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於姜姓,出自遠古時期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屬於以歷史事件發生地名稱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阪姓
- 出自: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
- 源於:姜姓
- 讀音:bǎn
- 郡望:天水郡
- 來源:阪泉氏
讀音,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讀音
阪[阪、坂,讀音作bǎn(ㄅㄢ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阪氏,源出阪泉氏。相傳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紀,黃帝發起了征服中原各族之戰,其中主體戰爭在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聯盟之間爆發,最著名的就是“阪泉之戰”。阪泉,亦稱隴阪,在今河北省懷來縣、涿鹿縣一帶(北京2008年奧運會聖火點燃地),—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解池一帶,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中國歷史發展到神農氏之後,中原出現了兩大部落聯盟,其首領分別為姜姓炎帝部落和姬姓黃帝部落,皆少典氏後裔。炎帝長於姜水(今陝西岐山渭水支流),以姜為姓。其族沿黃河流域向東發展進入中原,成為黃河中游地區的強大部落聯盟。黃帝長於姬水(今陝西境內岐水),以姬為姓,東進中原後,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稱軒轅氏(亦稱縉雲氏、帝鴻氏、有熊氏等)。其族形成了包括姬姓十二部的部落聯盟。黃帝經常進攻附近不肯歸附的各部落,勢力不斷擴大。炎帝也在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大聯盟為爭奪生存發展空間,終於暴發了激烈衝突。黃帝率領以熊、羆、貔、貅、虎、雕、歇、鷹、鳶等為圖騰的各部落,在阪泉之野與炎帝部落聯盟交戰。經過三次激烈的戰役,即黃帝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炎帝部落聯盟之間的阪泉之戰(今河北西北部永定河上游一帶地區)、冀州之戰(亦稱河內,今山陝間黃河以東、晉豫間黃河以北,包括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河北西南角、山東西部一帶地區)和涿鹿之戰(亦稱濁陸,今太行山與泰山之間古河、濟濁流充斥的廣闊原野地區)。最終,黃帝部落聯盟獲得了勝利,從此結束了原始部落時代的歷史,各部落的人都歸順於軒轅氏,一致擁戴他為盟主,初步建立了黃帝對中原地區的領導地位。從此,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有中央共主的國家體制建立起來了,中華民族開始形成,人們都尊稱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對於這段歷史,著名漢朝學者戴德在《大戴禮記》中記載:“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問諸榮君,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人也,抑非人耶?何以至於三百年?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赤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黃帝斧佛,衣大帶斧裳,乘龍駕雲,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神百年,亡而民得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其後,有炎帝部落聯盟之人為紀念此次戰役,遂指地為氏,即以阪泉為姓氏,稱阪泉氏,其後裔子孫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阪氏、泉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居地,出自古代人們所居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鄭譙《通志·氏族略》記載,古代姓氏中以地名為氏者頗多,諸如以山名為氏,以水名為氏,以丘名為氏,以方位為氏。如住在城池東門的以東門為氏,住在西門的以西門為氏,住在南郭的以南郭為氏,住在東郭的以東郭為氏,住在橋邊的以橋為氏等等,於是像城氏、池氏、關氏、南宮氏、西閭氏、北丘氏、百里氏、九方氏、阪上氏等氏,就應運產生了。以地為氏命名的不唯上列,還有蒙、少室、嵇、邱、東、關、濟、巷、艾、申、屠、東方、北海、洛下、瓜田、空同等一百五十多個氏。
阪上(坂上),就是山體的緩坡之地,阪上氏(坂上氏)即為坡地的住民,以居地的地貌環境稱謂為姓氏,稱阪上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阪氏(坂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炎帝。
遷徙分布
阪氏(坂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天水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張家口市懷來縣、涿鹿縣、赤城縣,甘肅省的隴南市徽縣、兩當縣,海南省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等地,均有阪氏(坂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太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