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農,S.Y.

阿格農,S.Y.,以色列小說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格農,S.Y.
  • 國籍以色列
  • 職業:小說家
  • 原名:施穆爾·約瑟夫·查茲克斯
人物經歷,主要著作,

人物經歷

本名施穆爾·約瑟夫·查茲克斯。生於奧匈帝國加利西亞地區布克扎克茲城(今屬波蘭),卒於耶路撒冷。其父是一位拉比,阿格農自幼便在猶太會堂接受傳統教育,並跟隨父親及私人教師學習《托拉》(《摩西五經》)、《塔木德》、《密德拉西》等猶太教經典文獻以及猶太啟蒙文學。同時又學習了德文和東歐文學,為其日後創作中神秘悠遠的宗教文化意蘊打下了基礎。
1907年,阿格農離開故鄉到巴勒斯坦。任教師的同時為文學刊物做編輯助理,使用阿格農這一筆名,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阿古諾》。
小說試圖通過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探討人的靈魂與上帝救贖、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在這一時期,著名希伯來文作家約瑟夫·哈伊姆·布倫納對他的早期小說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913~1924年,阿格農在德國各地遷徙、漂泊,與出身於學者及社會活動家家庭的漂亮淑女埃斯特結婚,結識了著名的猶太神秘主義運動學者G.G.肖勒姆和猶太商、大收藏家薩爾曼·紹爾肯。這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阿格農延誤了奔喪,此事對篤信宗教的阿格農無疑產生很大震撼,乃至以後創作中經常出現因延宕而錯失良機的情結。
1924年,阿格農家中失火,將所有書籍及一部未竟的小說手稿焚毀。他的許多作品蘊涵毀滅與失落這一主題。火災過後,阿格農重返巴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
1929年,阿拉伯人發動大規模的反對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運動,阿格農的住房、圖書、手稿又一次被毀,於是在耶路撒冷特勒皮特區建起一座新宅,一直住到去世。

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新娘的華蓋》(1931)、《一個簡單的故事》(1935)、《宿夜的客人》(1939)、《只是昨天》(1945)、《希拉》(阿格農死後由其女兒埃蒙娜整理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大海深處》(1935)、《兩個傳說》(1966)、《二十一個短篇小說》(1970)等;拉比訓誡集《敬畏的日子》(1938),以及諸多散文和書信。《新娘的華蓋》(2卷)是阿格農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猶太教哈西德派信徒余德爾在妻子的敦促下,走遍加利西亞的城市和鄉村,為三個女兒籌措嫁妝,尋找如意郎君。雖歷盡艱辛,但最後皆大歡喜。小說採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結構和傳統的敘事手法,筆端觸及東歐形形色色猶太人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尤其是宗教生活的各個層面。語言幽默淳樸,對後代作家影響很大。
《宿夜的客人》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以1930年阿格農回加利西亞故鄉的經歷與感受為背景,寫漂泊在外的主人公懷著深切的思鄉之情重歸故里,然而傳統猶太生活的最佳象徵——猶太社區已經瓦解,維繫幾代人的信仰已經淪落。小說顯示出豐富的哲學內涵與歷史內涵。阿格農將自己的思想賦形於作品中的主人公,把復興猶太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期待寄托在希望之鄉——巴勒斯坦。
《只是昨天》的背景置於1905~1914年的巴勒斯坦,主人公庫默同第二代“阿利亞”中的許多人一樣,離開自己的出生地,踏上了前往巴勒斯坦故鄉的征程。他逐漸與傳統的根隔離,忽視了宗教習俗。可突然間翻然悔悟,思念起聖城耶路撒冷,回到宗教習俗與傳統的猶太人中間,同一個篤信宗教的虔誠女孩結婚。不料就在此時,他被狗咬傷,染疾而死。庫默死於皈依宗教的途中,這一情節充滿了諷刺意味和迷離色彩。他探索的失敗,反映了阿格農思想的虛無。阿格農的大部分長篇小說均寫於1948年之前,以色列建國後他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即為《希拉》,這部作品的創作始於40年代,在1949~1952年《國土報》創辦的文學月刊上刊登了小說的部分章節,1966年阿格農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又推出兩章。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間,阿格農一直想將《希拉》完成,但始終未能如願,直至他去世後,此書才由女兒埃蒙娜整理出版。
《希拉》探索的也是猶太人充滿矛盾與悖論的歷史。阿格農是希伯來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體大家,他在創作長篇巨製的同時,還有許多中、短篇佳品,他的中、短篇小說,兼備內容與形式、文體與韻律的完美。他的希伯來語語言不僅含蓄優美、意味深長,而且睿智幽默、妙趣橫生,夾雜著大量的外來語,反諷意味很強。
他的語言傳統既來自《聖經》和猶太經典文獻,也來自生活與自然的影響。將希伯來短篇小說推向了“藝術的高度”。阿格農是20世紀唯一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希伯來語作家。譯成中文的阿格農作品有長篇小說《新娘的華蓋》、中篇小說《大海深處》,以及短篇小說《遷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