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喀琉斯之歌

阿喀琉斯之歌

瑪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小說處女作,奧蘭治獎得獎小說。描寫毛手毛腳的青年王子帕特羅克洛斯流亡佛提亞,與強健俊美的超級大英雄阿喀琉斯相識相戀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阿喀琉斯之歌
  • 又名:阿基里斯之歌
  • 作者:瑪德琳·米勒
  • 原版名稱:The Song of Achilles
  • 譯者:黃煜文
  • ISBN:9789866319808
  • 頁數:384
  • 定價:NTD360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時間:2013-8-3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古史情考,

內容簡介

帕特羅克洛斯,貴為王族之子。十歲時,因個性懦弱遭父王流放,淪為奴隸。在苦澀的國度普提亞,唯獨一名金髮男孩吸引他的目光。男孩的嘴宛如飽滿的弓,鼻子猶如高貴的箭──那是王子阿基里斯。
被放逐的帕特備受嫌棄,唯獨阿基里斯對他流露憐惜。俊美而淘氣的阿基里斯,流著自海洋而生的半神之血,彷佛能聽見他內心的落寞。冰封的冬,新萌的春,兩人同食共寢、奔跑歌唱,胸膛躁動的渴切,終究讓他們捲入那道不該激湯的情感漩渦……廝混之時,忽聞斯巴達的海倫被帕里斯拐跑,遂一同起身,前往特洛伊參戰。阿喀琉斯不願為阿伽門儂上沙場,帕特羅克洛斯遂代友出戰,死於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之手。阿喀琉斯大慟,置個人將因此赴死的預言於不顧,重返戰場,殺赫克托耳,辱其屍,厚殮帕特羅克洛斯,自己也終被帕里斯箭傷腳踝而亡,死後與男友合葬。
後世的亞歷山大大帝以阿喀琉斯為榜樣,處處效仿。他與手下的青年將軍赫菲斯蒂翁相戀,曾同往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墓前憑弔。赫將軍染病夭折後,亞歷山大如阿喀琉斯般痛苦,舉喪之隆重,則更要勝出許多倍。

作者簡介

瑪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
在費城成長,現居麻州劍橋。從小就對古典文學有濃厚興趣,中學時開始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上大學後更專研希臘羅馬古典文學,擁有布朗大學拉丁與古希臘語學士及碩士學位。九年來她一邊沉潛在學校里教文學,一邊在劇場裡工作,致力於透過教學和戲劇將古代人的世界和故事介紹給現代觀眾。
《阿基里斯之歌》是她的第一本小說。為了寫作這本書,她還到希臘參與考古工作。全書不到四百頁,卻耗費十年才完成。瑪德琳.米勒精鍊優美的文筆完美融合了她的豐富學養及多年研究的成果,拉近了三千年前的愛情故事與我們的距離。

古史情考

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的故事正是來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瑪德琳·米勒自小喜愛古典文學,媽媽曾讀《伊利亞特》給她聽,她深為阿喀琉斯吸引,亦發覺帕特羅克洛斯“撩人心弦”,因為他雖屬次要人物,卻對整個特洛伊戰事的進程產生了“大衝擊”。
米勒獲授波士頓大學古典文學碩士之後,在麻省高中講授拉丁語、希臘語和莎士比亞。寫作《阿喀琉斯之歌》,花去了她十年時間,中途一度將手稿銷毀,重起爐灶。她說,荷馬雖不曾明言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相愛,但兩人之間的感情早已超出了夥伴之誼,升華到了同志之情。在這一點上,聰明的古人早就看得清清楚楚。
“這是我從柏拉圖那兒竊來的!”米勒在其個人網站上寫道,“關於帕特羅克洛斯與阿喀琉斯情同愛侶的說法源遠流長。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都把他倆的關係視作羅曼蒂克——在古典世界,這是一種普遍而且得到認可的解釋。我們甚至可以找到埃斯庫羅斯一出佚失悲劇的殘片,上面寫著,阿喀琉斯說,他和帕特羅克洛斯‘經常接吻’。”
米女士又云:“對我來說,最明顯的證據不僅在於阿喀琉斯的悲痛之深,也在於他怎樣表現悲痛:阿喀琉斯拒絕火化帕特羅克洛斯的遺體,堅持要把屍身收入自己的帳篷,他在帳中持久地哭泣,摟住它不放手——全然不顧身邊眾人的驚駭反應。這種尋死覓活的感覺深深地告訴我,在這倆男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真切而極為親密的私情。”
《獨立報》去年9月11日刊發關於《阿喀琉斯之歌》的書評,興高采烈地配上一幅電影《特洛伊》的劇照:布拉德·皮特穿著皮短裙,飛揚著金髮。書評說,這下好了,“斷背山揚帆,駛向了特洛伊。”
放下感情問題不論,我們更應為年輕的米女士埋首古史、勇於求證的勁頭和學識喝彩。
她還在耶魯戲劇學校進修,學習怎么改編古典作品,以饗當代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