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衣(傳說中不懼火燒的布)

防火衣(傳說中不懼火燒的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防火衣是傳說中(包括正史中的記載)的一種不怕火燒的衣服,而且如果衣服上染上了污漬,然後把它放在火里一燒的話,它還會像一般的衣服在水裡清洗過一樣乾淨靚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防火衣
  • 製作原料:“火浣布”
  • 特性:不怕火燒
  • 傳說:把它放在火里一燒的話,污漬沒了
製作原料“火浣布”,《典論》里的尷尬,

製作原料“火浣布”

其實到目前為此,現代人對製作防火衣的原料“火浣布”是如何製作的都不敢肯定,只是對此有三個猜測而已。
一種說法是:在西域有個名為斯調的國家,那裡有很多火州。火州上的野火每年春夏之季自行燃燒,秋冬時節自行熄滅。火州上生長著一種特殊的樹木,在春夏之季隨火生而生,在秋冬時節隨火滅而枯。人們在秋冬時採集這種樹皮紡織成布,就是這種防火衣的火浣布。
一種說法是:在西域的崑崙山地區有火焰山,火焰山上生長的草木動物都耐火燒,用這些草木皮、鳥獸毛做成的布當然也能抗火。
一種說法是:西域地區的火中生活著一種老鼠,重100多斤,毛長2尺有餘,而且戲如髮絲。人們只要往這種老鼠身上澆水,它就會立即死亡。用死老鼠的毛紡織成的布,自然就會防火了。

《典論》里的尷尬

到了東漢末年漢桓帝時,漢王室土崩瓦解,自顧不暇,加之西域諸國紛爭,洗滌的交通完全斷絕,人們再也看不到這種神奇的布------火浣布了。
到了曹魏時期,有關火浣布的神奇故事還在流傳著,但是已有人開始懷疑其真實性。文帝曹丕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沒有什麼布可以耐得住火燒,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種傳得神乎其神的布。文帝曹丕還把這種推斷寫在了他的《典論》中。曹丕兒子曹睿繼位後,命人把《典論》刊刻在石頭上,立於太廟門外和太學之中,以示永世。不想明帝曹睿死後不足一個月,西域的使者就帶著火浣布來到了京城洛陽,並在新登基的少帝曹芳面前著實表演了一番。
西域使者像往年一樣,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大量的貢品,向這位新登基的天子一一展示,其中一件看似普通的布衣引起了在場官員的好奇。西域使者自豪地說這是一塊不同尋常的布,並當場向人們演示了這塊布的奇特。西域使者讓人拿來一爐炭火,把這塊布取出來放進了火里,只見烈焰升騰,劈啪作響,待火滅之後,西域使者把布取出,布竟絲毫不損。在場人們都驚奇地發出嘖嘖的感嘆聲。西域使者愈發感到得意,他又命人在這塊布上沾上污垢,再次把布放入燃燒的火爐中,須臾間,垢盡火滅,布依然乾乾淨淨,好像在水中洗過。
坐在寶座上的曹芳除驚訝稱奇之外,還表現出了一種掩不住的尷尬,所以他不得已,只能派人將曹丕《典論》中有關火浣布不存在的斷言刮削乾淨。這件事成為當時人們談笑的話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