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Романов 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1629年3月9日-1676年1月29日,1645年-1676年在位),俄羅斯帝國沙皇。他統治時期的特點是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得到鞏固,而且有了進一步加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 外文名:Романов 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 別名:阿列克謝一世
  • 國籍俄羅斯帝國
  • 民族俄羅斯人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629年3月9日
  • 逝世日期:1676年1月29日
  • 職業:俄羅斯帝國沙皇
  • 信仰東正教
時代背景,鹽商暴動,教會改革,合併烏克蘭,國內政治,

時代背景

俄羅斯的第十位沙皇,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就是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1629年3月19日,阿列克謝生於莫斯科。作為皇子,阿列克謝從幼年起就收到了良好教育。他的父親,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任命當時最著名的學者莫羅佐夫擔任老師。在莫羅佐夫指導下,阿列克謝自五歲起開始識字,起初讀的都是聖經里的詩篇和使徒行傳,七歲開始學習寫字,九歲開始在教堂唱詩班學習。
阿列克謝一世阿列克謝一世
等到他十二歲的時候,把他讀過多的書積攢起來,足夠建立起一個小型的家庭圖書館。此外阿列克謝還學習語法,地理,外交禮儀,樂器演奏、騎射等科目。這樣阿列克謝在少年時代就成為當時俄羅斯最有學識的人之一。 1643年,沙皇米哈伊爾下詔,曉諭全國,阿列克謝被正式立為皇儲。時隔兩年,1645年夏,沙皇米哈伊爾病逝,年僅十六歲的阿列克謝繼位,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
十七世紀中期的俄羅斯雖然擺脫"混亂時代"已三十年,但是在總體上仍然萎靡不振,隱患四伏。對外方面,在北方有強敵瑞典,占領著從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一線以北、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牢牢地控制著通往歐洲的商道;向西就是世仇波蘭和立陶宛王國,占領著斯摩棱斯克為首的一系列重鎮,時刻威脅莫斯科;西南是藩屬於波蘭的烏克蘭,來烏克蘭大草原上的哥薩克騎兵對莫斯科也是一個嚴重威脅;南面就是幾個世紀內無數次侵襲俄羅斯的土耳其藩屬國克里木汗國;只有南方草原上是聽命於莫斯科,但仍獨立於沙皇俄國之外的頓河哥薩克人。

鹽商暴動

在內政方面,朝政鬆弛,盜賊橫行,外加國庫空虛,民情疲憊,雖然在沙皇米哈伊爾統治時期國家元氣有所恢復,但總體上情況沒有根本好轉。 少年沙皇阿列克謝對解決這些問題毫無準備,只好將朝政委託給顧命大臣,也就是他的老師莫羅佐夫處理。莫羅佐夫雖然很有學問,具有豐富的從政經驗,但還是犯下了嚴重的錯誤。莫羅佐夫除了總攬朝政以外,還身兼多職,逐漸在他的庇護下,手下人日益驕橫,多有貪污枉法之舉。1646年2月7日,在莫羅佐夫主持下,大貴族杜馬通過了新的鹽稅法令。這項法令出台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規定對鹽商收取高稅,稅率比鹽的市場價格還要高出1.3倍。莫斯科鹽商對莫羅佐夫本已頗為不滿,後來又有傳言說增稅的主要原因是沙皇未來的岳父,米洛斯拉夫斯基大公貪污大量國庫公款。三月莫斯科城中發生鹽商暴動,暴動人群洗劫了莫羅佐夫的住宅,殺死了杜馬書記官奇斯特和御前侍臣普列謝耶夫。此後鹽商們又要求沙皇交出莫羅佐夫。阿列克謝當然不能把莫羅佐夫交出來,他只是下詔將莫羅佐夫流放到一所修道院,以此平息眾怒,隨後又下詔把鹽稅回復到原來的水平。在鹽商暴動平息後,阿列克謝又低調地把莫羅佐夫接回莫斯科,重新加以任命,但莫羅佐夫從此不再獨攬大權,沙皇阿列克謝開始親政。
阿列克謝一世阿列克謝一世

教會改革

就在這一年,一位來自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科熱奧澤爾斯基修道院的院長尼康來到莫斯科。按照當時的習俗,各地剛剛就任的修道院的院長要首先進京覲見沙皇,尼康神父就是為此前來莫斯科的。在覲見沙皇時,尼康神父給年輕的沙皇阿列克謝留下了良好印象,沙皇提出尼康神父可以留在莫斯科。此後大牧首約瑟夫根據沙皇的意思,委派尼康神父擔任新斯帕斯基修道院大修士司祭。 在莫斯科,尼康神父加入了一個由大貴族和神職人員組成的集團,他們主張統一各地教會宗教法事的章程,加強對民眾的宗教教育,主張嚴格的宗教生活,並翻譯了大量的宗教書籍。
沙皇阿列克謝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嚴格按照東正教的教規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尼康神父獲得了沙皇的信任,按照沙皇的命令,他每個星期五都去克里姆林宮和沙皇討論問題,起初只是宗教問題,後來尼康神父逐漸開始和沙皇討論國政。 1652年4月,莫斯科及全俄東正教大牧首約瑟夫病逝。教會的領導人和朝中貴族們揣測沙皇的心思,一致推舉尼康神父出任大牧首。 尼康神父就任東正教大牧首後,開始著手推行教會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把莫斯科教廷東正教的各種典章制度按照拜占庭方式加以改革,統一各地教會宗教活動。大牧首尼康的改革活動在大貴族和教會中間引發了恐慌,因為此前人們一致認為莫斯科就是第三個羅馬,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但高於拜占庭,現在要把莫斯科教廷的宗教禮儀按照拜占庭方式改革,是不能被接受的。尼康還提出,俄羅斯沙皇應該成為整個東正教世界的統治者,而俄羅斯的首都應該定於君士坦丁堡,莫斯科及全俄東正教大牧首相應地應該成為整個東正教世界的精神領袖。尼康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沙皇的支持。
在1654年俄羅斯-波蘭戰爭爆發後,沙皇阿列克謝率兵親征,在此期間大牧首尼康成為實際上的政府首腦。尼康推行的改革措施引發了莫斯科貴族和教會的不滿,進一步造成了東正教會分裂。最終拒絕尼康公改革的舊禮儀派從莫斯科東正教會中分裂出去。大牧首尼康對舊禮儀派開始大規模的迫害,審判並處死了舊禮儀派的領袖,但舊禮儀派的信徒們還是沒有服從尼康,他們為躲避迫害,從莫斯科逃亡到各地。
此後,大牧首尼康提出神權應該高於世俗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表明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君權。沙皇阿列克謝明確提出反對,並逐漸冷淡了同大牧首尼康的關係。自1660年開始,莫斯科教會開始了對尼康的審判。審判前後共持續了6年,最終剝奪了尼康的大牧首職位並將其流放到一座偏遠的修道院。1681年,尼康神父病逝於返回復活修道院的途中。
阿列克謝一世選新娘阿列克謝一世選新娘

合併烏克蘭

十七世紀中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日漸衰弱。1647年末,烏克蘭哥薩克的一名百夫長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逃亡到克里木,藉助克里木韃靼人的力量,重返烏克蘭,當上了扎巴羅熱哥薩克人的酋長。赫梅利尼茨基率領扎巴羅熱哥薩克人,開始了反對波蘭的赫梅爾尼茨基起義。但哥薩克人在攻占數座城市後遭到波蘭軍隊的打擊,形勢緊迫之際赫梅爾尼茨基決定向俄羅斯沙皇求助,要求沙皇同意將扎巴羅熱為中心的東烏克蘭併入俄羅斯領土。1653年10月1日,俄羅斯決定接受赫梅爾尼茨基的請求,所有的扎巴羅熱哥薩克人都成為沙俄公民。俄羅斯的決定實際上就是等於向波蘭宣戰。1654年5月,沙皇阿列克謝率軍親征波蘭,第一個目標就是斯摩棱斯克。9月,俄軍攻陷斯摩棱斯克,波蘭守軍投降。
1655年夏,俄軍攻陷維爾諾(今維爾紐斯),此後又攻陷了數座波蘭城市。在沙皇阿列克謝返回莫斯科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又率軍進攻波蘭,一度攻克波茲南、華沙和克拉科夫。俄羅斯非常擔心瑞典在擊敗波蘭以後將東進,進攻俄羅斯,於是沙皇阿列克謝再度於1656年率軍出征,試圖藉機收復波羅的海沿岸領土,以便在將來同瑞典的抗衡中占據有力的地理位置。這一次俄軍攻陷了里加,但是很快傳來訊息說,卡爾十世率軍正在歸途,向里加方向進發。俄軍實力遠遠不如瑞典軍隊,阿列克謝被迫從里加撤軍。此後俄羅斯又為東烏克蘭同土耳其數次交鋒,最終以俄羅斯勝利而告終,第聶伯河東岸的東烏克蘭正式併入俄羅斯版圖。
阿列克謝一世與彼得大帝阿列克謝一世與彼得大帝

國內政治

在俄羅斯剛剛結束同波蘭的戰爭後,俄羅斯內部又出現新的內亂。因為連年征戰,俄羅斯國庫基本上已經空空如也。阿列克謝只好下令追加徵稅,同時因為金銀貨幣緊缺,在俄羅斯歷史上首次開始發行銅幣。1662年,當通貨膨脹增長數十倍時,莫斯科城中民眾開始武裝暴動,史稱"銅幣暴動"。沙皇費了好大力氣把暴動鎮壓下去,次年下詔撤銷了發行銅幣的命令。
頓河哥薩克首領斯捷潘·拉辛率領哥薩克騎兵,又在南方開始了反對沙皇的拉辛農民起義。拉辛此前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率領哥薩克騎兵,長途奔襲擊波斯和俄羅斯裏海沿岸的城市。1670年,拉辛帶領騎兵向伏爾加河流域進發,先後攻克察里津(今伏爾加格勒)、阿斯特拉罕、薩拉托夫、薩馬拉等數座重鎮,並徵集了有韃靼人、莫爾多瓦人、楚瓦什人參加的龐大的哥薩克騎兵隊伍。沙皇阿列克謝派兵前去征剿,在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附近戰役中,拉辛被擊敗,逃回南方草原。次年拉辛被哥薩克酋長捕獲,解押到莫斯科,同年6月6日被斬首。
沙皇阿列克謝執政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中央集權,頒布了1649年法典。在當時這是一部相當完備的法典,共分25章967條,對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的處理辦法做出明確的規定。這部法典廣為流傳,一年的時間裡曾三次重版,在俄羅斯各地的發行數量達到了1173份,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數字了。
此外阿列克謝還著手完善了政府機構,組建了秘密衙門、糧食衙門、僱傭騎兵衙門等政府部門,組建了統計署,在俄羅斯各地建立了完善的稅收體制。阿列克謝執政期間,俄羅斯還建立了第一所學校,第一個慈善機構,第一個孤兒院等社會機構。 ‘
1650年發生了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的起義。在這種情況下,1649年召開的全俄縉紳會議批准了新的法典(《會議法典》)。根據這部法典,追捕逃亡農奴的期限為無限期。貴族和修道院所有的享有免稅待遇的村落也被徵收賦稅。
他統治時期的軍事學術的特點是:制定交戰總計畫;將攻城軍事工程措施與步兵、炮兵行動相結合;總結和利用國內外的戰術成果。《步兵戰鬥隊形的訓練和變換》(莫斯科1647年版)條令的譯本就反映了西歐各國軍隊的戰術。他非常注意發展軍隊,使之逐步成為正規軍隊。減少地方貴族民團,建立常備的“新制”團。根據全國總徵集法,這些團隊由農民和城市工商業者編成,占武裝力量的絕大部分(6萬多人)。這樣便為在邊境地區建立軍區(“衙門”)創造了條件。軍區的首腦為督軍,在軍區範圍內行使軍政大權,中央軍事指揮權集中於若干個衙門(軍務衙門、射擊兵衙門、炮兵衙門等)。在位期間曾加緊發展生產武器和彈藥的作坊,使團隊得以裝備統—的火槍。此外,還試圖建造首批軍用艦隻。
沙皇阿列克謝曾兩度大婚,第一個妻子是來自名門世家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瑪麗婭,生有十三個子女,長女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長子費多爾三世、次子伊凡五世;第二個妻子是納塔麗婭·納雷什金娜,生有生下彼得一世等三個孩子。
1676年1月29日,阿列克謝病逝於莫斯科。當天朝中大臣向皇子費多爾宣誓效忠,並擁戴他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三個沙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