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

阿膠,中藥材名。本品為馬科動物驢的皮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塊。動物形態詳驢肉條。功能主治為:滋陰補血,安胎。治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胎漏。①《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氣。②《別錄》: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③《藥性論》:主堅筋骨,益氣止痢。④《千金・食治》:治大風。⑤孟詵: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者,消和灑服。⑥《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鼻洪、吐血、腸風、血痢及崩中帶下。⑦《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⑧《綱目拾遺》:治內傷腰痛,強力伸筋,添精固腎。

據史料考證,阿膠的套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膠
  • 漢語名稱:E Jiao
  • 別名: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
  • 功能:補血、滋陰、潤燥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生產區域,藥材性狀,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相關配伍,注意事項,相關論述,化學成份,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馬科動物驢的皮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塊。動物形態詳驢肉條。

性味歸經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微溫,無毒。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平,味淡。
入肺、肝、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少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滋陰補血,安胎。治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胎漏。
①《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氣。
②《別錄》: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③《藥性論》:主堅筋骨,益氣止痢。
④《千金・食治》:治大風。
⑤孟詵:治一切風毒骨節痛,呻吟不止者,消和灑服。
⑥《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鼻洪、吐血、腸風、血痢及崩中帶下。
⑦《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
⑧《綱目拾遺》:治內傷腰痛,強力伸筋,添精固腎。

生產區域

主產山東、浙江。以山東產者最為著名,浙江產量最大。此外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瀋陽等地亦產。

藥材性狀

呈整齊的長方形塊狀,通常長約8.5厘米,寬約3.7厘米,厚約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烏黑色,平滑,有光澤。對光照視略透明。質堅脆易碎,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弱,味微甜。以色烏黑、光亮、透明、無腥臭氣、經夏不軟者為佳。
根據國家藥典明確規定,阿膠只能採用驢皮熬制。其他動物毛皮熬膠功效各不相同,其中牛皮熬膠叫黃明膠,效果次之,而用馬皮熬制的阿膠效果恰恰相反,孕婦一旦食用後,極有可能導致流產。

用法用量

內服:黃酒或開水烊化,1.5~3錢;煎湯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1.對血細胞影響大量抽血造成犬失血性貧血後,用阿膠溶液灌胃(30克/天,共10天),其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的速度比對照組快。
2.對鈣代謝的影響阿膠能改善動物體內鈣平衡。用阿膠灌胃,同時在食物中加碳酸鈣,能增加鈣的吸收和在體內的瀦留,使血鈣略有增高;這種鈣質載運作用可能與阿膠中所含甘氨酸有關。
3.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症的作用用特別飼料餵養豚鼠,使全部造成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症,加用阿膠者,僅20%發生,多數皆健全無症狀。已發生此症後,再用阿膠,亦可使病症逐漸減輕。作者認為維生素E可防治此症,阿膠有效原因,可能與其能防止飼料中維生素E的氧化破壞有關。該特殊飼料里有中等量的維生素E,但因亦含動物性脂肪,易使維生素E氧化失效而造成此症。
4.其他作用貓試驗證明,在它創傷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鹽水亦難挽救的情況下,注射阿膠精製溶液,可使血壓上升而轉危為安。用市售阿膠於4例膽囊造影者(15~20克,加水沖服),僅1人有明顯膽囊收縮,餘3例無改變。

相關配伍

①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又名補肺散)
②治久咳嗽:阿膠(炙燥)一兩,人參二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豉湯一盞,入蔥白少許,同煎三沸,放溫,遇嗽時呷三、五呷;依前溫暖,備嗽時再呷之。(《聖濟總錄》阿膠飲)
③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蒲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
④治便血如小豆汁:阿膠(炙令燥),赤芍藥、當歸(切,焙)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竹葉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聖濟總錄》阿膠芍藥湯)
⑤治婦人漏下不止:阿膠、鹿茸各三兩,烏賊骨、當歸各二兩,蒲黃一兩。上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⑥治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⑦治損動母(胎),去血腹痛:阿膠二兩(炙),艾葉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膠艾湯)
⑧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黃連、石榴皮、當歸各三兩,阿膠二兩(炙),艾一兩半。上,水六升,煎至二升,分為三服。忌生冷肥膩。(《經效產寶》)
⑨治產後下痢:粳米一合,蠟(如雞子)一枚,阿膠、當歸各六分,黃連十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內藥煮,取二升,入阿膠、蠟消烊,溫分三、二服。(《僧深集方》膠蠟湯)
⑩治產後虛羸,大便秘澀:阿膠(碎炒)、枳殼(浸去瓤,麩炒)各二兩,滑石(研飛為衣)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半日來未通再服。(《局方》阿膠枳殼丸)
⑾治老人虛人大便秘澀:阿膠(炒)二錢,連根蔥白三片,蜜二匙,新水煎,去蔥,入阿膠、蜜溶開,食前溫服。(《仁齋直指方》膠蜜湯)
⑿治攤緩風及諸風手足不遂,腰腳無力者: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別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內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餳,頓服之;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廣濟方》)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得火良,畏大黃。
2.《藥性論》:薯蕷為之使。
3.《本草經疏》:性粘膩,胃弱作嘔吐者勿服;脾胃虛,食不消者亦忌之。
4.《本草匯言》:胃弱嘔吐有寒痰留飲者當忌之。
5.《本草備要》:瀉者忌用。

相關論述

1.《湯液本草》:阿膠益肺氣,肺虛極損,咳嗽唾膿血,非阿膠不補。仲景豬苓湯用阿膠,滑以利水道。《活人書》四物湯加減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膠。
2.朱震亨:(阿膠)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若邪勝初發者,用之強閉其邪而生他證。
3.《綱目》: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按陳自明云: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成無己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楊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論肺虛、肺實,可下可溫,須用阿膠以安肺潤肺,其性和平,為肺經要藥。小兒驚風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煎服最良,阿膠育神,人參益氣也。又痢疾多因傷暑伏熱而成,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者,則能平安。數說足以發明阿膠之蘊矣。
4.《木草經疏》:阿膠,主女子下血,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等證,皆由於精血虛,肝腎不足,法當補肝益血。《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陰也,此藥具補陰之味,俾入二經而得所養,故能療如上諸證也。血虛則肝無以養,益陰補血,故能養肝氣。入肺腎,補不足,故又能益氣,以肺主氣,腎納氣也。今世以之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血、血痢、女子血氣痛、血枯、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及虛勞咳嗽、肺痿、肺癰膿血雜出等證者,皆取其入肺、入腎,益陰滋水、補血清熱之功也。
5.《本草述》:阿膠,其言化痰,即陰氣潤下,能逐炎上之火所化者,非概治濕滯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屬陰氣不守之喘,非概治風寒之外束,濕滯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傷暑熱痢之血,非概治濕盛化熱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淫所傷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於虛損,而暴熱為患者,或外感抑鬱為患者,或怒氣初盛為患者,亦當審用。

化學成份

多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所成,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產生多種胺基酸,其中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從產生的胺基酸看,阿膠與明膠相似,但前者之賴氨酸較多,且含胱氨酸,而缺乏色氨酸。含灰分0.75~1.09%,鈣0.079~0.118%。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