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傳說

防風傳說

防風傳說是浙江省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 古防風國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濕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防風氏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和大禹同時。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德清縣申報的“防風傳說”經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防風傳說
  • 地理標誌:封山、禺山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I-92
  • 申報地區:浙江省德清縣
歷史源流,主要內容,表現形式,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在傳說中,防風廟的來歷是這樣的:自從防風被大禹冤殺之後,屍體運回武康。在很長時間裡並無防風廟。後來不知在哪個朝代,一個打更看見武康縣城樓上有一個很長很長的人坐著,打更人嚇得連忙逃走;第二天,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縣老爺。當時知縣是位很有學問的人,過了幾天,這位縣老爺問縣衙里的幕僚:“防風氏是你們武康人的先祖,又是為救百姓於水患而因遲到被大禹錯殺的,為什麼你們武康就沒有一座紀念他的祠廟呢?”幕僚們說:“不是不想造廟,而是怕造了防風廟違反禁令,因為防風氏是被禹王殺掉的。”那位縣令聽了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防風氏是被禹錯殺的,連禹王自己也後悔了。”縣令的一番話消除了武康人的顧慮,很快便籌資造了防風廟。不過武康人恨禹王殺防風氏,防風廟裡不設禹王神像,也從不祭祀禹王。

主要內容

夏禹王治水成功後,召集天下各路諸侯,在紹興茅山開慶功大會。
慶功大會開了三天,卻還沒見防風氏的影蹤。直到慶功會快結束時,防風氏才氣喘吁吁地趕到!

禹王問防風氏為啥遲來晚到?
防風氏說,我接到通知後馬上動身,不料路上碰到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水急浪高,無法渡河,故此遲到。
王耳朵里,這幾天塞滿了奉承話、頌揚聲,自己有點肉骨頭敲敲—昏咚咚了,對防風氏遲到格外惱火,一時怒氣衝天地說:“你防風氏離茅山最近,可是偏偏你遲到,你不是居功自傲、目無君王是什麼?”
 盛怒之下,下令殺掉防風氏,殺一儆百,顯顯自己的威勢。 誰知,防風氏的頭顱落地後,好久沒見出血,大家驚得目瞪口呆。過了好一歇,竟有一股白血沖天直噴。
禹王和各路諸侯,十分震驚:為啥防風氏的頭顱里噴出來的不是紅血而是白血呢?禹王親自盤問左右官員,同時派人到防風國去察訪實情。 幾天后,察訪的人都回來向禹王稟報:防風氏赴會途中,確實是由於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防風氏指揮部下打撈落水的百姓,忙得幾天飯也沒顧得上吃,所以才耽誤了會期。

禹王聽了,想到防風氏疏導千河百港流歸太湖,又在防風領地內疏理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涇河,開鑿了下渚湖通往東苕溪的河道;還跟隨自己風裡來雨里去,幫自己立下了治水大功。禹王越思越怪罪自己,勿知勿覺中淌下了淚水。

這樣,禹王就下令敕封防風氏為防風王,令防風國建造“防風祠”,供奉防風王神像,讓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祭祀日是夏曆八月廿五,並載入夏朝祀典,傳之後世。據傳,禹王還親臨防風國參加防風王的第一次祭祀儀式。 德清的三合鄉一帶,地處封禺二山之間,應為古防風國所在,再往南走,就是餘杭的良渚地界了,而良渚就因曾經大量出土玉器而聞名。
防風傳說

表現形式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玉琮幾乎都是內圓外方的柱形體,琮體分若干節,上大下小,以四角為中心雕刻的獸面像,立體感強烈。許多專家們認為玉琮是原始先民對宇宙的認識和崇拜。在中國古老的宇宙觀中,一直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即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良諸遺址群。玉琮的圓,應該也是象徵天,方則象徵地,內圓外方上大下小,正好是天與地的幾何圖形標誌,象徵著天地的貫穿。而玉琮上雕刻的神獸,便是溝通天地的使者。可以說,玉琮是良渚人祭祀天地的宗教法器。
不論是玉璧、玉琮,還是玉鉞,面上都雕有一個神秘的圖案。起初人們對此並沒在意,但它反覆出現在不同地點出土的不同玉器表面,所有出土玉器面上都雕有神秘圖案。最終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在高倍放大的鏡頭下,人們可以看出它是一個人形,頭戴羽冠,身穿戰袍,口、鼻、目俱全,形態似一尊英武的戰神。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人與動物的複合像,上半部是一個威嚴的神人,下半部是一隻猛獸,兩眼圓睜,獠牙外露,雙爪彎曲。這個圖案繁簡不一地出現在幾乎所有良渚玉器上,絕不是隨意刻畫的,對良渚人來說,它應具有某種特殊的含義,應該是他們崇拜的一個神。
良渚玉器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但專家們有理由推測:也許這裡埋藏的正是5000年前良渚古國的都城;這片恢弘宮殿的主人,也許就是死後葬在都城外反山大墓中的那個統治良渚古國的國君。
良渚玉器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但人們毫不懷疑,這些玉器正是中國玉文化的源頭之一。
難道這一切,都是傳說中的古防風國人傑作嗎?
古防風國人和良渚先民是同一個概念嗎? 有待學者挖掘.

傳承意義

今浙江境內有關大禹與防風氏的傳說,透露出若干有價值的歷史信息。防風氏族群戰敗南遷太湖流域湖州一帶爭夏族支裔陸續進入今寧紹平原地區,從而將來自中原地區的大禹傳說一併帶進令浙江境內,構成源遠流長的越文化的歷史潦頭。大禹與防風氏傳說的地域糾葛,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與長江下游地區不同族群之間族群流徙及文化交流的結果。隨著秦漢一統格局的初現,民族融合空前加速,華夷五方格局迅速打破,曾經為傳播中原文明作出貢獻的悲劇角色人物的防風氏的史跡卻逐漸被人淡忘,始終未成為區域文化的主流。大禹與防風氏傳說的發生與分化在一定程度上為遠古傳說的復原與區域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歷史線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德清縣申報的“防風傳說”,入選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