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家寺村,位於山東省威海市區西部,東北與神道口村接壤,南與萬家疃、黃家溝村為鄰,西與威海市安居工程柴峰小區相望,西北面與畢家疃村接壤。
阮家寺村,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1900人。洪智寺地理環境優美,四周山峰丘陵環抱:西有豐柴山,東臨萬家寨。
阮家寺村,北依蔡家頂,寺前的佛頂山似一座大屏風橫列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阮家寺村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區西部
- 人口:1900人
歷史沿革,境內寺宇,當地習俗,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898年前,阮家寺村屬文登縣辛汪都三里,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後,屬威海衛第三總董區管轄。1930年後,威海衛管理公署將阮家寺劃歸第二區。1938年日軍侵占威海,劃歸神道口聯保村。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屬於市北區。1956年屬田村鄉。
阮家寺村,1958年屬田村公社。1984年屬田村鎮。2001年2月6日屬萬欣街道。2005年5月屬田和街道。
境內寺宇
宋代此處建有洪智寺,明代阮姓由淮安府山陽縣遷居於此,故村名阮家寺。後蔡姓遷來阮家寺時,有人在村北山後買下一片平坦地,形成了小自然村,名曰蔡家泊,隸屬於阮家寺村。2004年春,蔡家泊村動遷,老村民和部分市區遷來的住戶,遷往美孚生活小區。
洪智寺,相傳建於宋代,距今約有800多年歷史,幾經蒼桑,多次毀於重修洪智寺碑重修洪智寺碑局部放大圖戰亂。
明末清初重修,1953年又被拆除,現遺址存6株銀杏樹,樹齡460年,胸徑92.3厘米、90.7厘米不等。此外還有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洪智寺碑記,碑上刻有重修洪智寺144位施主姓名,及商號、村落名稱。民間曾有“先有洪智寺,後有阮家寺”之說。
洪智寺地理環境優美,四周山峰丘陵環抱:西有豐柴山,東臨萬家寨。北依蔡家頂,寺前的佛頂山似一座大屏風橫列東西。據記載:當年寺院依山而建,殿堂拾級而上,參差錯落,精美有序,四周有高大圍牆環繞。
寺內外銀杏、側柏等古木參天,寺前流水淙淙,修竹成蔭。寺院排列在中軸線上的三進院落,主體建築依次為戲樓、山門、前殿、中殿(彌勒佛殿)、後殿(三聖殿),東西各配一組院落,層層殿堂依山迭起。
各殿面閣三間,進深兩間,柱身不高,倒角明顯,斗拱雄大,布置疏朗。檐出深遠而曲緩,檐角如同飛翼,是典型的明清寺院建築。山門門額有“洪智寺”三個金碧輝煌大字,門外有銀杏樹參天而立。入山門進前殿,門道兩旁有4大守門將軍塑像,威武雄壯。東西山牆繪有彩畫,華而不俗。
中殿門兩側刻有楹聯“暢懷坦笑紅塵土,笑到何時方合口”。院內有大小兩株銀杏樹,東側立有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洪智寺碑記,殿檐下弔古鐘一口。
殿內彌勒佛像端坐正中,四大天王塑像分坐東西,兩邊楹聯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後殿為主殿,院內分別植有側柏、丁香,幽靜雅致。殿內高大的三聖佛塑像端坐正中,十八羅漢塑像分坐三聖的左右與前方。東西山牆滿布彩色壁畫,間繪山林雲水和世俗題材畫。
當地習俗
自中殿東側門進入院落,有廊廡、配殿、客堂、方丈室。東院配殿內塑有關雲長和送子娘娘塑像。後殿西院落配殿內塑有神農氏塑像和雷、雨、電三神塑像,以示百姓企盼年年都能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地圖信息
地址:威海市環翠區古寨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