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阜麥9號
- 審定編號:皖麥2016028
- 品種來源:周麥16×漯麥4518
- 選育者:阜陽市農業科學院
- 作物名稱:小麥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阜麥9號育種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第1次育種目標確定為主攻高產穩產熟相好,育成半冬性品種皖麥20。第2次育種目標調整為主攻高產穩產,育成半冬偏春性品種皖麥30,該品種1998年被安徽省農業廳確定為“九五”重點推廣新品種。第3次育種目標調整後,育成弱春偏冬性品種阜麥936。第4次育種目標調整為以增粒增重型和抗倒伏為選育目標,育出半冬性品種阜麥8號。第5次育種目標調整為主攻優質麥育種,兼顧高產與抗小麥赤霉病,選育出半冬性品種阜麥9號,2016年通過安徽省省審,審定編號為皖麥2016028。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幼苗半匍匐,長勢較壯。越冬期抗寒性較好,較抗倒春寒。分櫱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稍慢。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莖稈蠟粉重,旗葉上擰、斜舉,旗葉同層,株行間透光性較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熟相較好。2013-2014、2014-2015兩年度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2.5厘米,比對照品種低8.0厘米。畝穗數為45.5萬、穗粒數29.4粒、千粒重47.4克。全生育期226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皖麥52)早熟1天。
- 抗性:經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病性研究與鑑定中心(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接種抗性鑑定,2013-2014年度中抗小麥白粉病(3級)、中抗小麥赤霉病(嚴重度2.30)、中感小麥紋枯病(病指40);2014-2015年度中抗小麥白粉病(3級),中抗小麥赤霉病(嚴重度2.90),感小麥紋枯病(病指48)。
- 品質特性: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3-2014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4克/升,粗蛋白(乾基)14.23%,濕麵筋30.3%,麵團穩定時間5.3分鐘,吸水率57.9%,硬度指數59.4;2014-2015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0克/升,粗蛋白(乾基)14.63%,濕麵筋30.6 %,麵團穩定時間8.4分鐘,吸水率59.1%,硬度指數60.1。
產量表現
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13-2014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90.3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08%;2014-2015年度區域試驗畝產536.2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7.25%。2015-2016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42.8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6.62%。
適種區域
阜麥9號適宜在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區中、高產田早中作物茬口種植。
栽培技術
- 施足底肥。每1平方公頃施有機肥45噸左右,純氮195-225千克(其中70-80%作底肥,20-30%作追肥),純磷120-150千克,氯化鉀或硫酸鉀150-225千克。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 適期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8-20日,最佳播期為10月10-15日。播種的適宜嫡情應以田間持水量的60-65%為宜,低於55%應造牆播種。該品種分孽成穗率高,應以分孽成穗為主,實現高產穩產,一般早、中茬田播種量為每平方公頃120-150千克,晚茬田每平方公頃187.5千克左右為宜。
- 合理促控。春季旺長麥田要深鋤斷根或採取化控措施,以使生長健壯。壯苗麥田待第一、二節間定長後,追施拔節肥每平方公頃112.5千克左右。群體不足或長勢偏弱的麥田可適當提前到年前或返青期追施,使其穩健生長。
- 防治病蟲害。在小麥生長期間應做好小麥紋枯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葉鏽病﹑小麥赤霉病和小麥蚜蟲、粘蟲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 適期收穫。人工收割的適宜收穫期為臘熟期,機械收割的適宜收穫期為臘熟末期至完熟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