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時在鎮戍駐防的兵士。
唐朝在沿邊及內地某些衝要之處設定鎮戍﹐擔負經常性的守衛警備巡邏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防人
- 原意:中國隋唐時在鎮戍駐防的兵士
- 源自:唐朝
- 另指:防備他人。
釋義一,釋義二,釋義三,
釋義一
鎮戍分上中下三等。每五百防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鎮﹐三百人以下為下鎮。每五十人為上戍﹐三十人為中戍﹐三十人以下為下戍。據《唐六典》記載﹐唐統治區域內共有上鎮二十﹐中鎮九十﹐下鎮一百三十五﹔上戍十一﹐中戍八十六﹐下戍二百四十五﹐約需防人七八萬。防人戍守﹐採用輪番制﹐皆十月一日交代。防人由什麼人充當﹐史無明文。但鎮戍防守為府兵任務之一﹐據此推測﹐在府兵制鼎盛時期﹐鎮戍防人一般由府兵充當﹐不足則由兵募補充。隨著府兵制的衰落﹐府兵兵額不足﹐防人多由兵募充當。唐玄宗統治時期還有由地方官徵發百姓充當的防丁。他們的待遇和一般兵募不同。兵募出發時﹐常由官府給衣裝﹐稱為衣賜﹐防丁卻沒有﹐習慣上由親鄰資助﹔防丁出防千里之外的﹐給與“一丁充資”﹐即免除一人課役﹐由他人出錢物幫助防丁。西魏北周時期﹐地方官每年發民守防﹐隋開皇十年(590)下令“百姓年五十﹐輸庸停防”﹐據此﹐玄宗時期出現的防丁可能是舊制的沿襲或恢復﹐在當時﹐應亦構成防人的一種。
防人的任務是戍守﹐但據敦煌所出《水部式》﹐有時也被差遣擔任其他勞役。
釋義二
日本: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然而這些士兵必須自己補給和養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是選擇在當地定居。人們可以通過交重稅來免除兵役,這種主要由農民組成的士兵在日本統稱為防人。
由於防人士兵的不正規性,而且又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在平安時代初期被桓武天皇所廢止。
釋義三
防備他人。
如:防人之心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