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聯盟館有22個展位,呈現阿拉伯古老和現代的城市生活風貌以及阿拉伯人民對未來的憧憬。展示著眼於古老城市多樣化的生活,包括文化、建築、生活方式、自然資源以及經濟貿易等方面,描述22個古老城市演變為現代化城市的歷程,闡釋歷史變革對阿拉伯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阿拉伯國家聯盟
成立時間1945年3月22日
總部開羅
為加強阿拉伯國家聯合與合作而建立的地區性國際組織。簡稱阿拉伯聯盟或阿盟。1945年3月,埃及、(lsjt.org)(Lsjt.org)伊拉克、(lsjt.org)(Lsjt.org)約旦、(lsjt.org)(Lsjt.org)黎巴嫩、(lsjt.org)(Lsjt.org)沙烏地阿拉伯、(lsjt.org)(Lsjt.org)敘利亞和葉門7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宣告聯盟成立。到1993年共有22個成員國。宗旨是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密切合作,維護阿拉伯國家的獨立與主權,協調彼此的活動。組織機構主要有首腦會議、聯盟理事會和秘書處,總部設在開羅。聯盟成員國自成立後陸續締結了一些加強各方面合作的條約、協定,在維護本地區石油國權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事業,處理阿拉伯國家間分歧和解決本地區國家間衝突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當代國際社會,尤其是中東地區的重要政治力量。
背景資料
1950年4月13日聯合防禦與經濟合作協定的簽訂,又使各簽約國承擔了協調軍事防禦措施的義務,聯盟初期,注意力主要集中於各項經濟、文化與社會規劃。1959年聯盟召開了第一屆阿拉伯石油會議,1964年成立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教育、文化與科學組織,同年,儘管約旦反對,還是接納了巴解組織,作為全體巴勒斯坦人的代表。在第3任秘書長(1972-1979)里亞德的領導下,阿盟加強了政治活動。然而聯盟卻因內部政治問題,尤其是有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上的意見分歧而遭到削弱。(歷史上的今天.com)在埃及於1979年3月26日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之後,阿盟的其他成員國決定中止埃及的成員國資格,並將聯盟總部由開羅遷至突尼西亞。埃及於1989年重新成為阿盟成員,聯盟總部又於1990年遷回開羅。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隨後應沙烏地阿拉伯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的要求,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的捲入,造成了阿盟中的深刻裂痕。沙烏地阿拉伯、埃及、敘利亞、摩洛哥、卡達、巴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黎巴嫩、吉布地和索馬里贊同外國軍隊入駐沙烏地阿拉伯。除最後的3國外,這些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在軍事上捲入了這場戰爭。
歷史
1945年10月20日,二戰結束之後中東把注意力轉向內部衝突,阿拉伯國家在為聖地而進行的鬥爭中尋求統一。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結成了阿拉伯聯盟,戰時的泛阿拉伯主義就此不復存在。
密切成員國間的合作關係,協調彼此間的政治活動,捍衛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全面考慮阿拉伯國家的事務和利益,各成員國在經濟、財政、交通、文化、衛生、社會福利、國籍、簽證、判決的執行以及引渡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成員國相互尊重國家的政治制度,彼此之間的爭端不得訴諸武力解決,成員國與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和協定對其它國無約束力。
2008年已經有22個國家加入:阿爾及利亞、(lsjt.org)(Lsjt.org)阿聯、巴勒斯坦、巴林、(lsjt.org)(Lsjt.org)吉布地、(lsjt.org)(Lsjt.org)卡達、(lsjt.org)(Lsjt.org)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lsjt.org)(Lsjt.org)茅利塔尼亞、(lsjt.org)(Lsjt.org)摩洛哥、沙特、蘇丹、(lsjt.org)(Lsjt.org)索馬里、(lsjt.org)(Lsjt.org)突尼西亞、敘利亞、葉門、伊拉克、約旦、葛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