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望橋村畫派

阿望橋村畫派

阿望橋村畫派(Pont-Aven School)是一個19世紀末法國擁護綜合主義(Synthetism)的青年畫家團體。該畫派因在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指導下於1888年夏天於法國布列塔尼的阿望橋團結起來而得名。該畫派的作品特徵是大膽使用飽和度高的顏色,以及選擇具有象徵性的表現對象及主題。

該畫派的藝術家包括埃米爾·貝爾納(Émile Bernard, 1868-1941)、保羅·塞律西埃( Paul Sérusier,1863-1927)、夏爾·拉伐爾(Charles Laval,1862-1894)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望橋村畫派
  • 外文名:Pont-Aven School
概念簡介,歷史沿革,代表藝術家及作品,保羅·高更,埃米爾·貝爾納,

概念簡介

阿望橋村畫派因在高更指導下於布列塔尼阿望橋村的聚會而得名。其成員包括埃米爾·貝爾納保羅·塞律西埃、夏爾·拉伐爾、夏爾·菲利格(Charles Filiger,1863-1928)、麥耶·德·哈恩(Meijer de Haan,1852-1859)、阿曼德·塞甘(Armand Séguin,1869–1903)等。高更和貝爾納最早拋棄印象主義和點彩派的技法而支持綜合主義繪畫的方法。從1886年首次在阿望橋村聚會到1888年,這些畫家的作品顯示了色面和線條的一定凝練和變形、全面的簡化,具有高度表現力的色彩運用和強烈的心靈性題材。高更和貝爾納在描繪布列塔尼的風景中採用在明亮的色塊周圍畫上粗而深的輪廓線的方式,使畫面近似中世紀的琺瑯或彩色玻璃畫作品。這些早期的綜合主義畫家反對自然主義,注重色彩和線條的裝飾潛力。繪畫表面主要是平的,色彩圖案式地平塗於上。1889年,高更舉辦了一次印象主義和綜合主義藝術展覽會,顯示了他本人和其他成員的作品特色。

歷史沿革

1862年,從巴黎坎佩爾的鐵路線的開通,鼓勵了布列塔尼的旅遊業。1866年夏天,第一批藝術家抵達阿望橋,主要由來自美國費城的藝術學生組成,包括羅伯特·懷利(Robert Wylie,1839-1877)、厄爾·辛恩(Earl Shinn,1838-1886)和霍華德·羅伯茨(Howard Roberts,1929-1992)。很快,又有幾位畫家:班傑明·錢普尼(Benjamin Champney,1817-1907)、弗雷德里克·布里奇曼(Fredrick Arthur Bridgman,1847-1928)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接下來的15年裡,該地的聲譽遠播,繼續吸引大量畫家。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當時法國的重要學院派畫家之一,鼓勵他的美國學生前往阿望橋村,法國風景畫家如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路易·尼古拉·卡巴特(Louis-Nicolas Cabat,1812-1893)和保羅·塞比洛(Paul Sébillot,1843-1918)也曾在夏天前往阿望橋村居住。其他來訪的外國人包括荷蘭的赫爾曼·范登·安克(Herman van den Anker,1832-1883),來自愛爾蘭的奧古斯都·伯克(Augustus Nicholas Burke,1838-1891)和來自加拿大的保羅·皮爾(Paul Peel,1860-1892)。英國插畫家倫道夫·考德考特(Randolph Caldecott,1846-1886)於1880年擺放阿望橋,為亨利·布萊克本(Henry Blackburn)的《布列塔尼民俗》(Breton Folk:An Artistic Tour of Brittany,1880)繪製插圖,他天真爛漫的插圖風格激發了不少來訪的前衛藝術家們的想像,尤其是保羅·高更,他在阿望橋的第一個夏天就開始模仿考德考特的畫風。
高更和貝爾納是這些阿望橋畫派中最具創造力的兩位。高更於1886年7月到達阿望橋,貝爾納則與同年夏天稍晚的時候抵達,並在兩年後重遇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伯納德向高更展示了他的作品《蒙受赦免的布雷頓婦女》(Pardon à Pont-Aven,1888),有人認為它啟發了高更的《布道後的幻象》(Vision après le sermon,1888)。伯納德聲稱他是第一個採用這種畫法的人,這種畫法後來被稱為合成主義。

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保羅·高更

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黃色基督》《遊魂》《敬神節》等。
保羅·高更生於法國巴黎,年輕時做過海員,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1873年,高更開始學畫,並在1883年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他曾連續4次參加印象主義畫派的展覽。1886年,高更離開巴黎來到布列塔尼的阿望橋村作畫。那年夏天,他主要創作風景畫,代表作品有《布列塔尼的牧羊女》(La Bergère Bretonne,1886),其中人物扮演了一個從屬的角色。他的《年輕的布列塔尼男孩在洗澡》(Jeunes Bretons au bain,1886-1887),介紹了他每次阿望橋郊遊的主題,構圖新穎、純色運用大膽。另外,他還被英國插畫師倫道夫·考德考特的天真畫作吸引,在他關於布列塔尼女孩的素描中有意識地模仿了他的風格,將表現對象的特徵誇張到了滑稽的程度。
阿望橋村畫派
高更,《布列塔尼的牧羊女》,1886
在阿望橋期間,高更與另一位著名的阿望橋派畫家,埃米爾·貝爾納相識並結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貝爾納的作品和繪畫主張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畫作《蒙受赦免的布雷頓婦女》更是啟發了高更的合成主義作品的出現。

埃米爾·貝爾納

貝爾納是一位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和作家,與梵·高、高更、塞尚等藝術家交往甚密。他的大部分作品作於自己的青年時期,大約在1886前往阿望橋後到1897年之間,與高更一起開啟了合成主義藝術運動。他的著名畫作包括《蒙受赦免的布雷頓婦女》,他在阿望橋時用這幅畫換取了梵·高的一幅作品用來裝飾他們共同的工作室。這說明了貝爾納在8月給梵·高寄去一批自己的畫作時就已經熟悉了對方的風格,梵·高甚至在1888年12月用水彩臨摹了一個副本寄給他的弟弟以推薦貝爾納的新風格。這幅畫對高更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名作《布道後的幻象》中能直觀地看到貝爾納的影響。在二人第一次見面時,貝爾納曾告訴他自己有 "一個願望,即(找到)一種最簡單的可以讓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藝術,所以它具現的就不會是個體了,而是綜合的(collectively)......" 這番話給高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啟發了合成主義的藝術創作。
阿望橋村畫派
貝爾納,《蒙受赦免的布雷頓婦女》,188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