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國

阿拉伯古國,7世紀30年代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以前,在阿拉伯半島相繼產生的古代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伯古國
  • 別名:阿拉伯半島
主要有馬因王國、薩巴王國、希木葉爾王國、納巴泰王國、巴爾米拉王國、希拉王國和安薩王國。馬因王國 約建於公元前12世紀,興盛於公元前8~前3世紀之間。建於焦夫地區,以蓋爾諾為首都,曾統治奈季蘭到哈德拉毛大片地區。
薩巴王國 
存在於公元前8世紀~前115年,興盛於馬因後期。以馬里卜為首都。
《古蘭經》提到薩巴稱:“薩巴人居住之地,有真主的奇蹟,兩座花園,分立左右。”所謂兩座花園,形容薩巴農業興旺,遍地禾苗。馬里卜位於薩那東60英里,為交通要樞。薩巴人曾建馬里卜水壩,工程巨大,技術高超;其較古部分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中葉。薩巴人從事商業與農業。貿易範圍,東至印度,西至衣索比亞,北至埃及、敘利亞等地。薩巴還是中國和西方貿易的中轉站。王國曾派兵駐守半島北部綠洲,以保持商道暢通。薩巴末期,國內動亂,水利失修,土地荒蕪,海上貿易轉入希臘、羅馬人之手,經濟、政治趨於衰落。公元前115年為希木葉爾王國取代。
希木葉爾王國 
約存在於公元前115~公元525年。疆土占葉門大部地區,首都薩爾瓦哈。居民從事農業與商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葉門的繁榮。希木葉爾人建築了富麗的宮殿和廟宇。薩那附近的卡木丹宮,建於公元1世紀,525年衣索比亞人攻占葉門時被毀。希木葉爾末代國王祖·諾瓦斯是歷史上有名人物,其事跡散見於阿拉伯早期詩文。他原奉基督教,後改奉猶太教,並強迫居民改教,居民不從,遂於524年血洗奈季蘭城,屠殺基督教徒。拜占廷帝國為壟斷海上貿易交通,藉口保護基督教徒,慫恿衣索比亞出兵,於525年攻占葉門,希木葉爾王國亡,祖·諾瓦斯不知所終。
納巴泰王國 
納巴泰人是阿拉伯遊牧部族,公元前6世紀始見於歷史。早期流動於今約旦西部,後東進,奪取皮特拉城,逐漸定居。從事農業和商業。公元前312年,兩次擊退來犯的敘利亞人,進而擴大疆土。納巴泰國王哈利思四世時代(公元9~28),國勢興盛。國土包括整個巴勒斯坦、約旦東部、敘利亞東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島,以皮特拉為首都。
公元105年,納巴泰王國被羅馬皇帝M.U.圖拉真擊敗,置為羅馬東方行省。皮特拉繼續為西亞至埃及的商業樞紐,直到4世紀。納巴泰人使用阿拉伯語言,用阿拉米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後來演變為阿拉伯人的標準語言,亦即《古蘭經》所用的語言。巴爾米拉王國 “巴爾米拉”為古城名,阿拉伯人稱為“台德木爾”。位於敘利亞大沙漠北部,大馬士革東北160英里。公元前2~前1世紀,羅馬與波斯發生戰爭,西亞地區動盪不安。巴爾米拉人乘機占領敘利亞,壟斷西亞商道。巴爾米拉城發展為商業要衝。260年羅馬皇帝P.L.V.E.加列努斯承認巴爾米拉,封其統治者S.奧登納圖斯為“東方總督”。巴爾米拉王國繼納巴泰王國之後,稱霸西亞。王國經濟繁榮,文物燦爛。奧登納圖斯死後,其子繼位,遺孀芝諾比婭(阿拉伯人稱為宰伊奈白)掌權,國勢日盛,版圖南至埃及,北達小亞細亞。芝諾比婭女王名盛一時。
273年,羅馬皇帝L.D.奧勒利安進軍滅之,毀巴爾米拉城(見彩圖)。巴爾米拉王國淪為羅馬屬地。633年為阿拉伯人攻占。希拉王國 遠在公元前,南部阿拉伯人沿阿拉伯半島東岸北上,遷到兩河流域,自稱為唐努赫人。
公元242年,波斯薩珊王朝國王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利用邊境阿拉伯人在幼發拉底河畔建立了希拉王國。“希拉”原為村鎮名,後擴建為城,定為首都,位於巴格達與巴斯拉之間。統治希拉王國的家族屬唐努赫部族中的賴赫米族,故希拉王國又稱為“賴赫米王國”。居民操阿拉伯語,奉基督教。希拉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希拉人成為波斯人與半島內地阿拉伯人的交流媒介,從而促進了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於633年攻占希拉王國。
安薩王國 
“安薩”是南部阿拉伯部族名。3世紀末,安薩人北遷到敘利亞南部豪蘭地區,流動於敘利亞南部、約旦東部及巴勒斯坦等地,沒有固定首都。其歷史模糊不清,國王世系尤難置信。安薩人操阿拉伯語和阿拉米語,奉基督教一性派,受敘利亞文化的影響極大,對基督教傳入阿拉伯半島南部起過重要作用。5世紀進入拜占廷勢力範圍。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向敘利亞擴張,安薩人與拜占廷軍隊並肩作戰。至636年為阿拉伯人征服。末代國王迦百列·艾伊赫木改奉伊斯蘭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