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Abdulhamid Iعبد الحميد الاو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27任蘇丹,於1773年至1789年在位,其被譽為18世紀最強有力地推行改革的蘇丹之一。
他勵精圖治,同意進行改革,並任命能幹的首席大臣,委以全權;創辦帝國海軍工程學院;竭力加強中央政府,力圖削弱地方統治者,尤其是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統治者的權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
- 外文名:عبد الحميد الاول
- 國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 民族:突厥人
- 出生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 出生日期:1725年3月20日
- 逝世日期:1789年4月7日
- 職業:奧斯曼帝國蘇丹
- 信仰:伊斯蘭教
- 主要成就:大力推行改革並在軍事改革中取得較大成就
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創立一系列軍事學院 - 英文名:Abdulhamid I
- :
一、概述,二、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改革,(一)陸軍改革,(二)海軍改革,(三)哈利爾·哈米特的改革(1782-1785),三、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統治晚期,
一、概述
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Abdulhamid I)1725.3.20∼1789.4.7
亦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奧斯曼帝國蘇丹(1774∼1789)。
即位後,結束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的戰爭,簽訂屈辱性的《屈奇克·凱納爾賈條約》(Treaty of Kucuk Kaynarca),俄國因此取得亞速沿海各要塞、聶伯(Dnepr)河和布格(Bug)河之間的土地,以及在奧斯曼帝國境內航行和經商的特權。1775年將布科維納(Bukovina)割讓給奧地利。1783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並籌畫瓜分奧斯曼帝國。針對這一陰謀,他在1787年向俄國宣戰,這一戰爭到他死時還未結束。他勵精圖治,同意進行改革,並任命能幹的首席大臣,委以全權;提倡改革軍隊,創辦帝國海軍工程學院;竭力加強中央政府,力圖削弱地方統治者,尤其是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統治者的權力。
二、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改革
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在其50年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均隱居宮中,但當其繼位後,就清楚地認識到:為了拯救帝國必須進行改革,其在位期間先後任用兩位大維齊爾(即宰相)來協助其實施改革,其中尤以第二任大維齊爾——哈利爾·哈米特帕夏貢獻最大。
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被譽為18世紀最強有力地推行改革的蘇丹之一。他在通過權力鬥爭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後,並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陸軍改革
在其改革期間,他試圖引進各種新型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而在這方面,他遠比眾多前任改革者走得更遠更開明。他是第一個引進一大批外國軍事顧問的蘇丹,而不是如眾多前任改革者一樣僅僅引進寥寥幾位軍事專家,同時,他在不要求他們皈依伊斯蘭教和接受奧斯曼土耳其的服裝和生活方式的情況下任用他們。
巴隆·德·托特(Baron Francois de Tott, 1730~1793年)是18世紀晚期服務於奧斯曼軍隊最有影響力的外國顧問之一。
他是一個匈牙利的貴族軍人,在拉克孜叛亂時逃往法國,在法國炮兵部隊中逐漸崛起。1755年他與Vergennes大使一起被派往伊斯坦堡學習土耳其語,後在此後近十年期間擔任黎凡特地區法國大使館的代表。1767年,出使克里米亞汗國,成功抵制了俄國在此地區的影響,收到蘇丹穆斯塔法三世的注意,並被僱傭為軍事改革顧問。蘇丹令其創建一支現代化炮兵部隊及一個附屬幾何學校。他一直從事此工作,直到1776年回法國,直到1790年法國大革命被驅逐。
在第四次俄土戰爭期間,德·托特研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組織並建議改革。其為達達尼爾海峽構建了新的防線並設計了浮橋系統。1774年,其招募250名官兵,為蘇丹建立了一支新式速射炮部隊。並在黃金角海灣的哈斯科伊建立一個現代化大炮鑄造廠,並緊挨著訓練場建立一座新的數學學校。這一系列配套系統是帝國軍事工程學校的前身。其學校及軍隊雖然在其離開奧斯曼後遭到短時間的解散,但在大維齊爾哈利爾·哈米特上任後又得以恢復。
同時,在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治下,其認識到有必要恢復其常備軍,於是在他的支持下,蒂瑪持有人重新回到他們的土地上,加尼沙里軍團得以重新恢復,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帝國的傳統部隊力量就回復到第四次俄土戰爭以前,雖然帝國落後的軍事體制阻礙著帝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但面對強大的改革阻力,蘇丹明顯認為寧可保持傳統軍隊,也比沒有軍隊來說要好上許多。
(二)海軍改革
奧斯曼帝國海軍在切什梅慘敗後幾乎全軍覆沒,其戰役倖存者之一蓋茨·哈桑帕夏於1774年7月被任命為海軍總司令。也正因為海軍的所剩無幾,其改革措施並未遭到如陸軍改革所遭遇般的百般阻撓,在其領導下,海軍開始逐步復興。
1、新建造船廠
其在黃金海灣、黑海、愛琴海新建造船廠,並任用兩位法國海軍工程師——Le Roi和Durest指導造船工作,並僱傭大批法國工匠訓練奧斯曼的工人。新式戰艦參展英法軍艦的式樣,較老式戰艦吃水較淺,更注重大炮的安置,以提高其機動性。他們還致力於建造小型戰艦,以適應愛琴海諸島和安納托利亞海岸的海灣以及狹窄通道。
2、構建職業化海軍服役制度
蓋茨·哈桑從愛琴海及地中海東岸鄉村中招募士兵,廢除過去駐紮在卡西姆帕夏和愛琴海的單身軍營中的士兵不受監督的舊體制,而在黑海的熙諾普和愛琴海的麥地林島建立屬於海軍兵工廠的軍營,其士兵必須時時接受紀律約束和經常性訓練。同時,其將陸軍改革者德·托特的數學學校發展為一所完善的海軍工程學校,並任用國內外專家講解幾何、航海等知識
蓋茨·哈桑的海軍改革取得較大成效,到1784年,帝國擁有了22艘新式戰艦和15艘小型快帆戰船。但遺憾的是,由於帝國體制的腐敗,買官賣官的情況充斥整個軍隊,其雖然提拔了不少專業且能幹的海軍軍官,但整個海軍的軍官和士兵素質仍然未能有顛覆性的改觀。
(三)哈利爾·哈米特的改革(1782-1785)
哈利爾·哈米特,作為一名土耳其穆斯林,其長期從事文書工作,其在任職於文書長辦公室負責蘇丹與外國大使和外國政府的通信期間,積累了大量經驗,並在1781年後,擔任大維齊爾助理,從而進一步對帝國的體制與弊端進行了更為全面的了解,也就為其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礎。而在其1782年1月31日其開始擔任大維齊爾,也就開啟了其3年的改革。
1.軍事
在1778-1784年,俄土爭奪克里米亞統治權的爭端中,哈利爾·哈米特認為戰爭即將爆發,為此其動員軍隊,修整要塞,補充後勤及預備隊,準備戰爭。但隨後,其認識到,面對強大的俄軍,部分近代化的帝國軍隊難以抗衡,便在其周旋下以使俄土最終免於全面戰爭,隨後,大維齊爾開始致力於將軍隊全面近代化,以期結束新舊二元體制在軍隊並存的情況。於是其開始使新舊兩支軍隊互相協調,使舊式軍隊擁有與新軍和學校相結合的組織、紀律和武器系統。其在法國人的幫助下,恢復並發展了德·托特留下的炮兵部隊以及學校,在法國專家的幫助下,帝國在前線構建了新式要塞並引進了新式管理繼續,且用土耳其語出版了各種法國教科書,並建立了一所防禦學校,這也是帝國軍事工程學校的重要基礎之一。
2.加強中央集權
奧斯曼帝國蘇丹名義上統治著整個帝國,但由於強大的地方貴族勢力,實際上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面對帝國實質上的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狀況,大維齊爾開始著手恢復帝國傳統的管理制度,其開始向各省派遣監察員,迫使蒂瑪持有者(即地方諸侯)以其領地為主,平時進行訓練,戰時應召出征。如若發現他們的長官寬恕違紀或隱瞞空缺,就立即處決;開除拒絕訓練和軍籍的加尼沙里軍團成員,在哈利爾·哈米特期間,大量的加尼沙里軍人被裁減,其節省的軍費被用於增加在編人員的工資,以促進軍隊近代化。
雖然在蘇丹及大維齊爾的治下,中央集權有所增加,但面對強有力的貴族勢力,蘇丹仍然無可奈何,帝國地方割據的局面仍然沒能得到有力的改善。
3.經濟
面對經濟問題,大維齊爾下令恢復幣值、控制物價,同時鼓勵早已被歐洲的競爭者所擊潰的本土造船業。
為了緩解社會團體和宗教團體之間的衝突,其命令所以臣民按照傳統要求,根據階級不同穿上相應的服飾,並大力鼓勵製衣行會的發展以滿足市場。
同時大維齊爾還重新啟動了易卜拉欣·米特費里卡時期的印刷廠,開始用國庫出版蘇菲和伊茲(Suphi and Izzi)的編年史,該書記錄了帕特羅納叛亂以後20年帝國的發展。
4.改革覆滅
然而,哈利爾·哈米爾最終在政治鬥爭中輸給了以蓋茨·哈桑帕夏為首的政敵。其被散播謠言稱要扶植蘇丹的侄子塞利姆王子來取締蘇丹,因為王子更接受現代化的改革。於是哈利爾·哈米爾被解職,不久被蘇丹處死(1785年4月27日),改革也隨著覆滅。1787年法國撤走所有技術人員,法王路易十六也改變對奧斯曼友好政策。
雖然帝國的改革最終沒能拯救奧斯曼帝國,但帝國近一個多世紀來的不斷改革,也促使帝國的臣民獲得了更多的新知識,也使他們更加渴望進一步的推行改革。
三、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統治晚期
自1785年大維齊爾哈利爾·哈米特被處死後,蘇丹的改革便沒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展。
而隨著俄國吞併克里米亞,葉卡特琳娜的野心不斷,面對俄國咄咄逼人的氣勢,奧斯曼帝國內部的主戰派開始占了上風。主戰派領導人科查·約瑟夫(Koca Yusuf)擔任了3年大維齊爾(1786年1月24日-1789年6月7日),在其的推動以及俄國的蓄謀已久下,第六次俄土戰爭爆發(1787-1792)。
1787年8月14日奧斯曼帝國對俄宣戰,9月15日,俄國也對奧斯曼帝國宣戰,隨後一年後,奧地利也於1788年2月19日參戰。戰爭持續了5年,而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於178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