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提觀音

阿摩提觀音

名稱由來

阿摩提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獅子無畏觀音常乘白獅而身放火光的法相,為密宗所奉,表示無畏之意。雲南下關和古城之間有一觀音塘,殿宇巍峨、香菸繚繞,木魚聲聲、香火鼎盛。相傳,漢時官兵進犯大理,觀音大士化作一老婦,用草索背著一塊大石頭在路上與敵兵相遇。入侵官兵看見了,覺得非常驚訝,心想:這裡的老婦竟然會有這么大的力氣,更何況是青壯年呢?於是,敵兵不敢進犯,鳴金收兵。這就是著名的“負石阻兵”的傳說。後人為了紀念觀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觀音閣,閣內供奉觀音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摩提觀音
  • 其他名稱:獅子無畏觀音
  • 所屬三十三觀音之一
  • 象徵:正氣凜然、無畏無敵 
  • 坐騎:白獅
  • 道場: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
形像,佛學大詞典,佛教百科全書,丁福保佛學,詩讚,願力,道場,

形像

阿摩提觀音乘白獅,身放火光,一首一面四臂。其中三臂分持摩羯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一手結說法印;另一種形象為提棒騎獅的寶相,不過此相阿摩提觀音比較少見。在少林寺便供奉有提棒怒目的阿摩提觀音,表示匡扶正義、懲治邪惡。象徵正氣凜然、無畏無敵。
阿摩提觀音阿摩提觀音

佛學大詞典

梵名Amara^vati^ 。又譯作阿馬拉瓦蒂。為古代印度馱那羯磔迦國(梵Dha^nyakat!aka )之都城。位於南印度基斯特納河(Kistna,古名 Kr!s!n!a)下游。阿摩羅婆提自薰迦王朝以來即為佛教文化、美術之中心。該地以西元一七九七年麥肯尼基上校(Mackenjie)所發現之大塔為重心。
據傳該塔建於二世紀頃,或傳此為阿育王時代(西元前三世紀頃)所建。為古代印度三大佛塔之一。塔式為覆缽形,然大多荒廢,今僅存塔址與周圍之石欄。石欄有內外二重,為大理石所制,高約四公尺,內外兩面均有雕刻,所雕者有佛之本生譚及龍蛇樹木等,可見當時亦盛行龍蛇樹木等之崇拜。或謂此塔即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之阿伐羅勢羅僧伽藍之遺址。此外,從所發現浮雕佛陀像之美術手法中,可以推知西北印度之犍陀羅,以迄中印度之摩偷羅一帶,均曾受希臘美術之影響。
於此城發掘之佛像及塔寺,其造型與錫蘭(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所發現之佛像、塔寺相類似。學術界將此種類型稱為阿摩羅婆提型。又除塔寺、佛像外,並發掘出大量之佛經。[解說西域記、佛教之美術及歷史]

佛教百科全書

梵名Amara^vati^。
印度東南部的都市。在克里希那(Kr!s!n!a)河下游南岸。‘amara^vati^’一語,有‘不死之都’的意思。西元1797 年麥肯尼基(Mackenjie)上校在此地所發現的廢塔,是印度古代三大佛塔之一,約建於西元二世紀(或說西元前二世紀)左右。該塔已破敗不堪,僅存若干大理石欄楯和裝飾塔面的石板,今收藏在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和不列顛博物館。
這些欄楯和石板上的浮雕,技法優異,富於變化,內容以佛傳圖為主,佐以若干本生圖。在佛傳之中,大多以佛足跡、法輪等物來象徵佛陀,間或有若干直接描繪佛陀形像的圖案。此中,以象徵方式表現佛陀的手法系承襲巴路特等地的雕術,而直接描繪佛陀形像的方法則系受犍陀羅藝術所影響。據此可以看出兩種文化交流的情形。
又,在眾多飾板中,有一塊飾板雕有塔的圖案,從中可知該塔原來是作覆缽狀,四周環繞著精雕細琢的欄楯,四方入口處的頂端各聳立著五根柱子。根據勘查的結果,此塔的基部直徑約五十公尺,欄楯高約四公尺。有謂此塔即弗婆勢羅僧伽藍或阿伐羅勢羅僧伽藍之遺址。
此外,1926年發現的龍樹山遺蹟,即在此城附近。其建立年代較阿摩羅婆提遲一世紀。在當地所發現的碑文中,可看到若干佛教部派的名稱,頗具史料價值。[參考資料] 高田修《印度南海の佛教美術》;S. Beal《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丁福保佛學

梵名Abhetri Abhett&imacron;,又作阿么[齒*來]。譯曰無畏。觀音菩薩之別名。阿摩提觀音儀軌曰:“無畏觀自在菩薩,一名阿摩[齒*來]觀自在菩薩,又雲寬廣。”

詩讚

無畏觀音阿摩提 毘沙門天威神力
顧盼微塵目雄毅 智慧照見離苦際

願力

阿摩提觀音護佑:辟邪驅禍,家宅平安。

道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