阿里亞娜·姆努什金

阿里亞娜·姆努什金

阿里亞娜·姆努什金,1939年3月3日出生於Boulogne-sur-Seine,是世界最先鋒的戲劇導演。她擁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六十位團員的法國太陽劇社,是全世界最重要、風格最特出的劇團之一。從一九六四年創團,已有四十多年歷史的太陽劇社一直受到政府的贊助和支持,然而劇團的成功與長壽,都要歸功於阿里亞娜·姆努什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里亞娜·姆努什金
  • 外文名:Ariane Mnouchkine
  • 別名:阿里亞娜·莫努虛金、阿麗婭娜·姆努什基恩、艾蓮娜·穆施金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39年3月3日
  • 職業:導演、編劇
  • 出生地法國Boulogne-sur-Seine
  • 代表作品:《理查二世》
個人經歷,主要作品,

個人經歷

右手導戲左手拍電影的姆努什金與電影的關係非常特別。父親是知名的電影製片,並以她的名字為公司的名稱(Les Films Ariane),曾拍過很多通俗的影片,但也包括雷奈、考克多、費里尼等大師的影片,其中,姆努什金就曾參與Philippe de Broca的《里約的男人》(L'Homme de Rio)的編劇工作。此外,在英國學習心理學時期,與後來成為英國著名劇場工作者John McGrath和電影導演肯洛區(Ken Loach)一起在學校的劇團工作。最後,與她一起創立太陽劇社的Philippe Lotard,後來也成為法國影壇一位重要的演員。所有這些或許無法說明,日後為什麼她會跨足戲劇與電影兩個領域,但確已依稀勾勒出姆努什金隨後劇場美學與走向的輪廓。就像肯洛區和John McGrath等人的理念一樣(兩人都曾從事電影與電視的工作),姆努什金非但沒有完全排斥電影或電視的娛樂傾向,反而是從中汲取養分,認為劇場必需是一種娛樂、必需通俗化、大眾化;但前提是:它同時也必需是一種政治參與,必需對當下、對現實生活、對現狀的反思與介入。
回到法國之後,她進入巴黎大學,成立“巴黎學生劇場協會”,並且開始導戲。接著,她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旅行亞洲,就在那個時候,亞洲傳統戲劇吸引了她的目光,並且種下日後影響她劇場觀念的因子。1964年以“巴黎學生劇場協會”的班底創立太陽劇社,開始演出高爾基莎士比亞等大師的劇作演出。他們一起生活、創作、即興表演。這導致他們逐漸放棄直接對經典劇作演繹的路線,放棄將念白文本當成表演主軸的西方正統戲劇進行方式,慢慢地轉向集體創作。1970年,在巴黎近郊一個沒水、沒電、沒暖氣的廢棄彈藥工廠排練《1789》。該劇在義大利獲得空前的成功,原本以為回到法國之後他們會得到一個正式的表演場所,但是希望卻一直落空。但是,什麼是一個正式的表演場所?姆努什金說:“需要的是一個有點特別的地方,一個‘空間’,而不是一個‘劇場’”。經過一翻折騰之後,他們荒謬地發現,最好的地方其實就是他們排演的“彈藥庫”,於是團員自己補土、油漆。當年12月,在零下4度,沒有暖氣的情形下上演《1789》,“彈藥庫劇場”於是誕生。
由於劇場位於偏遠的巴黎郊區,下了捷運還得走一段泥濘的土路才能到達,團員貼心地自己下廚,在現場販賣熱湯,姆努什金親自開門、撕票;因為沒有後台,所以觀眾走到位子的途中便看到演員正在上妝…,所有這些都成了日後太陽劇社獨一無二的傳統。空無一物的彈藥庫,變成一個可以隨著每一個劇作需要,隨著所要營造的氛圍而重新改造的空間,它的可塑性甚至回頭影響演出的形式。所有的演員領相同的薪水,排練時可輪流演同一個角色,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看法,直到角色浮現、豐富,並且找到適合演出這個角色的人為止,這又是另一個獨一無二的傳統。
當年,姆努什金以父親電影公司的器材拍下了《1789》的演出實況,這是他們的第一部紀錄片,但還不是第一部“影片”,必需等到《莫里哀》之後,劇團才開始互動地從事劇場演出與電影的拍攝工作。劇場演出必需和影片版本完全不同,彼此啟發,樂此不疲地尋找另一種可能,電影就這么成為太陽劇社劇場演出後,休息、重新尋找原動力的另一個基地。
她在八十年代開始了對東方戲劇的探索,她公開宣稱“戲劇藝術的未來在東方”。日本的能樂、歌舞伎的演劇手法、程式化的中國戲曲和印度戲劇的表演形式等等,都被運用於姆努什金導演的作品之中,顯示出她和她的太陽劇社對戲劇藝術的不懈追求與探索。
在八十年代,阿里亞娜·姆努什金與太陽劇社的工作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回到古典劇作,推出了莎士比亞的《理查二世》(1981)、《第十二夜》(1982)和《亨利四世》(上)(1984)以及古希臘悲劇如歐里庇得斯的《伊菲革妮在陶里斯》、埃斯庫羅斯的《奧瑞斯特三部曲》(1989-1992)等。與此同時,他們又與劇作家兼詩人海倫娜·西克蘇一起創作了兩部現代悲劇:《諾羅敦西哈努克》(1985)和《印度之歌》(1988)。在這些年月里,國家對國立和其它大型劇院的慷慨解囊使得導演們能夠推出一台台舞美設計壯觀、服裝豐富多彩、運用各種新的燈光技術和其它一切可以使得舞台圖像美輪美奐的戲劇效果的演出。有些演出的舞台布景如同童話仙境一般,加深加強了文本與戲劇圖像的融合,帶有導演的個人印記,從而提高了她的知名度。這使得導演能夠將自己對某一劇作的"閱讀"通過豐富而明確的戲劇語言體現出來。
永不妥協的姆努什金在政治立場上的堅持與篤定更是義無反顧,不僅每一出新戲都與時事契合,真實生活上,她曾以絕食抗議克羅埃西亞種族戰爭,曾公開譴責法國政府驅逐非洲移民,4月甚至與影星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導演帕特利斯.薛侯(Patrice Chreau)、著名心理學者朱莉婭·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等150人共同簽署一份名為“在還未太晚之前”(Avant qu’il ne soit trop tard)的宣言,呼籲法國人民不要將票投給自大的右派總統候選人Nicolas Sarkozy,以免法國變成一個弱肉強食且排外的國家。此舉在法國社會掀起不小的波瀾,但這種充滿社會關懷的人道精神,正是太陽劇社之所以獨樹一幟的原因。

主要作品

戲劇導演:
1789 (1970)
理查二世(1981)
第十二夜(1982)
亨利四世(1984)
伊菲革妮在陶里斯(1984)
奧瑞斯特三部曲(1989-1992)
諾羅敦西哈努克(1985)
印度之歌(1988)
洪水中的鼓手 / 河堤上的鼓手 Tambours sur la digue(1999)
最後的沙漠行旅店 / 最後驛站 Dernier caravanserail, Le (2006)
洪水中的鼓手 / 河堤上的鼓手 Tambours sur la digue (2003)
里奧追蹤 / 飛渡關山奪寶戰 L'Homme de Rio (19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