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副翼

阻力副翼

阻力副翼又稱弗利茲副翼,就是將副翼鉸鏈軸後移以及將副翼前緣配重前伸並增大其迎風面積,使得副翼上偏時其前緣及其配重突出於機翼下表面,增大阻力,與下偏副翼的阻力平衡。用以解決可能導致“副翼反向偏航”現象,減小逆偏轉,但不能消除逆偏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阻力副翼
  • 外文名:Friseaileron
  • 別稱:弗利茲副翼
原理,作用,套用實例,Ar234型“閃電”轟炸機,一三九式艦載攻擊機,

原理

這種副翼由於固定鉸鏈位置的影響,使得副翼向下偏轉時,前緣和上翼面平齊;向上偏轉時,前緣伸出下翼面。雖然弗利茲副翼向上和向下偏轉的角度相同,但它依靠伸出下翼面前緣額外產生的摩擦阻力和壓差阻力來平衡兩機翼誘導阻力差。飛機上還設有多塊擾流板,在副翼偏轉角度較大時,下沉機翼上的擾流板打開,在減小升力的同時也增大了阻力。這樣,在操縱副翼偏轉使飛機橫向滾動時,兩機翼的升力不同,但阻力相等,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偏航

作用

副翼偏轉後產生的阻力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由於下偏一邊副翼產生較大升力的同時,也產生較大阻力,而向上偏轉同樣角度的另一邊副翼所產生的阻力較小,導致兩邊機翼的阻力不平衡,並且阻力力矩與預期的飛機偏航方向相反,可能導致“副翼反向偏航”現象,惡化了飛機的飛行性能。
阻力副翼
阻力副翼當控制輪上施加壓力後,被升起的副翼在一個偏置的鉸鏈上旋轉。這就把副翼的前緣突出到氣流中,因此產生了阻力。這有助於使另一側機翼上放下的副翼產生的阻力得到均衡,從而減輕逆偏轉。
阻力副翼形成一個狹槽,因而氣流平滑的平滑的通過放下的副翼,使得在大迎角時更有效。阻力副翼也可能被設計成差動的,類似於差動副翼,但它不可能完全消除逆偏轉。

套用實例

Ar234型“閃電”轟炸機

二戰期間,阿拉多公司生產的Ar234型“閃電”轟炸機是唯一達到戰備狀態的渦輪噴氣式轟炸機,也是軍事航空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發展可以追溯到1940年,當時,德國空軍部發布軍備需求,聲稱軍方需要一種渦輪噴氣式快速偵察機
阻力副翼
德國空軍部還對Ar 234型飛機最初的設計提出了下列要求:上單翼非後掠翼布局,機翼厚度與翼弦向外呈漸進縮小趨勢,機翼後緣外側攜載“弗利茲”副翼和襟翼、常規非後掠式尾翼,機身橢圓形結構為飛行員座艙,座艙需要全部設定成為玻璃鑲裝結構,機翼內部縱向排列放置兩個油箱,滑橇式主起落架中央的大型部分位於機身下方,較小型部分則位於機翼固定的兩台發動機所對應的發動機艙下方。

一三九式艦載攻擊機

一三九式艦載攻擊機是日本海軍的第二種艦載魚雷機,除可搭載魚雷外還還可進行水平轟炸,因此重新命名為艦載攻擊機,由此開創了日本海軍“艦攻”的歷史。泫機於1923年末開始批量生產,至1933年停止生產,共生產444架。
阻力副翼
在十年式艦雷開始生產的同時,負責設計的英國人史密斯帶領團隊對該機進行了重新設計,除了將三翼改為雙翼外,還採用了當時屬於新技術的福式副翼(Freseaileron,又稱弗利茲副翼,阻力副翼),起落架包採用了液壓減振,同時增加一名成員負責操縱自衛機槍,此外針對海上迫降而對機體進行了防沉設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