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直到15世紀,布列塔尼是完全獨立的
公國 ,處於
法國 和
英國 兩個大國的影響下。
1499年,布列塔尼安娜女公爵嫁給法國國王
路易十二世 ,從此以後布列塔尼失去了自治權。
1532年,布列塔尼公國正式成為法國的一部分。
行政區劃 1790年
法國大革命 時,布列塔尼公國被劃分成五個省,即Morbihan 莫爾比昂省、Côtes du nord (1990年改名為Côtes d'Armor 阿摩爾濱海省)、Finistère 非尼斯泰爾省、Ille et Vilaine 伊勒-維萊訥省和 Loire-Inférieure (1956年改名為 Loire Atlantique
大西洋羅亞爾省 。按照當時的行政體制,省是最大的行政單位。法國政府把布列塔尼分成幾個省,而不承認這幾個省之間在歷史上和文化上的聯繫,等於否定了布列塔尼這個地區的存在。
徽章 1956年,法國政府建立一個新的行政單位:地區(Région),每個地區由幾個省組成。
布列塔尼地區由四個省組成:
旗幟 莫爾比昂省 (省份代碼:56,省會城市:Vannes)
阿摩爾濱海省 (省份代碼:22, 省會城市:Saint-Brieuc)
非尼斯泰爾省 (省份代碼:29, 省會城市:Quimper)
伊勒-維萊訥省 (省份代碼:35, 省會城市:Rennes)
而大西洋羅亞爾省被劃入另外一個地區。很多布列塔尼人對此表示不滿,認為該省應該歸回布列塔尼。
傳統劃分 布列塔尼也被分為Arvor (即:“濱海地區”) 和Argoat (即:“森林地區”),因為沿海地區的居民和大陸內地的居民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顯示出許多不同之處。
在
法國大革命 之前,布列塔尼是按照主教的管轄區(法語:évéché)而劃分的。
傳統文化 語言 布列塔尼的傳統語言是布列塔尼語"Breton",但是這種語言面臨消亡。當代,仍然使用布列塔尼語的地區在西部莫爾比昂省、阿摩爾濱海省和非尼斯泰爾省三個省。自從12世紀,伊勒-維萊訥省和大西洋
羅亞爾省 的地區放棄了布列塔尼語而換用法語。使用布列塔尼語的地區被稱為 ''Breizh Isel'' / ''Basse Bretagne'' “下布列塔尼”(因為離法國中心距離比較遠),而換用法語的地區叫 ''Breizh Uhel'' / ''Haute Bretagne'' “上布列塔尼”。布列塔尼東部的法語方言為尕羅話(gallo),這種方言有布列塔尼的底層。
服飾 布列塔尼擁有絢爛多姿的民族服裝。這些服裝歷代相傳,以前在家庭聚會和公共節目時都會穿出來,而當代,只在朝聖和民間遊行活動中才會穿著,旅遊者也許有機會欣賞到。服裝的精細程度過去是家庭富裕程度的標誌之一。服裝使用的材料有緞子或天鵝絨,再用金銀絲線織出或繡出凸起的花紋並飾以花邊,用此工藝製作出的當地服裝可與各種典禮盛裝相媲美。布列塔尼民間服裝的主色調一般為黑色,飾以天鵝絨的帶子,帶子上有時繡有多色和火焰式的花紋,如
坎佩爾 (Quimper)和蓬拉貝(Ponti’Abbé)地區的服裝。
布列塔尼傳統女裝的獨特之處集中在帽子上,以前在菲尼斯泰爾省(Finistère)和莫爾比昂省(Morbihan)很常見。最迷人的帽子當屬蓬塔旺(Pont-Aven)的帽式,花邊勻稱地分布在彩色飾帶周圍,和漿過的高高的衣領配合得恰到好處。蓬拉貝地區的帽式也比較奇特,在本地區很知名,這種用花邊裝飾的精緻俏麗的帽子以前尺寸較小,20世紀30年代後逐漸變大。
特產食品 布列塔尼的特產食品包括:
可麗餅(法語:''crêpes''、布列塔尼語:''krampouezhenn'')
密糖酒(布列塔尼語:''chouchen'')
奶油餅(布列塔尼語:''kouign aman'')*
蘋果酒 (法語:''cidre''、布列塔尼語:''sistr'')。
旅遊勝地 布列塔尼半島
法國西北的布列塔尼(Brittany)若要在法國找一個地方色彩濃厚的地區,位處法國西北的布列塔尼半島無疑能雀屏中選。這個半島隔著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對,西元1532年才成為法國的領土,時至當代依然可嗅得英格蘭的氣息。布列塔尼人的祖先是西元五、六世紀從英格蘭渡海而來的塞爾特(Celts)人,當代仍穿著傳統服飾及沿襲獨特的習俗;當地的小酒館或咖啡廳仍然可聽到布列塔尼語(Breizh),這種語言與英國的愛爾蘭和威爾斯語很接近。因歷史與地形之故,歷來與英國糾纏不清。異於法國而獨塑風格的布列塔尼深受法國人喜愛,粗獷壯偉的花崗岩岸、平坦潔淨的沙灘、安詳純樸的小鎮、風味絕佳的海鮮美食、塞爾特人的生活方式與形態;加上地緣之便,近巴黎及英國,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有心一睹布列塔尼的風采,把自己投注於孤寂而荒涼的原野上,是領略布列塔尼的最佳途逕。明顯而極具特色的生活式,時至當代我們猶然仍可在慶典上見到穿戴蕾絲帽飾的女人及一身黑夾克、長褲、寬邊黑帽的男人,永不褪流行。五月至九月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於此時造訪更能目睹居民穿著傳統服飾慶祝,參與他們的慶典,沉浸於布列塔尼的氣息中。雷恩斯(Rennes)
布列塔尼的首府,也是進入布列塔尼半島的門戶,整個城市充滿了英國風味及杜鐸王朝風格的建築。西元1720年慘遭祝融肆虐,中世紀街道面貌盡失,但僅存的建築仍值得一看。如今是個尖端科技的工業城,同時也是大學城,充滿現代感,但並不掩飾昔日曾有的風采。瑪麗廣場(Place de Mairie)、聖安妮廣場海中城堡Mt. St. Mechel(Place Ste. Anne)、舊會議廳、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Beaux Arts)及布列塔尼博物館(Musee de Bretagne)都是好去處,博物館內的展示能使遊客更深入了解布列塔尼的歷史與傳統,頗值得一看。
史前巨石
這些史前巨石是用天然石塊搭建起來的紀念建築,遍布布列塔尼各地,常見的形式有巨石柱、石冢、石棚、石廊,其功能很可能是為了舉行葬禮儀式和顯示部族的威望。這些公元前5000年的原始建築往往分布在高地上,體積龐大,很遠就可以看到。它們被看作每個村莊守護神的象徵,並起著劃分領地的作用。這些巨石的排列似乎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太陽方位有關係,但就此斷言它們是根據天文學或星相學建造的似乎還缺乏足夠的依據。我們可以推測的是,在農業社會中,生活中的各種儀式使得人們的勞作張弛有序,這種情況在法國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
玫瑰海岸
從
布雷斯特 (Brest)到雷恩兩城之間的粉紅色海岸,位於布列塔尼北部,被稱為
玫瑰海岸 (Côte de Granit Rose)。如此浪漫的名稱,並非出自想像,而是在這一帶可以看到許多玫瑰紅色花崗岩散落在海岸,奇形怪狀的石頭形成了極為特殊的景觀。 走在這些美麗的岩石上,仔細觀賞,就會發現原來這些石頭並非在陽光照射下才顯示浪漫的玫瑰色,而是石頭本身就透著淡淡的粉紅色,而且還散布著點點的光芒。 高盧海岸(Côte du Goêlo)位於玫瑰海岸東面,從Pointe de L’Arcouest出發,可搭乘船前往布雷阿島。每到夏天,這裡就成了遊客最喜愛的觀光景點之一,每天最高甚至可以吸引超過4000名遊客前來。 普盧格雷斯康海岸Plougrescant擁有十分特殊的地質景觀,包括海蝕地形、海水退去後形成的
鹹水湖 。沿著健行步道往海岸前行,小徑盡頭是一處好似外星世界般的荒蕪大地。原來,這是數萬年前火山爆發後,熔岩遇水急速冷卻所形成的特殊景觀。黑色岩石及崎嶇的地形,也成了這一區海岸的一大特色。
海水浴療
布列塔尼的北部海岸最著名的是羅斯科夫海水浴療中心(Thalassothérapie de Roscoff),該浴療中心建於110年前。在法國,海水浴療原是醫療行為的一種,各種療程都需要在醫生與專業人士的安排下進行。如今,海水浴療逐漸轉變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活動。
羅斯科夫 市是世界上海藻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而該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擁有450多種海藻,從而使這裡的海藻敷體療程家喻戶曉。
瓦納(Vannes)
位於雷恩斯西南方九十公里,摩爾比昂省省會,當代尚保存著布列塔尼傳統的木造建築,以聖彼得教堂四周的建築及城壁遺蹟最具特色。其西方三十公里的卡那克(Carnac)有布列塔尼原住民於史前遺留下來的古墳巨石,綿延數公里長的石柱、石塊成為本地的特色。當代仍有將近三千個豎石遺留下來,千百年來矗立於原野上,向後世的人們訴說它是歷史的見證。
阿凡橋(Pont-Aven)
位於布列塔尼半島南岸,非尼斯泰爾省的旅遊勝地,是一個僅有幾條街道的小城,只要幾十分鐘就可徒步逛完,但卻有十數家畫廊。高更晚年便在此渡過,可以來此尋訪高更的畫室及居所。
康佩(Quimper)
位於布列塔尼半島的最西部,非尼斯泰爾省省會,最富布列塔尼風情及代表的中世紀古鎮,以十三至十五世紀哥德式教堂為發展中心,有「布頓人心靈故鄉」之稱。Quimper原意為河流交匯點,從交匯處至教堂之間是精華的舊市街。
舊市街十分適宜徒步活動,由大教堂展開,教堂兩側尖塔高聳入雲,其主壇及翼廊分別興建於十三和十五世紀,於1856年完成。兩塔間的葛拉德倫王騎馬像是六世紀頗具傳奇色彩的布列塔尼國王。教堂南側尚殘留著昔日環繞市街的部分城牆,城牆上的主教館現今則是鄉土博物館。館內可一窺布列塔尼傳統而獨特的髮飾,以白蕾絲做成,當代各種節慶中都可看到頭戴此種髮飾的女性。
此鎮也是法國著名的陶磁產地,古色古香的木屋外牆掛滿各式各樣的陶磁製品,成為最具廣告效用的裝飾。
赫茲海岬(Ponte du Raz)
法國海岸的最西角,臨大西洋,有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地形。從康佩驅車前往,只見沿途散布著灰色石板屋頂的住屋,這也是此帶建築風格。由於近海,秋天的腳步來得早,九月中旬後遊客已罕至,公共設施也於此時關閉。布列塔尼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該處。
聖馬洛(St. Malo)
位於布列塔尼半島邊緣,是大西洋岸最美麗的城市之一。長達兩公里的城牆圍繞著舊市區,漫步其上可環視舊城石屋,瀰漫獨特的氣息。城內多為十五至十七世紀風味時的建築,海濱、城牆和小街間充塞著英國的風味。法國文學家福祿拜爾稱聖馬洛為波濤上的石皇冠,古典浪漫的氣息洋溢於這頂石皇冠上,城外遊艇港口與沙灘吸引巴黎人每年來此度假。
走在這個堡壘城市的石板道上,每個人都會為它整齊的市容深深著迷,但這不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老城在二次大戰時被摧毀,戰後法國人依十五到十七世紀的原樣重建,讓人仿佛再回到古老的時代里,法國人對歷史文化的重視也可見一斑。
迪南(Dinan)
位於聖馬洛南方三十公里處,與聖馬洛迥然不同的在於它有倖免於炮火的摧殘,古色古香的建築充斥其間。雖倖免於戰火,但從屋牆斑剝的痕跡可感受歲月的無情並不亞於戰火的殘酷。
夾道而立的木造古屋,狹窄彎曲的石板路,漫步其中仿佛在尋寶,常會令人有意外的驚喜。古樸木屋中或許還有藝術工匠在裡面居住與工作,木雕、皮雕、陶磁玩偶,在其巧手下呈現傳統的光彩。
其他著名景點
拉茲岬角(La pointe du Raz)
克拉融半島(La presqu’ile de Crozon)
粉色海岸(La Cote de Granit Rose)及沿岸極具魅力的小城;拉尼翁(Lannion)、佩勞-圭勒克(Perros-Guirec)、普勒么-保都(Pieumeur-Bodou)、特勒博爾登(Trebeurden)、特勒嘎斯太爾(Tregastel)
莫爾比昂海灣(Le golfe du Morbihan)
Quimper、Quiberon、Quimperle、Concarneau等小漁村
著名的拉波勒(La Baule)海濱度假村
埃邁羅德海岸(La Cote d’Emeraude)的“海盜城”聖馬洛(Saint-Malo)、迪納爾(Dinard)和迪南(Dinan)
在費尼斯戴爾(Finistere)的朗普洱-圭彌留(Lampaul-Guimiliau)以及阿爾莫爾海灘(les cotesd’Armor)的特勒圭葉(Treguier)教堂圍牆
凱爾特人的古老神秘的石陣遺址
天然海港羅斯科夫的賽拉朵(Thalado)生物研究中心與海藻探索中心
神化般的布勞賽良德(Broceliande)森林
阿爾莫里卡地區自然公園(Parc naturel regionald’Armorique)中的阿雷山脈(Les monts d’Arree)
哥雷納昂(Glenans)群島的航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