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阿爾貝提)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阿爾貝提一般指本詞條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是文藝復興早期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他是作家、藝術家、建築師、詩人、神父、語言學家和哲學家。在接任羅馬教廷秘書後,1438年受人鼓勵將他的天分轉向建築領域。其所設計的佛羅倫斯魯切拉宮和新聖瑪利亞教堂的正立面以比例和諧著稱於世。曼圖亞聖安德烈亞教堂(1472年動工)的凱旋拱門樣式是文藝復興初期的經典作品。阿爾貝蒂不但注重建築物的實用方面,也是走在文藝復興建築和藝術前端的理論家,以整理直線透視原理而聞名(《論繪畫》〔On Painting, 1435〕)。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型人物,也致力於道德哲學、製圖學和密碼學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 外文名:Leon Battista Alberti
  • 國籍:佛羅倫斯
  • 民族:義大利人
  • 出生日期:1404年2月14日
  • 逝世日期:1472年4月25日
  • 畢業院校:博洛尼亞大學
  • 出生地:熱那亞
  • 信仰:基督教
藝術門類,生平經歷,藝術生涯,出版圖書,建築大師,

藝術門類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的重要建築理論家,代表建築師。

生平經歷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年2月14日-1472年4月25日)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的建築師、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哲學家、密碼學家,是當時的一位通才。他被譽為是真正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建築師,將文藝復興建築的營造提高到理論高度。他著有《論建築》,於1485年出版,是當時第一部完整的建築理論著作,並因應谷騰堡的印刷術的幫助下,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
生於熱那亞。是佛羅倫斯一個富裕的商人洛倫佐·阿爾貝蒂與博洛尼亞的一位寡婦在熱那亞所生的兩位私生子之一。由於他的私生子身份,他的一家被統治佛羅倫斯的阿爾伯蒂家族禁止在佛羅倫斯居住。他的母親亦於瘟疫中死去,所以萊昂在早年與父親只好投靠在威尼斯辦銀行的叔叔。他的父親在他4歲時的1408年再婚,而在1428年時,家族的禁令撤銷,使他們一家可以回到佛羅倫斯定居。
1414年,他的父親遷居威尼斯,巴蒂斯塔也進了名師巴爾西薩(Barsizza)設在帕杜瓦的學校。1421年,他在人文主義教育中心博洛尼亞大學研習經典法律學方面的課程,並於1428年取得了學位。在他完成學業前夕,父親去世了,他回到佛羅倫斯,卻從未有幸得到由一位叔父管理著的地產,這使得他貧困潦倒。他是一位早慧的學者,學生時代就曾用拉丁文寫下了戲劇作品Philodoxeos,長期以來它都被認為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拉丁文著作,他還著有不計其數的經典美文

藝術生涯

1428年,作為紅衣主教阿爾伯加蒂(Albergati )的一名秘書,阿爾貝蒂隨同他前往法國、德國旅行,參觀了這塊古老大陸的眾多古代建築遺蹟,回來後,他又在博洛尼亞花了兩年時間研習自然科學。1431年,作為紅衣主教莫林(Molin)的秘書他來到了羅馬,並且當上了教皇檔案室的速記員。此時,建築還不是阿爾伯蒂最為關心的,他積極從事文學創作,有機會還熱心研究雕塑、繪畫、音樂等許多藝術。他對自然推崇備至,認為藝術家的創造應該是對自然的模仿,真正的藝術家必然為自然所支配。支持沒有宗教形式的藝術,以自然為核心的創作理念。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雕像
1434年,他隨同尤金四世教皇(Pope Eugene IV)前往佛羅倫斯,通過與當地的藝術家和學者的接觸,他開始以一個富於創造力的藝術家的身份進行創作,並涉足藝術理論研究,這些成果都包含在《論繪畫》(De Pictura, 1435年)一書中,它展現了有關新的佛羅倫斯藝術的理論,這門藝術立足於現實之上,是通過對視覺的科學研究所而建立起來的。同賽尼諾賽尼尼(Cennino Cennini)那些只提供些與視覺毫無瓜葛的繪畫程式或技巧的竅門書相比,這是一個徹底的決裂。《論雕塑》(De Statua,1446年)一書從技巧出發,定義了三種雕塑,並且得出了阿爾貝蒂的比例體系,它的觀察記錄也同樣富於創造力和敏銳細緻。兩部著作均是早期文藝復興時期舉足輕重的文獻資料。在著述中,他也提到了他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不過除了一塊刻有他的自刻像的紀念章之外,他的作品就不為人知了。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20年4月

建築大師

尼古拉五世教皇在位期間,阿爾貝蒂再次來到了羅馬,並寫下了他的傑作《論建築》(De re edificatoria),該書成書於1452年,在1485年作為第一部付梓印刷的建築書籍出版以前一直以手抄本形式流傳著。它仿效維特魯威的皇皇巨著,儘管較《論繪畫》而言不那么新穎,但是阿爾貝蒂的新穎之處卻在於他以古代紀念碑作為資料來源,和他對人們的需求的熱切關注。在書中,阿爾伯蒂以阿基米德的幾何學作為權威依據,認為將正方形、立方體、圓形和球體這些幾何圖形加倍或減半,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比例。阿爾伯蒂將藝術形象和數學原理聯繫在一起,認為建築的美來自各部分比例的合理整合,對任意部分的稍加增加或減少都會破壞整體的和諧,這就開創了在造型藝術中運用數學思維的先例。阿爾伯蒂認為建築首先是裸露地被建築出來的,而後才披上裝飾的外衣。他認為建築的表皮是可以撕掉的外層,內部的結構才是建築的真實面目。如果說結構像堅韌不拔的男子一樣起到內在的支撐作用,那么表面裝飾就像是柔弱的女子一樣依附在他的身上。
除了撰寫建築方面的書籍和藝術方面的理論文獻外,阿爾貝蒂還寫作詩歌、戲劇、道德和哲學方面的散文。1450年,為了擴建和裝修聖弗朗切斯科教堂(the Church of S. Francesco),西吉斯蒙多 馬拉泰斯塔(Sigismondo Malatesta)把阿爾貝蒂請到里米尼(Rimini),不過他的方案只是部分地被付諸實現了。1459年,他跟隨庇護二世來到曼圖亞,並受盧多維科·貢薩加(Ludovico Gonzaga)委託,為聖塞巴斯蒂亞諾(S. Sebastiano)教堂的設計方案作統籌布局。阿爾貝蒂的方案呈希臘十字形,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這類方案。作為一位建築師,阿爾貝蒂在佛羅倫斯非常活躍,在那裡他設計了魯切拉宮(the Rucellai Palace)和Loggia,這是S. Pancrazia中的一座小禮拜堂,並且應魯多維科貢薩加之邀,為聖安農齊亞塔(SS. Annunziata)構思了方案。位於曼圖亞的聖安德烈亞教堂(S. Andrea)也是根據阿爾貝蒂的設計方案建造的,它最完美地表達出了他的觀念。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阿爾貝提)
魯切萊宮
由於聖瑪利亞大教堂(Maria Novella)還缺少一個令人滿意的正面,為此人們找到阿爾伯蒂,請他來做設計。該教堂的正面最初採用哥德式風格,阿爾伯蒂必須在原有方案基礎上進行設計,為了適應原來的古來風格,他加入了一些非常久遠的設計元素。首先將正面底層的側面做成狹長的形狀,上面設定尖拱,同時外部壁龕的上部也做同樣的處理,這樣就形成一組連續拱。第二層加入古希臘神廟山牆的元素,中間設計一個玫瑰花窗,兩側附著蝸卷狀的牆飾。阿爾伯蒂的這一立面設計比例和諧,結構精巧,被眾多設計師模仿,以至於後來演變成一種標準形式,成為文藝復興的一股潮流,並為後來的巴洛克時期的教堂建築所模仿。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阿爾貝提)
聖瑪利亞大教堂正面
在建築設計中,阿爾伯蒂將絢爛的藝術想像和慎密的邏輯思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天賦的才能和智慧使他的成績遠勝於同時代的人。在布魯奈萊斯基去世以後,他就成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主要引領者。在晚年,阿爾伯蒂專注於撰寫有關道德方面的學術論文,與1472年4月25日去世與羅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