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黑馬,原名僧僧黑馬,與內蒙古鐵蹄馬、鄂爾多斯烏審馬、烏珠穆沁馬並稱內蒙古4大名馬。阿巴嘎黑馬具有耐粗飼、易牧、抗嚴寒、抓膘快、抗病力強、戀膘性和合群性好等特點,素以體大、烏黑、悍威、產奶量高、抗逆性強而著稱。2009年10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發布第1278號公告,確認阿巴嘎黑馬為中國新的優良畜禽遺傳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巴嘎黑馬
- 原名:僧僧黑馬
- 其他兩大名馬:內蒙古鐵蹄馬、鄂爾多斯烏審馬
- 特點:體大、烏黑、悍威、產奶量高
歷史淵源,品種特性,產區環境,產區分布,
歷史淵源
阿巴嘎黑馬有悠久的歷史,其相關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前。中心產區自金末至元代為元太宗成吉思汗季弟別力古台轄域,是蒙古民族世居之地,別力古台曾跟隨太祖“平諸部落,掌從馬”(《元史》1369年),與馬有不解之緣。
阿巴嘎旗那仁寶力格蘇木有一處自然形成的馬蹄印岩石,當地牧民相傳稱之為成吉思汗馬蹄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率兵征戰此地,非常欣賞此處美景,下令就地安營,祭拜了此處敖包,暢飲了此處聞名遐邇的一泓清泉—僧僧寶力格(蒙語最好的泉水),休兵息馬,留下了馬蹄跡。成吉思汗同父異母的兄弟別力古台駐守阿巴嘎部落(阿巴嘎旗所在地別力古台鎮因此 而得名),為建立蒙古汗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他身兼數職,其中一職就是管理蒙古汗國所有戰馬。別力古台非常喜愛體格健壯、四肢發達、背腰長、奔跑速度快、耐力強的純黑色馬。長期以來,阿巴嘎黑馬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地方良種。
品種特性
阿巴嘎旗草場屬高平原典型草原,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多大風和寒潮,冷暖多變。夏季多風少雨,冬季嚴寒漫長,由於受該地區氣候、草原和全天放牧的飼養條件以及在長期人工與自然選育的影響,使阿巴嘎黑馬具有耐粗飼、易牧、抗嚴寒、抓膘快、抗病力強、戀膘性和合群性好等特點,素以體大、烏黑、悍威、產奶量高、抗逆性強而著稱。
據2007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家畜改良工作站、內蒙古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錫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阿巴嘎旗畜牧工作站在那仁寶力格蘇木,對5匹公馬和29匹母馬的體尺體重、體型外貌進行鑑定登記和測定,阿巴嘎黑馬相對蒙古馬有下列特徵:①全身被毛烏黑髮亮,體 格略偏大,體質粗糙結實, 結構協調,骨骼堅實,肌肉發達有力;②頭略顯清秀,直頭或微 半兔頭,額部寬廣,眼大而有神,嘴桶粗,鼻孔大,耳小直立,耳根粗大,耳角薄而尖;③頸略長,頸礎低,多呈直頸和水平頸,頸肌發育良好,頭頸結合、頸肩背結合良好;④甲鬐低而厚;前胸豐滿多為寬胸; ⑤母馬腹大而充實,多草腹,公馬多為良腹;⑥背腰平直而略長;⑦尻短而斜;⑧四肢端正 ,四肢關節、筋腱明顯且發達,蹄質堅實,蹄小而圓,蹄掌厚而彈性良好;⑨尾毛長短、濃 稀適中;10行動靈活敏捷,速度快、耐力強。
產區環境
阿巴嘎旗位於錫林郭勒盟中北部。地處東經113°28′~116°11′,北緯43°05′~45°26′。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75km。南北長260km, 東西寬110km,總面積27495km。“阿巴嘎”蒙古部落名稱,蒙古語系“叔叔”之意。因原部落首領別力古台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兄弟而得其名。阿巴嘎旗現轄3個蘇木、3個鎮,71個嘎查、4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為4.3萬人,城鎮人口2.1萬人,其中蒙古族2.3萬人,占54.33%,漢族1.8萬人,還有滿族、回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密度1.6人/ km。地形地貌屬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960m~1500m。氣候環境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最高氣溫達38.6℃(1999年7月28日)。年最冷為l月,極端最低氣溫為-42.2℃(1953年1月15日)。日平均氣溫l0℃以上,無霜期130天,最大年降水量達439.9mm(1959年),最小降水量僅有127mm(1965年)。水利資源南部水資源較豐富。地下水資源總量39343萬m/年。可利用草場面積為24813㎞,占總面積的91.35%。草場等級主要有2等、3等、4等三個等級。以2等草場為主,占草場總面積的75.27%。草場級別有6級、7級、8級三個級別,以7級草場為主,占草場總面積的78.18%。各等級草場分布概況是:較高等級草場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東部地區和東南角的各蘇木。4等和8級草場有一半分別分布在查乾淖爾鎮、別力古台鎮的西段地區。草群高度為5cm~25cm,覆蓋度為25%~45%。優良牧草比重為50%~60%。畝產風乾草為37kg~53kg。
產區分布
阿巴嘎黑馬原產於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邊境蘇木,目前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市、蘇尼特左旗等旗,調查顯示,2008年12月末阿巴嘎黑馬存欄13758匹,其中阿巴嘎旗存欄8758匹,錫林浩特市存欄3925匹,蘇尼特左旗存欄1075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