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根

阿思根

阿思根(1908年1月15日—1948年1月31日),又名阿拉坦倉、李友桐。蒙古族。1908年1月15日出生於內蒙古哲里木盟達爾罕王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蘇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思根
  • 別名:阿拉坦倉、李友桐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日期:1908年1月15日
人物生平,革命事跡,人物評價,將軍墓地,人物生活,

人物生平

1908年1月15日出生於內蒙古哲里木盟達爾罕王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蘇木。
早年就學於鄭家屯第四中學,後入北京蒙藏學校,期間因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而被校方除名,輟學返鄉。1932年加入內蒙古人民革命黨。之後兩度留學日本,於193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回國後在偽滿洲國軍事部、偽滿興安軍任職,並任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戰術教官,偽興安軍第9軍管區上校參謀長。
阿思根
1946年1月任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內防部長,東蒙古人民自治軍司令員。在1946年的“四三”會議上當選為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常委、軍事部副部長;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歷任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副司令員兼興安軍區司令員,遼吉軍區蒙漢聯軍司令員。期間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率部轉戰內蒙古東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犯,平定叛亂。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當選為政府委員。7月,任中共內蒙古工作委員會委員。
1948年1月31日,在烏蘭浩特病逝,終年40歲。內蒙古共產黨工作委員會和內蒙古自治政府鑒於他在解放戰爭中的功績,確認他為革命烈士。

革命事跡

又名李友桐。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人。曾在鄭家屯第八中學讀書。“五四”運動後,在學校因積極參加抵制日貨鬥爭,於1922年被學校開除。後輾轉到北平,進蒙藏學校學習,在校因參加學潮再次被開除,返鄉務農。
1931年,參加“內蒙古自治軍”。在“自治軍”中,結識了共產國際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派遣到內蒙古東部地區開展革命工作的蘇共黨員朋斯克、特木爾巴根等,受到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1932年4月經朋、特二人介紹加入內蒙古人民革命黨。他利用在“自治軍”內任職條件,廣泛團結蒙古族各界有志之士和進步青年進行革命工作。1933年5月,朋斯克從蘇聯回來,傳達了共產國際遠東局關於“長期潛伏,擴大統一戰線,堅持對日鬥爭”的精神,並決定阿思根等留在興安南省警備軍內潛伏鬥爭。
20世紀30年代兩次留學日本。193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他利用職務之便開展有利於抗日鬥爭和民族解放的工作。1939年日本關東軍在中蒙邊境發動“諾門罕戰爭”進攻蒙古,他策動成批官兵向蘇蒙軍隊投誠,使日本侵略者“用蒙古人打蒙古人”陰謀難以得逞。1941至1942年任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戰術教官期間,他向蒙古族師生講述鄰國朝鮮的亡國和蒙古民族由盛而衰的悲慘歷史,激發官兵的愛國愛民族的熱情、樹立民族危機感,團結培養了一大批進步蒙古族青年官兵。1945年8月11日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蒙古族進步軍官和學生1000多人發動起義,殺死數十名日本鬼子,迎接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協助中國抗日,史稱“八一一”起義,這與阿思根將軍長期的宣傳教育工作密不可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阿思根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將當地的民警大隊、護路隊、內防總隊等武裝統一起來,與東北抗日聯軍嫩江一支隊一起鎮壓了妄圖挑起民族糾紛,並乘機搶占地盤的國民黨“保全司令”閆振山匪幫,維護了該地區的穩定。此時的東蒙古為國共兩黨必爭的要地,為國民黨所虎視、共產黨的政治軍事勢力也正在向東蒙古擴展,有人將哈豐阿和阿思根比作三國時期的“臥龍”和“鳳雛”,認為得其一便可定東蒙古。
1945年12月,聞中共西滿分局派內蒙東部來開展工作的胡秉權一行被突泉國民黨光復軍11師馬海泉部逮捕下獄,並預謀處死。阿思根立即率民警總隊二大隊火速趕往突泉鎮營救,與偽縣長談判失敗後,他當機立斷率部隊於12月21日夜襲突泉,經過激烈巷戰殲滅國民黨軍隊千餘人,救出了胡秉權和所有被扣押人員等,解放了突泉鎮,史稱“夜襲突泉”,為我黨在東蒙古開展工作建立顯赫功勳。
1946年1月25日,應西滿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政委李富春之邀,阿思根將軍赴雙遼(今鄭家屯)與其會晤,就東蒙的軍事、政治和共同抗擊國民黨軍等問題進行協商,與呂正操司令員簽署了著名的《呂阿雙遼協定》,妥善解決了東蒙與西滿的軍政關係問題,打開了東蒙建軍、建政的新局面,根據《協定》,東蒙部隊接受西滿軍區領導和指揮,阿思根將軍率軍南下哲里木、昭烏達、卓索圖地區,相繼在各盟建立了民族武裝。1946年2月15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宣布東蒙自治政府成立,建立東蒙自治軍,阿思根將軍任內防部長兼自治軍司令員。從此,著力進行東蒙統一的部隊建設工作。將哲里盟武裝改建為東蒙自治軍騎兵第二師;將王爺廟地區的武裝改編騎兵第一師;卓索圖盟武裝編為第三師,昭烏達盟武裝編為第四師;納文慕仁盟(今呼盟的一部分)的武裝編為第五師。
1946年5月20日經中共西滿分局批准,阿思根將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6年《四三》會議後,在5月25日於王爺廟召開東蒙古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宣布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協總分會成立,撤銷東蒙自治政府,成立興安省政府;東蒙人民自治軍統一改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阿思根將軍任副司令員兼興安軍區司令員。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各部隊中的不堅定分子動搖叛變。他於8月赴哲盟前線部隊中,進行整編整訓工作。同時,與遼吉軍區陶鑄政委在通遼召開各旗縣負責人會議,糾正了民眾運動中的“左”的傾向,平息了部隊中的叛亂,制定了作戰和工作方針,發布了《告蒙古同胞書》,揭露蒙奸李守信、包善一等匪首的陰謀。1946年冬,率第二師、一師二團及哲盟軍分區所屬部隊與遼吉軍區組成蒙漢聯軍,阿思根任司令員、趙石任政委。蒙漢聯軍三打科左中旗重鎮舍伯吐後,他又率蒙漢聯軍一部,僅用三天時間就收復了哈拉沁屯、博王府等,擊斃敵官兵40餘人,俘敵400餘人,迫使偽蒙軍王華興部4000餘人投誠。1946年9月,騎二師與遼吉軍區組成蒙漢聯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員。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烏蘭浩特成立,阿思根與烏蘭夫、哈豐阿等21人當選為自治政府委員,並任軍事部長;7月1日中共內蒙古工委成立,當選候補委員;12月,任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副司令員。
1948年1月31日,阿思根在烏蘭浩特終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年僅40歲。中共內蒙古工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於3月10日作出《關於追悼阿思根同志的決定》,高度評價了他對內蒙古民族解放事業的卓越貢獻:“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蒙古人民的解放事業。他為人正直,團結同志,艱苦奮鬥,謙虛謹慎,富於革命進取精神。”3月25日,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同志為阿思根將軍題詞:“追悼阿思根同志,學習他為民族解放事業艱苦奮鬥的精神。” 中共內蒙古工委和內蒙古自治政府決定追授阿思根為革命烈士。阿思根將軍為民族解放事業奮鬥終生的光輝經歷永載內蒙古民族解放鬥爭史冊。

人物評價

“阿思根的逝世是內蒙古人民的最大損失,使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失去了一位好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來自東北黨的最高領導機關——中共中央東北局的唁電,對英年早逝的阿思根將軍作了如是評說。

將軍墓地

阿思根將軍病逝後,被安葬於烏蘭浩特罕山南坡。1983年,組織上將其遺骨遷至呼和浩特大青山公墓,並為其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人物生活

達萊芙(妻)(1916年生於內蒙古哲里木盟達爾罕王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瓜毛都蘇木;1983年於呼和浩特病逝)
娜琳(又名娜琳高娃)(長女)趙真北(長女婿)--> 特木爾夫 (娜琳、趙真北之長子)、習日孟夫(娜琳、趙真北之次子)、濤娣(娜琳、趙真北之女)
思新高娃(次女)郭興道(次女婿)--> 博力德夫(思新高娃、郭興道之子)、濤力(思新高娃、郭興道之女)
阿琳高娃(幼女)周偉男(幼女婿)--> 濤娜(阿琳高娃、周偉男之女)、周震(阿琳高娃、周偉男之子)
哈豐阿(妻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