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索劇

初為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舞蹈,儀式,北宋時傳入宮廷後,才逐漸從儺舞向著表達故事情節的小戲形式發展。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古老而獨特的戲劇。澄江的儺戲為何以相傳為蜀漢大將的關索命名,無文獻可考證。關索劇的聲腔比較複雜,為無弦伴奏,伴唱參雜其間。有說源於高腔,但從某些曲調分析,又雜合當地民歌小調,頌佛唱經的旋律,更為明顯的是吸收滇劇腔調。無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節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調,各人所唱均有出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索劇
  • 前身:驅邪逐疫的儺祭舞蹈
  • 發展:表達故事情節的小戲形式
  • 特點:聲腔複雜,無弦伴奏等
基本介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關索劇的表演特點是不設舞台,不化妝,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戴上面具(臉殼),穿上服裝,帶上兵器即可出場表演。行當有生、旦、淨三行,而且多以淨行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飾區別。演出時無弦索伴奏,全用鼓點
關索劇
出關索報仇以快人心。但其中大部分專寫關索英雄事跡,應該還是歷來流傳下來的情節,這些故事與現在所見到雲南澄江關索戲的劇目內容,也不一樣,可見許多故事在關索戲的產地也已失傳了。還有一點很重要,成化唱本第四種,題名叫<花關索貶雲南> ,可是其中竟無一事與雲南有關。而且此傳註明是“別集”,所敘完全是虛構出來的關索報仇故事。可見此集並非原傳說所有,是說書人編了續上去的,可是寫定的人沿用了原題名,而“貶雲南”因關索已死,沒法接下去,就被刪了。所以這四種唱本的出現,還留下了一個重要缺陷,使我們今天還是無法得知全貌。
但是,由於明成化刻本的出現,完全證明了從前確有這樣一種以關索為中心的三國傳說故事,雲南"關索戲"這個特別的劇種,其由來絕不是偶然的,它的產生髮展、衍變,它的特殊內容和有流行的地域局限性等等,都有它本身歷史、社會、政治的原因,完全不是怪異的現象,而是一種合乎邏輯的產物。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雲南省澂江縣的“關索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序號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