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拉條
- 主要食材:麵條,芝麻醬
- 分類:麵食
- 口味:辣
我曾於早年翻閱有關資料,請教年邁老人,詳細答案內涉及人物及年代已模糊不清,現將記憶僅存略述一二,有不盡之處,並請眾驢友斧正之。關於格拉條來歷之說有兩解;一解為;宋時蘇東坡在潁州掛職【有資料為歐陽修】探郊訪友,途中肚飢難忍,至一農戶家中,表明身份,求物充飢。農戶慕其才情,意欲厚待。奈何家貧,缺魚無肉。逐以面奉上,並將家中僅存芝麻醬,黃瓜,豆芽等物至於碗內。匆忙中未及攪拌。上桌後,蘇東坡【或歐陽修】見色澤誘人,胃口大開。農家提醒鹽,醬油等調味品未及調勻。蘇隨手上下攪拌。食後,讚不絕口。問;‘此為何面?’農家窘。隨口答道;‘格拉條!’ 格拉及阜陽土語。即攪拌也。蘇東坡【或歐陽修】食後念念不忘,回府後即命下人同法做之,後傳揚開來,成為後來阜城特色小吃。二解為;漢朝時,因緊靠淮河常年泛濫。阜城乃蠻荒之地,多有山西籍犯流放至此。沿途因人數眾多,為防逃竄,以繩縛於眾人手臂之上,前後各押解一人手牽之。有內急者,喊押解松繩,曰;解手。至今阜陽語解手為出恭之隱晦語。阜城格拉條源於山西;‘和拉【音】’面。要是樓主有閒,去山西可品嘗。製作方法相同,只不過壓制工具較小,【也是套用槓桿原理】至於鍋上。水滾即撈出。按個人喜好放置調料。攪拌食之。解放前後,格拉條也叫槓子面。記得小時見到人坐到壓制面的大槓之上,實感可笑。此解是筆者一祖輩之人告知。解放前後,他以壓制槓子面出售為營生。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較為可信。至於關乎蘇東坡歐陽修的典故,不過是後人臆加,以揚格拉條之名。 潁州自遊人阜陽戶外年代久遠,格拉條真實出處已不可查,空餘我等遐想。
格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