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山

阿勒山

阿勒山,又譯作亞拉臘山亞拉拉特山,土耳其東部的山地,靠近土耳其、伊朗、亞美尼亞三國交界處,距伊朗邊境約16公里,距亞美尼亞邊境約32公里。為一直徑約40公里的死火山錐,聳立於阿拉斯河谷地以西,是東托羅斯山北側山脈的東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勒山
  • 外文名:Mount Ararat
  • 別名:亞拉臘山,亞拉拉特山
  • 位置:土耳其東部
  • 類型:死火山
  • 最高海拔:5,165米
  • 形狀:錐狀
  • 經緯度:39°42′26″N ,44°17′50″E
阿勒山,特徵,歷史,文化藝術,精神象徵,藝術,諾亞方舟,阿勒山異物,探險者,

阿勒山

有兩個峰頂,均為火山噴發物組成,一為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為土耳其最高峰,頂部終年覆雪。另一為小阿勒山,海拔3,925米,位於大阿勒山東南面。兩峰之間有長約13公里的山脊相連。阿勒山海拔1,500-3,500米的山坡上有良好牧場。西亞許多神話、傳說中提到阿勒山,基督教的聖經《創世紀》一篇中記載,著名的諾亞方舟在大洪水後,最後停泊的地方就在阿勒山上,因此也使得阿勒山在歐洲、西亞的基督教世界遠近馳名,該山成為也聖地。
地理
阿勒山分為兩座高峰,其中較高的為大阿勒山(土耳其語:Büyük Ağrı Dağı,阿勒山主峰),位於北緯39°42′26″ ,東經44°17′50″,測量的海拔有5,165米和5,137米,而在主峰的東南方,另有一座較低的為小阿勒山(土耳其語:Küçük Ağrı Dağ),測量的海拔有3,907米和3,896米,位於北緯39°38′52.3″ ,東經44°27′50.1″。

特徵

阿勒山是一座錐狀火山,由熔岩火山灰等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因此,土耳其人稱之為Ağrı,由土耳其語中的Agirî演變而來,意即“如火般的”。這座火山的最後一次活動是在1840年的亞美尼亞大地震,震中位於阿何拉河谷(Ahora Gorge),是一個有1,825米深的裂谷。阿勒山地生長著優良牧草和檜樹,宜於畜牧,當地居民庫德人在此牧羊。

歷史

在歷史上,阿勒山地區不斷的被割讓、占領,而隸屬於不同的國家。在西元前30年以前,此區隸屬於大亞美尼亞王國。接著直到西元301年,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不斷的爭奪此地區,亞美尼亞也多次淪為這兩國的領土或附庸。 西元301年,亞美尼亞帝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她也獨自占有阿勒山地區400年之久。直到西元7世紀,此地區變成東羅馬帝國的一部份。接著到了西元11世紀,塞爾柱土耳其占領此區長達一世紀。西元十二世紀末,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公國取得此區。她統治此區直到1375年,馬木路克政權攻下此區。接著,在1517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占領此區。
阿勒山坐落在現代土耳其的卡爾斯省阿爾達漢省中,這兩省曾在1878年為俄羅斯帝國所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所以,在1918年,亞美尼亞脫離鄂圖曼土耳其,並再次取回阿勒山地區。但這段時期很快地就結束。蘇聯紅軍入侵,本區成為蘇俄的一部份。
1923年蘇聯與土耳其簽訂卡爾斯條約(Treaty of Kars),一條與外高加索地區邊界有關的條約。阿拉拉特山在此條約中被劃給土耳其。但即使如此,大部份的亞美尼亞人仍宣稱此山為他們所有。接著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亞塞拜然共同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TSFSR)。此聯邦於1936年解體,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成為三個國家:亞塞拜然蘇維埃、亞美尼亞蘇維埃及喬治亞蘇維埃,且仍為蘇聯的一份子
俄籍德國人巴富德醫生(Dr. Friedrich W. Parrot)在1829年登上阿勒山,成為近代第一個登上阿勒山的探險家。第二個登上阿勒山的探險家是亞美尼亞文學家,Khachatur Abovian。他在1856年與羅伯.史都華領導的5個探險家組成隊伍,登上阿勒山。

文化藝術

精神象徵

自古以來,阿勒山就是亞美尼亞人的精神象徵。今日,儘管阿勒山位於土耳其境內,它仍是亞美尼亞國徽正中央的圖案,也是亞美尼亞的象徵。它有時被亞美尼亞人稱為Masis(Մասիս)。阿勒山經常是亞美尼亞人藝術創作的主題,包括繪畫、黑曜石的雕刻及雙陸棋的棋盤。亞美尼亞人把自己當作洪水泛濫後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批人種,視該山為聖山。波斯神話中說它是人類的搖籃。據當地傳說,聳立在阿拉斯平原上的阿勒山坡有一村莊,是諾亞建造祭壇和開闢第一個葡萄園的地方。 從亞美尼亞的大部份地區,包括其首都葉里溫(又譯作葉勒凡),都可以眺望遠方的阿勒山。一個靠近土耳其國境的修道院,霍瑞維拉(Khor Virap),是旅行者仰望阿勒山的熱門地點。

藝術

與阿勒山有關的傳說有“阿勒山的一萬名殉道者”(10000 martyrs of Mount Ararat)。傳說,改信基督教的古羅馬軍人在阿勒山被釘上十字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卡爾帕喬(Vittore Carpaccio)即以此傳說為題,繪製了一幅同名畫作《阿勒山的一萬名殉道者》。

諾亞方舟

2012年12月1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發現“泰坦尼克”號沉船的海洋學家和考古學家羅伯特-巴拉德表示,《聖經》中描述的大洪水和諾亞方舟可能真實存在,而不是一個神話。這位海洋考古學家指出他率領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能夠證明《聖經》中提到的大洪水確有其事。
根據《創世紀》的記載,諾亞方舟停靠在阿勒山。專家們認為阿勒山的所在地就是現在的亞美尼亞和土耳其東部。很多研究《聖經》的學者認為,諾亞方舟的靈感源泉是傳說中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洪水,尤其是《吉爾伽美什史詩》中記載的洪水。古人將有關大洪水的故事代代相傳,最後孕育出《聖經》中的諾亞方舟。

阿勒山異物

阿勒山異物(Ararat anomaly),是指在阿勒山上的一個不明物體,它坐落在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於阿勒山主峰西方約2.2公里處,北緯39°42′10″,東經44°16′30,海拔4,724米。
這個物體的形狀像船,還有類似船的上部構造,其結構材料不明,但不排除為木製,被喻為是聖經傳說中著名的諾亞方舟遺蹟,但根據2000年一顆美國商用衛星的測量,其長達309米,與聖經上所提的大約長度157米有落差,該物體約與今日的航空母艦大小接近。
阿勒山異物之所以對人類來說相當神秘,因該地地形相當險峻陡峭,難以攀登,非登山路線,至今(2012年)尚未有大規模大型登山隊與考古學家到場進行詳細研究,也非常罕有登山客經過,不過2000年~2003年已有較清楚的空拍圖與衛星圖,也有探險隊宣稱計畫到該地考查該異物。
2005年時,中國香港福音機構影音使團帶同歷史上首隊華人探險隊,進入阿勒山4,200米處拍攝此傳說之方舟藏身地,不過仍未近距離接觸,其後拍攝成紀錄電影《諾亞方舟驚世啟示》。

探險者

1829年,俄籍德國人巴富德醫生(Dr. Friedrich W. Parrot)登上阿勒山,成為近代第一個登上阿勒山的探險家
1856年,亞美尼亞文學家Khachatur Abovian與羅伯·史都華領導的5個探險家組成隊伍,登上阿勒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