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諛取容

阿諛取容

阿諛取容是一個成語,讀音是ē yú qǔ róng,意思是諂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悅。出自《孔叢子.抗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諛取容
  • 出處:《孔叢子.抗志》
  • 拼音:ē yú qǔ róng
  • 解釋:諂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悅
詞語解釋,詞語出處,成語故事,詞語用法,詞語辨析,

詞語解釋

阿諛:曲意逢迎;取容:取悅於人。諂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悅。

詞語出處

西漢.孔鮒孔叢子.抗志》:不度禮之所在,而阿諛取容,諂莫甚焉。

成語故事

黔記》一段記載:永樂十三年,廷瓚上言,頃北征頒師,詔至思南務川縣大嚴山,有聲連呼萬歲者三,鹹謂皇上恩威遠播,山嶽效靈。禮部尚書呂震率群臣上表賀。
蔣廷瓚系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貴州建立行省時的首任布政使(相當後來的省長),這位二品封疆大吏上任後辦了一些實事,口碑不錯,後來一時糊塗,可能是採信了手下人出的餿主意,竟把山谷回音這種很普通的自然現象,硬與皇上恩威遠播聯繫在一起,以至於上言討好皇上。禮部尚書呂震為首的一群官員也趁機炒作獻媚。好在永樂皇帝不是昏君,他對此事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人臣事君,當以道,阿諛取容鄙夫也。呼噪山谷之間,空虛聲應,理或有之,豈是異事。布政官不察,以為祥。爾為國之大臣,不能辨其非,又欲進表媚朕,非君子之道。
蔣廷瓚那樣的宦賢也編造異事媚上,與阿諛取容鄙夫為伍,朝中大臣們也都行非君子之道,說明當時官場的腐敗。其實,阿諛取容現象,在蔣廷瓚之前早已有之,在他之後也沒有絕跡,而難能可貴的是永樂皇帝,在一片阿諛取容的聲浪中,還能保持幾分清醒的頭腦,一方面表明他不失為算個理智的明君,另一方面也證明他具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如果他連呼噪山谷之間,空虛聲應,理或有之,豈是異事都不懂,是肯定要被糊弄得龍顏大喜的,甚至還要獎賞一下群臣,留下千古笑話。

詞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指採取各種手段去討好別人。

詞語辨析

近義詞
苟合取容、阿諛奉承、阿諛逢迎、溜須拍馬、阿意取容、阿其所好
反義詞
剛正不阿、守正不阿、不卑不亢、風骨峭峻
例句
漢.楊秉《奏劾侯覽》:而今猥受過寵,執政操權,其阿諛取容者,則因公褎舉,以報私惠。
漢書.匡衡傳》: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史記六國表敘》:以心移爭利之身,涉嚴刑之世,不能不阿諛取容,史公傷之,曰:先本絀末,以禮義防於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職是故也。
造句
嚴酷的法令,加上血腥的清洗,使朝中大臣人人震恐,為保住祿位性命,不得不阿諛取容。
當君主或上級剛愎昏愚時,士大夫常阿諛取容;而當其開明豁達時,他們又犯顏直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