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哈爾濱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座落在風景如畫的松花江南岸,是這座英雄城市的象徵。是為紀念哈爾濱市人民戰勝1957年的特大洪水,於1958年建成的。
紀念塔由立體塔身和附屬的迴廊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塊石砌成,意味著堤防牢固、堅不可摧,塔基前的噴泉,象證勇敢智慧的哈爾濱市人民,正把驚濤駭浪的江水,馴服成細水長流,興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階表示海拔標高119.72米,標誌1932年洪水淹沒哈爾濱時的最高水位;上階表示海拔標高120.30米,標誌1957年全市人民戰勝大洪水時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著防洪築堤大軍,從宣誓上堤、運土打夯、搶險鬥爭到勝利慶功等場面,集中描述了人們在防洪鬥爭中所表現的英雄氣概。羅馬式迴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連成弧形相襯托。
塔頂是工農兵和知識分子組成的圓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繪了哈爾濱人民戰勝洪水的生動場面。
搭基前有兩層水池:上層標誌1957年全市人民戰勝特大洪峰時的最高水位,它高於下層水位0.58米;下層標誌1932年洪水淹沒哈爾濱的最高水位。夏季池內的噴泉象徵著英雄的哈爾濱市人民已把洶湧的波濤馴服成清涓細流。
這座塔現在已成為英雄城市哈爾濱的象徵;來哈爾濱的人,無不到這座塔下拍照留念。
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前,哈爾濱屢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個哈爾濱,城區街道成了行舟的水鄉澤國,男女老幼四處逃命,數萬人露宿街頭,水患使廣大勞動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災難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1953、1956年和1957年,哈爾濱又連續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別是1957年發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達120.30米,比1932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超市區地面4米左右,水勢兇猛,風雨交加,大水持續月余,沿江江堤險象環生。
英勇的哈爾濱市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與洪水搏鬥,終於戰勝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為確保哈爾濱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1957年1月,黨和政府決定修築失去永久性江堤。
哈爾濱市人民,在天寒地凍、風雪交加零下三十度的嚴冬,又發揚戰勝洪水的光榮傳統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總出工日2427萬個,完成461萬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15個月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工程計畫,築器了堅固的百里長堤。
江堤建成後,為紀念防洪鬥爭和築堤的偉大勝利,表彰全市人民的豐功偉績,修築了這座“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
設計方案
紀念塔曾經有3個方案,40多年前,建造這座表現哈爾濱人民奮勇同自然災害抗爭並取得勝利的紀念塔時,曾發生過很多故事。塔建在什麼位置最合適,是政府首先遇到的問題。經廣泛徵求意見,歸納了3個方案:
一、把塔建在中央大街軸線與堤頂道路軸線的交叉點上;
二、把塔建在江邊,即臨江堤坡的頂端上,同時把圍廊建在江中;
三、把半圓圍廊的外表面與堤頂道路的邊線拉齊,塔身靠近中央大街一側。經過多次討論,最後當時的市長呂其恩拍板決定,採用第三個方案建設。
“塔鎮江天”也就是紀念塔主塔還沒有建成時,哈市政府就決定,東側浮雕牆背面加上“塔鎮江天”4個大字。先請哈市一位業餘書法家臨時題了這4個字,刻在膠合板上,準備等以後國家領導人來哈市時再為塔題字。當時,西側浮雕牆背面也安放一塊膠合板,上面記述了建塔經過。經過20多年的風吹雨淋,木板都已腐朽了。1990年,哈市政府重新修改了碑文,並將其雕刻在大理石板上,成為永久性建塔碑文。
防洪紀念塔的雕塑中有一位送酒大娘的形象。這段佳話說的是在1957年的抗洪中,各堤段均有人日夜看守。當時每天險情不斷,搶險護堤的任務十分艱巨。很多險情出現在風大浪急的天氣里。戰士們跳入水中搶險堵漏,上岸後全身凍得直發抖。此時,總有市民為戰士們披上大衣,送上熱酒暖暖身子。所以,在表現搶險場面的浮雕中,就加上一位老大娘為剛上岸的戰士端來熱酒、披上大衣的這一場面。
設計特點
紀念塔由立體塔身和附屬的迴廊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塊石砌成,意味著堤防牢固、堅不可摧,塔基前的噴泉,象證勇敢智慧的哈爾濱市人民,正把驚濤駭浪的江水,馴服成細水長流,興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階表示海拔標高119.72米,標誌1932年洪水淹沒哈爾濱時的最高水位;上階表示海拔標高120.30米,標誌1957年全市人民戰勝大洪水時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著防洪築堤大軍,從宣誓上堤、運土打夯、搶險鬥爭到勝利慶功等場面,集中描述了人們在防洪鬥爭中所表現的英雄氣概。羅馬式迴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連成弧形相襯托。塔頂是工農兵和知識分子組成的圓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繪了哈爾濱人民戰勝洪水的生動場面。
搭基前有兩層水池:上層標誌1957年全市人民戰勝特大洪峰時的最高水位,它高於下層水位0.58米;下層標誌1932年洪水淹沒哈爾濱的最高水位。夏季池內的噴泉象徵著英雄的哈爾濱市人民已把洶湧的波濤馴服成清涓細流。這座塔現在已成為英雄城市哈爾濱的象徵。
紀念活動
為紀念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落成50周年,由市城鄉規劃局、市水務局和道里區政府共同主辦的“紀念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落成50周年座談會”在我市召開。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王世華到會並講話,市政協副主席、市建委主任魏偉到會。有關部門領導及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了座談會。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位於中央大街北端廣場。為了紀念全市人民戰勝1957年特大洪水和永久性江堤的建設,於1958年7月3日開始修建,同年11月13日落成。它由前南斯拉夫建築師巴吉斯先生、中國建築師李光耀先生和前蘇聯建築師茲耶列夫先生共同設計。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由基座塔身、水池噴泉、柱廊和廣場等四部分組成。塔高22米,塔周圍設有20根科林斯式圓柱,頂端用一條寬頻將半圓形柱廊及兩端的浮雕連結在一起,組成一個35米長的半圓形羅馬式迴廊。塔基的上下兩層水池,分別標誌著1957年和1932年兩次特大洪水的水位。水池之上的塔基上,用一根金黃的金屬線,標示著1998年特大洪水在8月22日時的最高水位。
座談會的召開,旨在通過傳活動,大力弘揚哈爾濱市人民萬眾一心、堅忍不拔地與洪水頑強抗爭、守護美好家園的精神,更好地樹立哈爾濱市城市形象,增強哈爾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激發廣大市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重溫抗洪精神,將這種精神發揚,並以這種精神鞭策人們為建設“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充分展示我市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擴大“冰城夏都”哈爾濱的美譽度,促進名城保護工作又好又快發展。我市現有批准的保護建築245棟,其中一類保護建築66棟。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是目前我市最年輕的一類保護建築,也是我市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物、哈爾濱“十大名片”之一。今年是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落成50周年,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頒布施行的第一年。以此為契機,大力宣傳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哈爾濱市城鄉規劃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取得的成就。
國家註冊規劃師張相漢、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恩章、 省社科院研究員李述笑、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鄒廣天、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大平教授、鐵路局原房產段段長鄭琦先生等專家在座談會上進行了發言,他們一致認為防洪紀念塔本身弘揚的抗洪精神,是哈爾濱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哈爾濱精神建築的一個重要財富,應該在城市精神和名城保護方面大力弘揚和傳承。通過召開這次座談會,認真總結對我市名城保護工作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市名城保護工作,加大對保護建築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力度,不斷發掘我市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促進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