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阿勃絲。其作品“歌頌”的群體都是常理中“不上檯面的”變性人、侏儒、裸體愛好者營地等等。影像中的人物,無論美醜,都瞪視著鏡頭。
攝影界的梵谷,生長環境,貴族,戴安·阿勃絲語錄,
攝影界的梵谷
戴安。阿勃絲。其作品“歌頌”的群體都是常理中“不上檯面的”變性人、侏儒、裸體愛好者營地等等。影像中的人物,無論美醜,都瞪視著鏡頭。審視,是被攝影者和攝影者共取的態度。如果你不夠強勢,有時甚至會被一些瞪視的目光所嚇住。 歷史上,第一位被攻擊為不道德的攝影家,大概就是黛安·阿勃絲。只要瞥過她的照片一眼,就很難抹去心中一股難以言喻的不快情 緒。她所拍攝的對象,大都是正常社會中所謂的畸形人——巨人、誅儒、低能兒、殘障者、變性人……。而所拍攝的正常人,也是非常態的 類型——雙胞胎、三胞胎、天體營—…·等等。無論正常或不正常的人 在她的鏡頭下,都有一種極度變態的傾向:人物是醜陋的,表情是令人嫌惡的,穿著是極粗俗的,空間又充滿著腐敗的氣息。這些照片是一點 和美感也產生不了關係。
生長環境
阿勃絲生長在一個十分富有的美國猶太家庭里,和哥哥、妹妹三人,由各自的保姆帶大,是個嬌生慣養的溫室花朵。然而這種無微不至 的保護,卻給她相當大的壓力。她說: '我覺得孩提時就各受折磨的一件事是——從來就不覺得有過困境,我被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覺的屯只是不真實而 已。' 在這種不真實的痛苦中,阿勃絲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活生生的 悲劇所感動。十幾歲就常在通學路線的地下鐵上,找尋古怪的人,並且 跟蹤他們,看看他們是怎么生活下來的。她被悲劇人物所吸引,因為她 覺得他們比她更真實。 十八歲那年,阿勃絲就結婚了,丈夫亞倫·阿勃絲是個服裝攝影師 (現在是演員,於野戰醫院MA.SH電視影集中飾演精神病醫師—— Sidney一角),他們夫妻二人同在權威時裝雜誌HARPER’S BAZAAR工 作,是商業攝影黃金時代的一個成功時裝攝影小組。 阿勃絲在三十五歲那年離開時裝攝影,投入自己的工作,她在 NEW SCHOOL藝術學校選修了女攝影前輩麗莎·榮德(Lhette Model 1906-)的課程。榮德一直在拍非常態的人物——極胖與極瘦的人,極 富有與極窮苦的人。她鼓勵阿勃絲去拍吸引她但被認為是極邪惡和帶 威脅性的東西。 '不管是否邪惡'茉德這么告訴她: '如果你不去拍那些你不得不拍的東西,你就永遠不會拍照。' 阿勃絲開始在紐約四十二街和百老匯街之界的畸形人博物館 (Hubert Freak Museum)里住下來。她在半夜裡追蹤巨人和佛屆,出沒於下流社會。進出危危欲墜的小屋、妓院、變性人旅館、奴役屋。波絲 握這么記述著: '她看起來毫不害怕,可是,阿勃絲不管在做什麼,總是恐懼的—— 她與恐懼生活在一起,每天都在克服生命中的恐懼日子。恐怖的感覺 變成她的一帖治療劑,用未解脫在溫室長大的壓力。' 出身太好,太過於嬌生慣養的阿勃絲,好像放意要犯些禁忌來打破 自己的家族遺傳。她一步步的投入黑暗世界,好像只有與邪惡為伍才 能洗脫純潔帶來的痛苦。
阿勃絲是心思極為敏感的人,她對人的觀察方式也有其獨到的 面: '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我們競有這種傾向是很怪異的,然而由於我們不滿自己的這種天性,就創造了另外 一套——偽裝。我們偽裝起來,向世界發出訊號,讓別人能以一種特定 方式來了解自己。但是在你要人們知道的你,和你無法不讓別人打擾之間是有差距的,這就是我一直稱之為意圖與效果的裂縫。' 換言之,在阿勃絲看來:'人常常要裝出一個正常的樣子讓別人了 解,而別人卻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阿勃絲所要表現的也正是這些,就如同波絲握所說的: '她拍出常態中的畸形,畸形中的常態。' 阿勃絲的攝影技巧是極為簡單的,她一直用大乘六相機的正方形 構圖,人物多半是採取正面的頭像特寫,所有被拍的人都擺好姿式準備 上照。紐約時報的藝評家優藤·奎瑪(HIlton Kramer)對這種手法如此 評述著: '在阿勃絲的照片裡,沒有什麼是即興或僅是‘捕捉’到的,主題人 物有興趣而耐性地面對著相機,他們完全意識到拍照的過程,而且合 作。這種參與感構成了攝影者與對象之間的交談,依照片表達出一份 尊嚴。而我想:尊嚴就是這些畸形人物的力量來源吧!'
阿勃絲是心思極為敏感的人,她對人的觀察方式也有其獨到的 面: '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我們競有這種傾向是很怪異的,然而由於我們不滿自己的這種天性,就創造了另外 一套——偽裝。我們偽裝起來,向世界發出訊號,讓別人能以一種特定 方式來了解自己。但是在你要人們知道的你,和你無法不讓別人打擾之間是有差距的,這就是我一直稱之為意圖與效果的裂縫。' 換言之,在阿勃絲看來:'人常常要裝出一個正常的樣子讓別人了 解,而別人卻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阿勃絲所要表現的也正是這些,就如同波絲握所說的: '她拍出常態中的畸形,畸形中的常態。' 阿勃絲的攝影技巧是極為簡單的,她一直用大乘六相機的正方形 構圖,人物多半是採取正面的頭像特寫,所有被拍的人都擺好姿式準備 上照。紐約時報的藝評家優藤·奎瑪(HIlton Kramer)對這種手法如此 評述著: '在阿勃絲的照片裡,沒有什麼是即興或僅是‘捕捉’到的,主題人 物有興趣而耐性地面對著相機,他們完全意識到拍照的過程,而且合 作。這種參與感構成了攝影者與對象之間的交談,依照片表達出一份 尊嚴。而我想:尊嚴就是這些畸形人物的力量來源吧!'
貴族
阿勃絲走入禁忌之門以後,自己越來越受不可思議的事所影響 但她又無法真正進入她所尊崇的'貴族世界' '我想描寫的是你無法脫出自己的皮膚,而進入其他人的身軀;別 人的悲劇是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 她一再地將自己染黑,卻永遠成不了黑人,這種苦悶一再地折磨 她,使她擁不了身。她染上嚴重的周期性憂鬱症,又受挫於長期性的肝 炎,最後終於以自殺來尋求解脫。她的死亡和她的攝影一樣,令人驚 駭。她是躺在澡盆里,以刀片割脫,讓血染紅了整地水,也染紅了自己, 直至咽下最後的一口氣。她是解不開人生的謎語呢?還是謎底就是 '死亡'? 在黑暗世界活了四十八個年頭的阿勃絲,以生命最後的十年(1962 -1971)來完成自己的心愿。從這十年所拍攝的照片,我們可清楚地看 出她一步步跨向死亡的足跡,越晚期的照片越是詭異,越是不可思議。 死亡前的一組七張照片以《無題》為名,拍的是低能兒的化裝舞會。她 曾對拍攝經驗做了這樣的自述: '一個只有六歲智慧型的六十歲老人,向我說:‘我以前一直沮喪著, 我怎么會是這個樣子呢?’待我們共舞之後,忽然間他的眼睛一亮說: ‘哈!我現在一.或屯不沮喪了’。' 阿勃絲的《無題》作品之三,是一個戴著魔鬼面具的低能兒。這位 '貴族'好像在召喚著阿勃絲: '我們不要沮喪,來吧!與我到地獄共舞。'
戴安·阿勃絲語錄
*“任何事從來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樣,我認可的是那些我從未曾見過的。”
*“對我而言,照片的主題永遠要比照片本身來得重要,而且複雜。我在乎的是這張相片是關於什麼的。”
*“你無法脫離自己的皮膚,而進入其他人的身軀;別人的悲劇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
*“我要表現的是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議面,以及不可思議之物的熟悉面。”
*“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這種傾向是很怪異的,然而由於我們不滿自己的這種天性,就創造了另外一套偽裝。我們偽裝起來,向世界發出訊號,讓別人能以一種特定方式來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人們了解的你,和你讓別人看到的形象之間是有差距的,這就是我一直稱之為意圖與效果的裂縫。人常常要裝出一個正常的樣子讓別人了解,而別人卻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對我而言,照片的主題永遠要比照片本身來得重要,而且複雜。我在乎的是這張相片是關於什麼的。”
*“你無法脫離自己的皮膚,而進入其他人的身軀;別人的悲劇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
*“我要表現的是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議面,以及不可思議之物的熟悉面。”
*“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這種傾向是很怪異的,然而由於我們不滿自己的這種天性,就創造了另外一套偽裝。我們偽裝起來,向世界發出訊號,讓別人能以一種特定方式來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人們了解的你,和你讓別人看到的形象之間是有差距的,這就是我一直稱之為意圖與效果的裂縫。人常常要裝出一個正常的樣子讓別人了解,而別人卻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