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安(明朝宦官、建築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阮安(1381—1453),字阿留,明朝宦官,交趾(今屬越南)人。明永樂初年,英國公張輔以交趾童美秀者,帶回京城,選為閹童。初得成祖寵愛,教令讀書,學習經史,善於筆札。及長,成為宮史太監。精通數學、建築學。正統二年(1437),代替蔡信負責修建北京城九門城樓。同時,加深護城河。次年,奉命整修通濟河。竣工後英宗命楊士奇撰《通濟河碑記》,立碑紀念他的功績。後參與皇城三大殿重建及楊村河治理,均立有大功。十年(1445),與成國公朱勇、修武伯沈榮等督工修筑北京城牆,改牆體內土外磚為內外皆用磚石。景泰三年(1452)與工部尚書石璞築成沙灣堤。次年,奉令治理張秋河,在赴任途中病逝,身上不足十兩銀子。刻有《營建績紀成詩》和《營建紀》。

基本介紹

  • 本名:阮安
  • 字號:字阿留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時間:1381年
  • 去世時間:1453年
  • 主要成就: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內城城池的最後建設
  • 貫籍:交趾人
  • 評價:如此廉潔,實為少見
古文記載,人生經歷,評價,

古文記載

[]永樂太監,有巧思,奉明成祖命營北京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正統(一四三六-一四四九)時重建三殿,洽楊村河並有功。景泰(一四五o-一四五七)中洽張秋河道卒,囊無十金。除營建外,兼稱著名之水利工程師。《明史、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三年十期》
明史明史

人生經歷

阮安是個出色的建築師,他無需查閱資料,只憑實地觀測和思考,所制訂的建設方案就完全能達到各方面的要求,而主管建築的工部官員只需奉行就可以了。
阮安負責修建的北京城九門之一:東直門阮安負責修建的北京城九門之一:東直門
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決定完成城池建設,開始所選的人是蔡信,然而蔡信提出的建設方案耗資太大,所需工力眾多,最後改由阮安負責修建京城九門城樓。在此之前北京的城牆上所開九門只有城門洞,沒有瓮城、城樓等建築,有的城門連官軍值班所用的鋪舍也未建。
阮安施工調度中,北京城九門是依次營建,其施工人員主要取自在京師訓練的軍卒,將其中的1萬多人操練停止,增加其月糧,安排好班次,每人增加月糧一斗,鹽每月一斤;建築費用和材料不再另外僉派,只使用官府積存的,永樂時營建北京剩餘了大量建築材料,此次均被派上用場。
正統二年(1437年)正月,西直門和平則門(平則門不久改稱阜成門)開始營建;第二年營建的是東直門朝陽門德勝門等,最後完成的是正陽門等,時間是正統四年(1439年)四月。
整個工程包括門樓、城濠、橋閘三部分,具體為:正陽門正樓一座,月城樓中左右各一座,崇文、宣武、朝陽、阜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正樓一座,月城樓一座。城牆四角各立角樓一座。所謂正樓就是城門樓,今日可見者如正陽門樓(前門樓);月城樓就是俗稱的箭樓,如倖存的德勝門的箭樓;角樓今日可見者只有內城東南角樓,在今北京東站附近。護城濠的整治包括河道疏浚、河岸的修整、砌築。另外,九門外原來都是木橋,此次全部改為石橋,同時設定了九道水閘。
隨著整個工程的完工,北京的面貌發生重大改變,當時的大學士楊榮楊溥帶領其他翰林學士“登正陽門之樓而縱覽”,只見“高山長川之環固,平原廣甸之衍迤,泰壇清廟之崇嚴,宮闕樓觀之壯麗,官府居民之鱗次,廛市衢道之棋布,朝覲會同之麇至,車騎往來之坌集。粲然明雲霞,滃然含煙霧”。他們在觀賞的同時,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阮安,對他善於謀劃的能力,奉公盡責的精神大加讚頌。
阮安在隨後的幾年中,又先後主持了:皇宮三大殿(奉天、華蓋、謹身)的重建工程,通濟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牆的包磚改造工程。其中,北京城牆的改造工程,開始於正統十年(1445年)六月,完工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這項工程不僅使城牆愈加堅固,更美化了其外觀。

評價

明代200多年京城建設中,工程管理者眾多,而廉潔者少。然而據《明史》記載,阮安接受的最後一項工程是張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張秋的途中去世,他去世的時候“囊無十金”(即行李中的銀子不足十兩)。對於一個主持過許多重大工程的太監來說,如此廉潔,實為少見!
《七修類稿》卷十四對阮安的評價是:“清介善謀,尤長於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門、兩宮、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楊村驛諸河,凡語諸役,一受成算而已。後為治張秋河道卒,平生賜予,悉上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