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正的歸宿》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眾的發心奉獻下協力完成。他們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他們不僅熟知中、英文,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對佛法都已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因而對阿姜查·須跋多大師的教化都能有所領悟且真切理解。也由於他們的善行以及弘揚佛法不惜一切代價的願心,此刻,這份作品才能呈現在您的手中。當您的手中捧著這本時,那從阿姜查內心閃耀出來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讓您捕捉到即使是一絲的微光,進而為您的人生帶來方向和啟示,那么我們的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
基本介紹
- 書名:阿姜查系列:我們真正的歸宿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商務印書館
- 作者:阿姜查·須跋多 法園編譯群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91頁
- 開本:32
- 譯者:法園編譯群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編輯推薦,文摘,
內容簡介
《我們真正的歸宿》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眾的發心奉獻下協力完成。他們不僅熟知中、英文,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對佛法都已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因而對阿姜查·須跋多大師的教化都能有所領悟且真切理解。也由於他們的善行以及弘揚佛法不惜一切代價的願心,此刻,這份作品才能呈現在您的手中。
作者簡介
作者:(泰國)阿姜查·須跋多
阿姜查·須跋多(1918—1992),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之一,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禪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長達數十年,教導方式簡明,含義卻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從他受教。
阿姜查·須跋多(1918—1992),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之一,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禪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長達數十年,教導方式簡明,含義卻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從他受教。
圖書目錄
法耘譯者序
前言
阿姜查傳略
我們真正的歸宿
真理的兩面
感官的陷阱
世間道和解脫
不斷地修行
風幡何有?
感官的森林
來到正中央
脫逃
與眼鏡蛇同住
師父的教導方法
前言
阿姜查傳略
我們真正的歸宿
真理的兩面
感官的陷阱
世間道和解脫
不斷地修行
風幡何有?
感官的森林
來到正中央
脫逃
與眼鏡蛇同住
師父的教導方法
序言
法耘出版社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其前身為台灣法園編譯群,即是曾任教於台灣圓光佛學院的阿姜查嫡傳弟子與其學生共同組成的編譯群。
“如果有人發現一顆閃亮的星星,他沒有權力放進自己的口袋獨享光輝;他必須公諸於世,使每個人都能分享這份光耀。”基於一份對法的摯愛和尊敬,阿姜查此弟子帶領學生於一九九二年創立法園,出版第一本相關阿姜查的譯作《我們真正的歸宿》。沒想到這本薄薄的小書引起讀者相當大的反應和迴響。六月出一版兩千冊,甫出淨空;十月二版一次一萬一千冊;來年三月二版二次又是兩萬冊……原本默默無聞的泰北森林僧阿姜查,果然以他簡潔、生動的教示,迅速成了台灣教界的佛法新“星”。
於是法園接續翻譯一系列阿姜查作品,包括《以法為贈禮》、《森林裡的一棵樹》、《為何我們生於此》、《靜止的流水》。阿姜查的教法有如萬壑奔騰中的一股清流、繁茂林中的一株香花,令讀者耳目一新。
一九九五年,阿姜查弟子與其在家弟子許特維居士成立法耘出版社以處理繁雜社務,社址也輾轉遷至南投今日所在。法耘即是一份法語耕耘的志業,每本譯作都經過多人悉心奉獻、點滴灌溉而成。近二十年來法耘出版社譯作不斷,除了阿姜查系列,亦有內觀禪修、有聲光碟、繪本等出版物。
早期法園譯作由圓光印經會負責發行,書籍流通採取“結緣贈閱/隨喜助印”方式;法耘仍承續此方式流通,這也符合阿姜查本意:凡其著作皆不得出售。雖是贈閱,但同樣受到保護,不容許他人隨意截取內文或翻印。也有人誤以為在阿姜查圓寂後,其著作即不受限於
基於各國民情、法律不同,業經法耘與泰國巴蓬寺和國際叢林寺院東、西方住持數度溝通、反覆研議,最終決定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部分地區,初次以“非贈閱方式”出售簡體中文版圖書。之所以採取如此變通方式,無非是希望那從阿姜查內心閃耀出來的智慧星光,有更多的機緣普照世間、饒益眾生。
法耘同仁合十二○一三年十二月
“如果有人發現一顆閃亮的星星,他沒有權力放進自己的口袋獨享光輝;他必須公諸於世,使每個人都能分享這份光耀。”基於一份對法的摯愛和尊敬,阿姜查此弟子帶領學生於一九九二年創立法園,出版第一本相關阿姜查的譯作《我們真正的歸宿》。沒想到這本薄薄的小書引起讀者相當大的反應和迴響。六月出一版兩千冊,甫出淨空;十月二版一次一萬一千冊;來年三月二版二次又是兩萬冊……原本默默無聞的泰北森林僧阿姜查,果然以他簡潔、生動的教示,迅速成了台灣教界的佛法新“星”。
於是法園接續翻譯一系列阿姜查作品,包括《以法為贈禮》、《森林裡的一棵樹》、《為何我們生於此》、《靜止的流水》。阿姜查的教法有如萬壑奔騰中的一股清流、繁茂林中的一株香花,令讀者耳目一新。
一九九五年,阿姜查弟子與其在家弟子許特維居士成立法耘出版社以處理繁雜社務,社址也輾轉遷至南投今日所在。法耘即是一份法語耕耘的志業,每本譯作都經過多人悉心奉獻、點滴灌溉而成。近二十年來法耘出版社譯作不斷,除了阿姜查系列,亦有內觀禪修、有聲光碟、繪本等出版物。
早期法園譯作由圓光印經會負責發行,書籍流通採取“結緣贈閱/隨喜助印”方式;法耘仍承續此方式流通,這也符合阿姜查本意:凡其著作皆不得出售。雖是贈閱,但同樣受到保護,不容許他人隨意截取內文或翻印。也有人誤以為在阿姜查圓寂後,其著作即不受限於
基於各國民情、法律不同,業經法耘與泰國巴蓬寺和國際叢林寺院東、西方住持數度溝通、反覆研議,最終決定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部分地區,初次以“非贈閱方式”出售簡體中文版圖書。之所以採取如此變通方式,無非是希望那從阿姜查內心閃耀出來的智慧星光,有更多的機緣普照世間、饒益眾生。
法耘同仁合十二○一三年十二月
編輯推薦
阿姜查·須跋多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之一,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
阿姜查的開示風格幽默直接,用的都是淺白的言語,沒有深澀的佛學專有名詞,而內容全部都是佛法的核心,沒有半句廢話。
阿姜查的開示風格幽默直接,用的都是淺白的言語,沒有深澀的佛學專有名詞,而內容全部都是佛法的核心,沒有半句廢話。
文摘
此刻,生起堅定心,恭敬地聆聽佛法。在我說話的當兒,注意我所說的話,好像世尊就坐在你的面前一樣,合上你的眼,讓自己感到舒適;安下你的心,讓心專注在一點上,謙遜地讓三寶的智慧、真理與清淨住在你的心中,這是表示對一位圓滿覺者的敬意。
今天,除了佛法——佛陀的教法,我沒有帶任何有形的物品來給你。請仔細地聆聽,你應當了解,即使是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在他年老時,他捨棄了身體,也放下了沉重的擔子。現在你也應該學著對你這早已依靠多年的身體感到滿足,感到很足夠了。
你可以將它比喻成已在家裡用久了的器皿——你的杯子、碟子、盤子等等。當你剛擁有它們時,它們是乾淨而光亮的,但是現在,經過了長時間的使用之後,它們變得陳舊。有的早就破了,有的不見,而那些遺留下來的,也在逐漸毀壞當中。它們沒有一成不變的形體,它們本來就是那樣。你的身體也是相同——從你出生的那一天,經由孩童到青年,直至現在的老邁,它始終不停地變化,而你要接受這個事實。佛陀曾經說,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的、生理或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好好地思惟這個真理吧!直到你清楚明白地看見它。
這具躺著的衰微肉體是真實法(sacca-dhamma),是事實。這身體的事實是真實法,這是佛陀永不變的教導。佛陀曾教我們去觀察這個色身,去思惟這個色身,並面對這個事實;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要能夠去安住這個色身。佛陀曾經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被鎖在牢獄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如今,你的身體已隨著年齡開始退化,這原是不需要去違抗的,但卻不要使你的心也隨著腐朽了;要保持心的獨立。佛陀曾經教示,有生就有老、病、死,這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再沒有任何其他的了。現在你已親身體驗到這個偉大的真理,就以智慧來觀察這色身並領悟它吧!
即使,你的房子已被水淹沒或被火燒毀,無論如何危險的威脅,就讓它只是房子的問題吧!如果有一場洪水,不要讓它泛濫了你的心;如果有一場大火,不要讓它燃燒了你的心。讓它就僅僅是房子吧!洪水或大火對你而言,不過是外在的災害。現在,該是讓心放下執著的時候了。
你活在這世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你的雙眼曾看過形形色色的東西,你的兩耳也曾聽過許許多多的音聲,你有過無數的經驗,而它們就只是——經驗而已。你曾吃過好吃的食物,而好吃也只是好吃,沒有更多的了。令人不愉快的滋味也只是不愉快,就是這樣。如果眼睛看到美麗的外貌,也只是美麗的外貌;醜陋也只是醜陋;耳朵聽到吸引人的音聲、美妙的音聲,而這些聲音也只是這樣而已。
佛陀說過,無論富有或貧窮,年輕或年老,人類或動物,沒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地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當中,每一件事都會歷經變化和疏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而我們沒有任何的對策;但佛陀說,我們能做的是去思考這身和心,去了解到它們的無自性,觀察到它們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們擁有的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存在。這就好像這間房子,它只在名義上屬於你,你卻無法帶著它跟你到處跑,你的金錢、財產和家庭也是一樣——它們都只在名義上是你的,它們並不真正屬於你,它們屬於自然。這個真理,不單單適用於你一個人,每一個人也都在同一種情況下;即使是世尊以及他已開悟的弟子們也都一樣。他們會不同於我們,只在於他們接受了事物的本來面目,看到了這些本來就是如此。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仔細地觀察這個軀體,從腳底到頭頂,然後再回到你的腳底。看看這軀體吧!你看見了什麼?在你的身體裡,有任何東西實質上就是乾淨的嗎?你能找到任何不變的本質嗎?這整個身體都在衰退中,而佛陀要我們去了解,它並不屬於我們。身體會這樣子,那是自然的,因為一切都隨因緣在變化著,你還要它怎么樣呢?事實上,身體的這個樣子並沒有什麼不對,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而是你錯誤的知見;當你有了錯誤的見解時,你就被混淆了。
這就好像一條河裡的水,它會很自然地往下流;它絕不會逆流而上,那是它的本性。如果有人站在河邊,看著水急速往下流,心卻異想天開地要讓水逆流而上,他會因此而痛苦。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錯誤的思想,將不會讓他得到心靈的平靜。他將因他錯誤的知見——想要逆流而上的想法,而不快樂。要是他有正確的知見,一定會知道水必然是往下流的;他如果無法覺悟和接受這個事實,就會感到煩擾不安。
河水必須往下流的道理,就如同你的身體:一度年輕的身體變老了,而今,它正趨向死亡。別去期望還會有別的方式出現,那並不是你擁有什麼力量可以挽回的。佛陀告訴我們,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後放下我們對那些事物的執著。以這種“放下”的感覺作為你的依歸吧!縱使你感到疲勞和倦累,也要繼續禪坐;讓你的心與呼吸同住,做幾下深呼吸,再利用咒語“—哆”(BUD-DHO),將心專注在呼吸上,使這樣的修習成為一種習慣。愈是疲倦,你感到愈需要細微且專注你的注意力;那樣的話,你便可以對抗痛覺的生起了。當你開始感到疲倦時,將你所有的思緒停止,讓心自然會集,然後再轉回來注意呼吸。就只是不斷地在心中持念“—哆、—哆”。放下外在的一切,別對你的小孩和親戚念念不忘,別抓取任何的事物,完全地放下。讓心繫於一個單一的點上,讓那安靜的心住於呼吸;讓呼吸成為唯一的認知對象。集中注意,直到這顆心變得愈來愈細微,直到感覺已無關緊要,而心境卻是一片的清明和覺醒。那么,當痛覺生起時,它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漸停止,最後你看待這呼吸就好像一位親戚來拜訪你一樣——當一個親戚要離開時,我們會隨他出來,看他離去;我們會注視著,直到他走或駛離視線,我們這才返回家門。我們也以同樣的方法來觀照呼吸:如果呼吸粗大,我們知道它是粗的;如果它細微,我們知道它是細的。當它愈是細微,我們愈要跟進,同時使心覺醒,最後,呼吸會全然地消失,而所存留的,只是清明覺醒的感受,這便叫作“見佛”。我們所擁有的那種清楚的覺知稱作“哆”,是正知者、覺醒者、光明者,那是與佛陀,與清明、覺知相遇而同住的。因為入滅的,只是歷史上血肉之軀的佛陀,真正的佛陀——是清澄、明覺的,今天我們仍能經驗及達到,而如果我們達到它,便是與佛陀的心相應了。
因此,放下吧!除了這覺知,放下所有的一切。禪坐時,不要被你心中生起的幻象或聲音愚弄了。把它們全都放下,完全不要抓住任何事物。只要住於這“不二”的覺知,別煩惱過去或未來;只需靜靜地,你將到達那不前、不後、不住的境地。在那兒,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或執著的。為什麼呢?因為無我,沒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沒有。佛陀教導我們,要用這個方法去空掉一切,不要讓任何事物系縛了我們;要去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之後,就是放下!
今天,除了佛法——佛陀的教法,我沒有帶任何有形的物品來給你。請仔細地聆聽,你應當了解,即使是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在他年老時,他捨棄了身體,也放下了沉重的擔子。現在你也應該學著對你這早已依靠多年的身體感到滿足,感到很足夠了。
你可以將它比喻成已在家裡用久了的器皿——你的杯子、碟子、盤子等等。當你剛擁有它們時,它們是乾淨而光亮的,但是現在,經過了長時間的使用之後,它們變得陳舊。有的早就破了,有的不見,而那些遺留下來的,也在逐漸毀壞當中。它們沒有一成不變的形體,它們本來就是那樣。你的身體也是相同——從你出生的那一天,經由孩童到青年,直至現在的老邁,它始終不停地變化,而你要接受這個事實。佛陀曾經說,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的、生理或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好好地思惟這個真理吧!直到你清楚明白地看見它。
這具躺著的衰微肉體是真實法(sacca-dhamma),是事實。這身體的事實是真實法,這是佛陀永不變的教導。佛陀曾教我們去觀察這個色身,去思惟這個色身,並面對這個事實;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要能夠去安住這個色身。佛陀曾經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被鎖在牢獄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如今,你的身體已隨著年齡開始退化,這原是不需要去違抗的,但卻不要使你的心也隨著腐朽了;要保持心的獨立。佛陀曾經教示,有生就有老、病、死,這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再沒有任何其他的了。現在你已親身體驗到這個偉大的真理,就以智慧來觀察這色身並領悟它吧!
即使,你的房子已被水淹沒或被火燒毀,無論如何危險的威脅,就讓它只是房子的問題吧!如果有一場洪水,不要讓它泛濫了你的心;如果有一場大火,不要讓它燃燒了你的心。讓它就僅僅是房子吧!洪水或大火對你而言,不過是外在的災害。現在,該是讓心放下執著的時候了。
你活在這世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你的雙眼曾看過形形色色的東西,你的兩耳也曾聽過許許多多的音聲,你有過無數的經驗,而它們就只是——經驗而已。你曾吃過好吃的食物,而好吃也只是好吃,沒有更多的了。令人不愉快的滋味也只是不愉快,就是這樣。如果眼睛看到美麗的外貌,也只是美麗的外貌;醜陋也只是醜陋;耳朵聽到吸引人的音聲、美妙的音聲,而這些聲音也只是這樣而已。
佛陀說過,無論富有或貧窮,年輕或年老,人類或動物,沒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地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當中,每一件事都會歷經變化和疏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而我們沒有任何的對策;但佛陀說,我們能做的是去思考這身和心,去了解到它們的無自性,觀察到它們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們擁有的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存在。這就好像這間房子,它只在名義上屬於你,你卻無法帶著它跟你到處跑,你的金錢、財產和家庭也是一樣——它們都只在名義上是你的,它們並不真正屬於你,它們屬於自然。這個真理,不單單適用於你一個人,每一個人也都在同一種情況下;即使是世尊以及他已開悟的弟子們也都一樣。他們會不同於我們,只在於他們接受了事物的本來面目,看到了這些本來就是如此。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仔細地觀察這個軀體,從腳底到頭頂,然後再回到你的腳底。看看這軀體吧!你看見了什麼?在你的身體裡,有任何東西實質上就是乾淨的嗎?你能找到任何不變的本質嗎?這整個身體都在衰退中,而佛陀要我們去了解,它並不屬於我們。身體會這樣子,那是自然的,因為一切都隨因緣在變化著,你還要它怎么樣呢?事實上,身體的這個樣子並沒有什麼不對,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而是你錯誤的知見;當你有了錯誤的見解時,你就被混淆了。
這就好像一條河裡的水,它會很自然地往下流;它絕不會逆流而上,那是它的本性。如果有人站在河邊,看著水急速往下流,心卻異想天開地要讓水逆流而上,他會因此而痛苦。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錯誤的思想,將不會讓他得到心靈的平靜。他將因他錯誤的知見——想要逆流而上的想法,而不快樂。要是他有正確的知見,一定會知道水必然是往下流的;他如果無法覺悟和接受這個事實,就會感到煩擾不安。
河水必須往下流的道理,就如同你的身體:一度年輕的身體變老了,而今,它正趨向死亡。別去期望還會有別的方式出現,那並不是你擁有什麼力量可以挽回的。佛陀告訴我們,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後放下我們對那些事物的執著。以這種“放下”的感覺作為你的依歸吧!縱使你感到疲勞和倦累,也要繼續禪坐;讓你的心與呼吸同住,做幾下深呼吸,再利用咒語“—哆”(BUD-DHO),將心專注在呼吸上,使這樣的修習成為一種習慣。愈是疲倦,你感到愈需要細微且專注你的注意力;那樣的話,你便可以對抗痛覺的生起了。當你開始感到疲倦時,將你所有的思緒停止,讓心自然會集,然後再轉回來注意呼吸。就只是不斷地在心中持念“—哆、—哆”。放下外在的一切,別對你的小孩和親戚念念不忘,別抓取任何的事物,完全地放下。讓心繫於一個單一的點上,讓那安靜的心住於呼吸;讓呼吸成為唯一的認知對象。集中注意,直到這顆心變得愈來愈細微,直到感覺已無關緊要,而心境卻是一片的清明和覺醒。那么,當痛覺生起時,它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漸停止,最後你看待這呼吸就好像一位親戚來拜訪你一樣——當一個親戚要離開時,我們會隨他出來,看他離去;我們會注視著,直到他走或駛離視線,我們這才返回家門。我們也以同樣的方法來觀照呼吸:如果呼吸粗大,我們知道它是粗的;如果它細微,我們知道它是細的。當它愈是細微,我們愈要跟進,同時使心覺醒,最後,呼吸會全然地消失,而所存留的,只是清明覺醒的感受,這便叫作“見佛”。我們所擁有的那種清楚的覺知稱作“哆”,是正知者、覺醒者、光明者,那是與佛陀,與清明、覺知相遇而同住的。因為入滅的,只是歷史上血肉之軀的佛陀,真正的佛陀——是清澄、明覺的,今天我們仍能經驗及達到,而如果我們達到它,便是與佛陀的心相應了。
因此,放下吧!除了這覺知,放下所有的一切。禪坐時,不要被你心中生起的幻象或聲音愚弄了。把它們全都放下,完全不要抓住任何事物。只要住於這“不二”的覺知,別煩惱過去或未來;只需靜靜地,你將到達那不前、不後、不住的境地。在那兒,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或執著的。為什麼呢?因為無我,沒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沒有。佛陀教導我們,要用這個方法去空掉一切,不要讓任何事物系縛了我們;要去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之後,就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