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實驗

阿希實驗

阿希從眾實驗是心理學家阿希在1956年進行的從眾現象的經典性研究— 三垂線實驗。實驗旨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產生及其原因。該實驗以大學生為被試,每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為事先安排好的實驗合作者,只有一人為真被試。實驗者每次向大家出示兩張卡片,其中一張畫有標準線X,另一張 畫有三條直線A、B、C。X的長度明 顯地與A、B、C三條直線中的一條等長。實驗者要求被試判斷X線與A、B、C三條線中哪一條線等長。 實驗者指明的順序總是把真實被試者安排在最後。第一二次測試大家沒有區別,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試按事先要求故意說錯,藉此觀察被試的反應是否發生從眾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希實驗
  • 外文名:Asch's Experiments
  • 性質:實驗
  • 國家:美國
  • 判斷共進行了:18次
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表明,實驗結論,
從眾是指個體對社會群體壓力的服從。當群體的意見以群體壓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時,並引起個體的認識不一致,亦即個體的意見同群體的意見發生衝突時,個體的評價、意見和行為服從群體的意見。

實驗目的

研究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產生及其原因。

實驗內容

他以大學生為被試,每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為事先安排好的實驗合作者,只有一人為真被試。實驗者每次向大家出示兩張卡片,其中一張畫有標準線X,另一張畫有三條直線A、B、C。X的長度明顯地與A、B、C三條直線中的一條等長。實驗者要求被試判斷X線與A、B、C三條線中哪一條線等長。
實驗者指明的順序總是把真被試安排在最後。第一二次測試大家沒有區別,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試按事先要求故意說錯。這就形成一種與事實不符的群體壓力,可藉此觀察被試的反應是否發生從眾行為。阿希多次實驗,所得結果非常相似。

實驗表明

(1)大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保持了獨立性,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
(2)所有被試平均從眾行為百分比為35%。
(3)大約有15%的被試,從眾行為的次數占實驗判斷次數的75%。

實驗結論

實驗後,阿希對從眾的被試作了訪談,歸納從眾的情況有三種:
(l)被試確實把他人的反應作為參考框架,觀察上就錯了,發生了知覺歪曲。
(2)被試意識到自己看到的與他人不同,但認為多數人總比自己正確些,發
生了判斷歪曲。
(3)被試明知其他人都錯了,卻跟著作出了錯誤反應,發生了行為歪曲。
一般認為,發生從眾行為是因為個體在群體中受到信息上和規範上的壓力。
(1)信息壓力: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幾率比較高,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 由於缺少參照構架(見“謝里夫的從眾實驗”),就越發相信多數人,越從眾。
(2)規範壓力: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一匹離群之馬”,遭受孤立,因此採取多數人的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