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礦礦區位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與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交接部位,東北距阿克陶縣城約60千米,東距英吉沙縣約55千米,行政區劃屬阿克陶縣管轄,地理坐標:東經75°48′00″-75°51′30″,北緯38°37′00″-38°38′30″,面積約18.43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克陶縣克孜勒達坂北銅礦
- 面積:約 18.43 km
- 東經:75°48′00″-75°51′30″
- 北緯:38°37′00″-38°38′30″
- 地理位置: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與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交接部位
位置及交通,自然及經濟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礦體特徵,
位置及交通
礦區位於阿克陶縣與英吉沙縣交接處的克孜勒達坂北達坂南一帶,交通極有為困難,北部從喀什市沿314國道至阿克陶縣城約44千米,後沿40公里的鄉間公路和簡易便道隨馬匹可到達普查區。地段地形切割較強烈,汽車無法通行需靠畜力運輸,交通工具為驢、馬匹。
自然及經濟地理
自然地理
銅礦礦區位於西崑侖山西段北坡,塔里木盆地西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0-5100米最高峰海拔5244.4米,最大相對高差在1000-2000米左右。區內水系較發育,均屬內陸河的源頭水系,主幹水係為汗鐵熱克河和艾捷克薩依河、窮布斯薩依河、烏酋克拉嘎依河,向北匯入阿克孜河和克孜勒河。支流水系比較發育,水系組合格局多呈現為樹枝狀,河流水量比較充沛,水量隨季節變化,夏季(六—七月)為洪水期,易出現洪泛。
礦區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性氣候,乾旱、多風、氣候的垂直分帶比較明顯,海拔3800米以上屬高寒山區,氣候特別寒冷,幾乎常年降雪。區內冬季最冷時節為每年1月,平均氣溫為-11.7℃,區內溫度最高時節為7月,平均氣溫為16.1℃,年平均氣溫3.6℃左右,溫差變化極大。每年的10月初,高山普遍降雪,來年三月份逐漸解凍,年平均無霜期為75天,年平均降雨量68.1毫米;災害性天氣主要有乾旱、大風、沙塵暴等。
經濟地理
銅礦礦區內植被稀少,森林植被主要在崑崙化山北坡。高山區有零星分布有(喬木)森林,中低山區分布有爬山松、灌木林,沿河流有少量草地及耕地。河谷地帶有農業區,農作物有小麥,青稞等。野生動物有雪豹、大頭羊、雪雞等。礦區居民有塔吉克、維吾爾、漢等多個民族,塔吉克多以放牧為主,漢族、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區內經濟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
區內交通極其不便,有兩簡易路,一條由阿克陶縣到庫爾乾塔格鄉的簡易公路,一條由阿克陶縣-英吉沙縣-恰特鄉的簡易公路,其餘地區均為山間小道,只能靠畜力運輸和步行進行工作,由於普查區多為高山深切割區,通行條件極差,但區域交通條件較為好,有鐵路和公路從烏魯木齊通達喀什,並有去阿克陶縣簡易公路與之銜接,對開展礦區的後勤保障比較有利。
礦區內生產和生活物資主要由阿克陶縣和英吉沙縣兩個方向供給,通訊聯絡需要無線電台或衛星電話。勘查區河流多,供水方便;勘查銅礦區無電力網,需自備發電機。
礦體特徵
在西崑侖金屬成礦帶的劃分中,礦區位於恰爾隆-庫爾浪-塔木銅多金屬-金成礦帶(Ⅱ)特格里曼蘇銅礦床成礦亞帶(Ⅱ2)與布倫口-柳什塔格銅-金-鐵成礦帶(Ⅲ)木吉-布倫口鐵-銅-金成礦亞帶(Ⅲ1)結合部位,本區處於大斷裂附近,次級斷裂發育,侵入岩也發育,成礦條件優越。
礦區內岩漿岩不很發育,偶有似斑狀中粒花崗閃長岩或花崗岩出露。
礦區內構造簡單,嚴格受柯崗大斷裂的影響,層間破碎帶、裂隙構造發育,沿層間破碎帶、裂隙構造岩石具強烈的矽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根據1:5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來看,本區處於恰特砷、錫、汞組合異常(HS-10-乙2)下游地區,該組合異常中異常元素組合為As-Sn-Hg,伴生有Au Cu As Pb Ag Th 等元素異常,As 元素最高值4×10-6,平均值為3.34×10-6;異常區內出露的地層為未分的石央-泥盆系地層,出露的侵入岩為華力西中酸性岩漿岩。
銅礦礦區發現一個含銅化蝕變帶和2條銅化體。
(1)含銅礦化蝕變帶:位於普查區南部,長約940米,寬約20-60米,礦化蝕變強烈,主要蝕變為矽 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2)L1號銅礦化體:位於含銅化蝕變帶北部,地表出露長約30米左右、寬約0.5-2.5米,礦化體走向北西330度,傾向東北。向東尖滅。
整個礦花色地表礦化規模較大,初步光譜樣品分析銅品位大於1.71%,礦石呈不均勻的細脈狀和浸染狀產出,黃銅礦、閃鋅礦、孔雀石、為他形粒狀,與黃鐵礦共生。脈石礦物有絹雲母、長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