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防已黃芪湯
- 主要適用症:小便不利,氣虛水腫,氣短心悸,食少便清
- 來源:漢·《金匱要略》
- 藥物組成:防己、黃芪、白朮、甘草等
制方原理,方劑簡介,使用方法,
制方原理
本證系肺脾氣虛,肺虛則衛外不固,而傷於風邪;脾虛則水濕內停;風夾水濕羈留肌肉經絡所致。衛外不固,則汗出惡風;風濕郁滯肌腠、經脈,則身體重著;氣虛不能運濕,則小便不利或濕積為水,犯溢肌膚,則一身浮腫。舌淡苔白、脈浮亦為正虛濕停,邪在肌表之象。本證病機要點為肺脾氣虛,風濕郁滯於肌肉關節經脈。風濕在表,理當汗解,但衛氣已虛,若強汗之,必重傷其表,反招風邪。表虛當固,單純固表,則病邪不去。幫當益氣與祛邪合法,即益氣健脾,祛風行水。
方用防已苦泄辛散,祛風除濕,利水消腫。黃芪補氣健脾補肺,尤能固表行水。二藥相伍,補氣祛濕利水,祛風散牙固表,共為君藥。白朮補脾燥濕,既助黃芪補氣固表,又助防已祛濕利水,為佐藥。
方劑簡介
【來源】 漢·《金匱要略》 卷一 痙濕暍病方
【歌括】1、身重脈浮汗惡風,七錢半術五甘通,己芪一兩磨分服,四片生薑一棗充。
2、防己黃芪金匱方,術甘姜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風濕,身重汗出服之良。
【藥物組成】 防己、黃芪、白朮、甘草、生薑、大棗。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適應證候】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22)
【功效】益氣除濕,利水消腫,補氣健脾,祛風止痛。
【主治】小便不利,氣虛水腫,氣短心悸,食少便清以及風水、濕痹。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心源性水腫,腎源性及血吸蟲性水腫,高血壓。
使用方法
【現代用量】 防己12g 黃芪15g 白朮9g 甘草6g 生薑3g 大棗2枚
【現代用法】上六味,以水800ml,煎取300ml,溫服,服後取微汗。
【藥理作用】主要有利尿,抗炎,解熱,止痛,強心,降壓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1.利尿:黃芪、白朮、防已均可使尿量顯著增加,前二者尚可促進電解質的排出,尤其是鈉的排出。防已劑量過大會使尿量減少。
2. 抗炎及抗過敏:防己和甘草均有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抗過敏反應的作用。
3.解熱、止痛:漢防已有解熱作用,甘草、生薑有止痛作用。
4. 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黃芪、白朮均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黃芪對干擾素系統有促進作用。防已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具有增強體液免疫功能。
5.強心與降壓: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致衰竭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顯著。
【禁忌】水腫患者兼有噁心、腹脹、便溏等胃腸道症不適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