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呈竹片狀,邊緣較尖,無噴水孔;下唇連續不分裂,有2葉,吻須無毛,尾柄較短,被骨板部分覆蓋;背骨板數少於15,側骨板數少於41;外側吻須短於內側吻須的2倍長,通常有尾絲(尾鰭上葉延伸很長,越來越細成為鞭狀尾絲),頭上有1-5根刺。
相對於阿姆河小擬鏟鱘來說,阿姆河大擬鏟鱘個體較大,最大可長達75厘米、重2.5千克。阿姆河大擬鏟鱘背骨板10-15枚,側骨板38-40枚,腹骨板5-11枚,
背鰭條數29-34,
臀鰭條數16-23,
鰓耙數15-17。
棲息環境
歷史上,阿姆河大擬鏟鱘棲息在阿姆河較廣的範圍內,甚至棲息到河口的鹹水區,後來,主要倖存於阿姆河中游。喜棲息於砂或礫石底質的淺水區;耐鹽性,可生活於水域鹽度為8.5的水域。
生活習性
阿姆河大擬鏟鱘與擬鏟鱘屬的其他兩個物種一樣,僅生活在渾濁流動的水體中。在阿姆河盆地的湖泊中沒有發現過阿姆河大擬鏟鱘的存在,有人認為阿姆河大擬鏟鱘在靜水中將很快死亡。阿姆河大擬鏟鱘以昆蟲幼體和小型魚類食。其食物主要由魚苗(占36.6%)和搖蚊屬組成。
分布範圍
阿姆河大擬鏟鱘分布在流入鹹海的阿姆河中,涉及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阿姆河大擬鏟鱘與阿姆河小擬鏟鱘分布重疊,有時可與阿姆河小擬鏟鱘雜交。
繁殖方式
阿姆河大擬鏟鱘性成熟年齡為6-7年(50厘米長);在有流水條件下產卵,產卵場在阿姆河的中上游;在4-5月水溫14-16℃時產卵;卵呈黑灰色,卵徑1.5-2.7毫米。產卵數為990-1110(體長25.5-26.5厘米)。隨著體長的增加,絕對生育力略有增加。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烏茲別克斯坦紅皮書》。
列入《土庫曼斯坦紅皮書》。
種群現狀
阿姆河大擬鏟鱘的商業捕撈是19世紀末俄羅斯人進入該地區後開始的,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後來,阿姆河大擬鏟鱘已失去其商業價值,由於個體小、資源少,無人捕撈。在河流條件下,阿姆河大擬鏟鱘的自然繁殖仍然存在,但補充率很低。
瀕危原因
阿姆河大擬鏟鱘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阿姆河上的水利工程和環境污染。過去,阿姆河在木伊那克鎮(阿姆河三角洲)附近進入鹹海,但自1982年以來,由於水壩和取水(主要用於灌溉),阿姆河一直沒有到達大海(Birstein 1997,Zholdasova 1997)。此外,由於礦物肥料、棉花農業用殺蟲劑和廢水處理,阿姆河的水污染程度也很高,其中阿姆河下游的污染程度最高,雖然1989-1990年期間,阿姆河水中的農藥含量有所下降(Zholdasova 1997)。
阿姆河大擬鏟鱘只出現在快速流動的渾濁水域。據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阿姆河的低水位降低了流速和河床的尺寸,阻止了阿姆河大擬鏟鱘從阿姆河中下游的遷移(Zholdasova 1997)。
保護措施
莫斯科動物園在開發一個水產養殖項目,目的是放養阿姆河大擬鏟鱘。部分阿姆河大擬鏟鱘分布在阿姆河自然保護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