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溝

關溝

關溝位於北京市西北昌平區、延慶縣境內,長約18公里。關溝西北起八達嶺長城,東南止於華北平原,暴雨過後溝內有水流,形成季節河。關溝自古以來就是華北平原與蒙古草原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目前,關溝內擁有京藏高速、京張鐵路、216市道共三條主要交通幹線。關溝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八達嶺長城位於關溝西北山樑,居庸關城橫跨關溝河。

地理學上習慣將關溝作為太行山與燕山的分界線,溝東屬燕山脈,溝西屬太行山脈。實際上,關溝兩側的山體形態並無顯著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關溝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北昌平區、延慶縣境內
  • 著名景點:關溝72景
  • 長度:約18公里
題記,關溝簡介,關溝72景,城堡類,寺廟塔庵類,台寨驛站類,摩崖洞窟類,石羊山,泉水類,奇石類,碑坊類,其他自然景觀類,其他人文景觀類,

題記

其實特別要感謝一直走先生讓我認識了關溝這個地方,從此,我對北京地域文化更增添了一份濃厚的興趣,在這春日裡行走關溝,聽先生講歷史文化典故那便是一種享受,一種與歷史的觸碰感,你去,會懂得。另外要特別鳴謝本文作者宋國熹先生,詳細的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關溝全景圖。
【備註】藍色字型摘抄於網路

關溝簡介

八達嶺至南口,40里居庸關溝,兩側崇山壁立,中間澗溪穿流,奇峰異石遍布,溝坡植被豐茂,河山壯麗,風光優美,自然景點眾多。秦、漢、隋、唐為幽薊屏障,遼、金、元、明為京畿鎖鑰,自古為中原通向塞外孔道,南北各民族交流樞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名人軼事,包括政治、軍事、文化、貿易活動均與這裡的景物有關。
居庸疊翠是金章宗飲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彈琴峽、仙枕石、過街塔,元代已是出名的景點。元百招長老、耶律柳溪過居庸十詠倡和詩,有永明寺過街塔、屏風山、研石、玉峰寺、觀音泉、官亭、孤嶺、堠台、仙人枕、桃花溪10個景點。
元、明、清三代居庸關溝是隆鎮衛、隆慶衛、延慶衛衛治所在。達官貴人,商賈行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當地人以開店、放腳、小本經營、採石為業。清宣統元年(1909)京張鐵路通車後,行**減,店堂一空,地少田薄,生計維艱。隨著旅遊人士逐年增多,為適應招攬遊人的需要,有好事者編湊出“關溝七十二景”,但有的景點名不符實,有的景點實無所指,而且人們所說的景點也不盡相同。
1984年延慶縣文物管理所採訪居庸關程維周老先生,他提供的72景是,八達嶺附近13處,青龍橋附近11處,三堡附近12處,四橋子附近8處,居庸關附近25處,地點不清3處。
1986年2月延慶縣區劃辦整理的關溝景點為延慶縣境內39處,其中有7處已遭破壞,有名無景。存在32處名稱是:岔道城、石羊山、烽火台、八達嶺瓮城及長城、南四樓及北四樓、居庸外鎮及北門鎖鑰、望京石、講台、金牛洞、青龍倒汲水、天險、人字形道岔、詹天佑銅像及紀念碑、古槐、六郎影、棺材石、猴面壁、磨刀石、十八盤、駱駝石、青龍潭、五桂頭隧洞、彈琴峽、五郎影、觀音閣、彌勒聽琴、別有洞天、金魚池、仙人橋、石虎、黑龍潭、石佛寺。已遭破壞7處為西姑庵、石佛院,觀音廟、五穀神祠,魁星閣、青龍橋、狼窩。
昌平區的景點28處,為烏龜石、仙枕石、上關及上關積雪、白果樹、蔭涼庵、居庸關城、壽星山、雲台、金梁玉柱坊、娘娘廟、六郎寨、五郎卸甲洞、六郎飲馬泉、泮宮、狀元橋、居庸疊翠、白鳳冢、龍門噴雪、都閫府、兩座明山、二龍戲珠、六郎拴馬樁、二人下棋一人看、月牙石及白山夜月、南口城及照壁、金沙灘及天門陣、陳友諒及康茂才寨、北山雪立。
還有位置內容不明的景點17處,為青龍山、東平柏山、達摩山、鳳凰山、淺煤山、蠍子石、吐米洞、有鍋無灶、十人九不知、玉泉來歷碑、疊翠山、雙泉合璧、青石碑、婆婆庵、彌勒院、威鎮雄關碑、驢蛋石。以上合計84處。

近年,關溝出現了一些新的景點,有關部門應組織人士實地調查,剔除已遭破壞無法恢復和實無所指的景點,增加新的景點。居庸關溝本是一個整體,排除延慶、昌平人為劃界觀念,編成一組新的“關溝七十二景”。

下面是198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延慶縣文物管理所收集的103項景點,按城堡、寺廟塔庵、山峰、泉水、台寨驛站、摩崖洞窟、奇石、碑坊、其他自然景觀、其他人文景觀十類予以介紹。屬昌平區的景點未參與普查,內容多從略。

關溝72景

城堡類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城建在關溝北口,燕之上谷塞,秦之居庸塞,漢置居庸關於此,是歷代長城上的重要關口。北齊置納款關於八達嶺之南17里的上關以後,此處仍是重要的戍守之地。金、元稱之北口,但當時人所寫詩中已有八達嶺之名。今八達嶺城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周長約315米,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城門相距63.9米。並建邊牆680丈。正德十年(1515)邊牆向東西延伸,汛防兵長131里2分。隆慶三年(1569)撤掉舊邊牆,重建磚石結構可以兩面禦敵的空心敵台長城,就是現在看到的長城。
隆鎮衛城
在青龍橋東山下。元皇慶元年(1312)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所置隆鎮衛治所。明《西關志》說,元指揮使哲顏不花有善政,衛城尚存有善政碑碣,不可辨認。清《延慶衛志略》說,今青龍橋東山麓尚有城垣舊基。

上關、上關積雪
上關在八達嶺南17里,今居庸關北8里。這裡是漢居庸關的南關門,因在軍都縣界上,也叫軍都關。北齊置納款關於此。隋、唐、五代、遼、金、元的居庸關均置在此處。明永樂二年(1404)重建上關城,周長285丈,名之曰上關門。修築京張公路此關被毀,已無人煙。上關積雪是媯川八景之一。
居庸關城、居庸疊翠
元代今居庸關叫長坡店,是出入置在上關居庸關的住宿之地,元順帝在這裡建永明寺、過街塔。明洪武元年(1368)大將軍徐達因上關舊關地狹人稠,選關南8里古長坡店地方建新居庸關城,城跨東西兩山,周7里27丈。土木事變以後,景泰元年(1450)都御史王鋐 重修居庸關城,景泰六年(1455)完工,周13里37步有奇。居庸疊翠在居庸關東南疊翠山,一層山岩,一層松柏,岩松疊襯,蔚為奇觀。乃關溝72景之最,金章宗飲定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賦兩首詩,並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鐫碑立於居庸關南8里大道旁。抗日戰爭時期修公路將石碑埋於路基下。
古夷城
《西關志》載,在居庸關南15里南小口之西,相傳遼蕭後曾屯兵於此,故名。
南口城
關溝南口京張公路東側南口村,是南口城舊址,為關溝四道關隘的最南門,古稱居庸下口,是居庸關的組成部分。明洪武二年(1369)大將軍徐達壘石為南口城,以壯幽燕門戶。永樂二年(1404)重建南口堡城,周長200丈5尺,名之南口門。

岔道、岔道秋風
岔道作為居庸關前哨,歷代均在此駐兵,為軍事要地。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報頻乃築城,隆慶五年(1571)又重新加固並外砌磚。連女牆高三丈五尺,周二里十步,設西、南、北三門,北為死門虛設。據《延慶州志》記載:岔道有二路,一到懷來衛,歷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一至延慶州、永寧衛、四海冶為路,路在此分,故名“岔道”。
現存城牆為明代建築,整個城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城中一條主街,路旁為店鋪、民居,官屬在城偏東北角現村國小處。城毀於文革時期,後連有人損毀,現無重大維修工程。
岔道城建造宏偉,工藝豪放、精獷,座落在風光秀麗的兩山之間。每到秋季,滿山然彩斑闌,秋風颯颯,自古就被譽為是延慶八景之一,稱為“岔道秋風”。作為西北交通線上重要軍城和驛站,歷史上經歷了許多重的戰事,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從此經過,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和故事。
現城內仍殘存有二棵古榆、驛站、把總署、守備署、守備署、玉皇廟、城隍廟、關帝廟等古建築以及散落在街道兩旁的石碾、石磨盤等。
整個城東西449.5米,南北寬185米,全城總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牆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城上設有垛口、望口,南城牆有烽火台2座。西城門尚存,東城門僅存條石地基。1985年被確定為延慶縣第一批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仍有居民在城內居住。岔道秋風為媯川八景之一。

寺廟塔庵類

關帝廟、觀音閣
座落在五貴頭山洞南口西側,距地面5米。廟門為天然石洞,上下兩座廟各一間,上為關帝廟,下為觀音閣。這裡原來只有關帝廟,清同治二年(1863)黃大元中武狀元,第二年重修關帝廟,創建觀音閣。傳說延慶下水磨杜詩攜徒弟大元赴京趕考曾祈禱於此。由武庠生杜詩監修。當年金碧輝煌,今已殘破不堪。黃大元是懷安縣人,年十五、六歲傭工於延慶州上水磨杜詩家,杜詩是他的義父、師傅,培養他成才,中了武狀元。

石佛洞
在岔道東溝村東南,長城敵台北側,為一天然板石洞,洞高2米,濶4.7米,深5米,內有坐式石佛1尊,高2.85米,造型渾厚,獨具風格,為少見之石雕佛像。《西關志》說,這裡名佛岩寺,興廢無考。惟石佛一尊,刻遼開泰四年(聖宗年號,1015)字跡。上有石洞刻金明昌元年(章宗年號,1190)字跡。壁間又書元大德十一年(成宗年號,1307)造字跡。約之創自遼金時,其為古剎信矣。
石佛寺
有二,一在三堡村北半里西山坡,寺已毀,有盤膝坐式石佛5尊移於石佛寺村獨山南側。《西關志》說,石佛寺在居庸關北15里,。因石岩以鑿大悲像,明永樂年間建。一在石佛寺村附近,寺已毀。傳說寺建於明初,石佛寺村因寺得名。寺內供有千眼千手佛,曾是關溝一大勝景,寺毀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1985年將散落的15尊石像集中陳列於石佛寺村口。石像都是古裝文武官員,不是佛像,當地介紹說創於唐代。究竟是什麼像尚待文物專家鑑定。石佛寺口是關溝七隘口之一。
表忠祠
在居庸關西南隅,為表彰羅通在明正統十四年(1449)保衛居庸關城,弘治年間耆老潘昭明疏請立祠。嘉靖元年(1522)巡關御史楊谷疏請廟額,敕賜“表忠祠”。春秋舉行祀典。
娘娘廟在居庸關西側山根下,解放前已坍毀。
五穀神祠
在三堡附近,已毀。
彌勒庵
也叫彌勒院,在居庸關北5里。

婆婆庵
也叫菩薩像,在四橋子附近。
西姑庵
在金魚池西側山坡上,已毀。
魁星閣
在五貴頭對面東山頂,與觀音閣東西相望。清同治三年(1864)邑人杜詩監修。已毀。
蔭涼庵
在四橋子村南,庵已毀,已是一片空地。廟宇坍塌後,遺下一尊小石佛,傳說石佛面背著太陽,過路行人把石佛面向太陽,第二天他會自己轉回去。小石佛也已不存。
石閣雲台
元順帝於至正二年(1342)在居庸關(上關)南8里建永明寺過街塔。塔基如醮樓,跨於通衢,而空其下,以通車馬,券洞上面刻佛像及用漢、梵、維吾爾、藏、八思巴、西夏六種文字刻的**,行人經過塔下,受到佛的普渡。至正五年(1345)建成。元末塔毀,只留下塔基。塔基上四周闌乾旋之,工巧壯麗,石閣巍然,高聳霄漢,故名雲台。明正統八年(1443)在台上建佛殿五楹。正統十二年(1447)賜名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寺毀於火,遺下台基。石閣雲台為明居庸八景之一。

台寨驛站類

龍虎台
在南口東邊,是一個長3里、寬2里的條形高土台。元帝北巡從大都北去或從上都返回,均駐蹕於此,紮下大帳,宴會群臣。至順元年(1330)五月十八,文宗皇帝如上都,駐蹕龍虎台,馬祖常應制賦詩。明代皇帝北征也駐蹕於此。此台地勢高,有龍蟠虎踞之勢,故名。
講台(古候台)
《水經注·濕余水》說,“故關下溪之東岸,有石室三層,其戶牖扇扉悉石也,蓋故關之候台矣”,今亡。這個候台是漢居庸關瞭望情況的台子,後來上部毀掉,留下石基當就是今之講台。講台是八達嶺東門外東北京張公路山麓旁的一長形石台,台前有一小片空地,據說明代駐防官軍軍官常站在石台上對士兵訓話,故名講台。
三堡
即三鋪。《順天府志》393頁說,昌平州在明洪武年間有急遞鋪八,每鋪有煙墩一座,供騎驛傳軍情歇息之地,也是計算里程的標誌。清雍正八年(1730)平郡王福彭出征準噶爾,調撥各州縣協濟軍馬120匹,分設南口、陰涼崖、青龍橋三處。尋歸延慶衛就近管理,節省工料十分之一。是昌平州八急遞鋪之一,延慶衛之青龍橋腰站,就置在三鋪。南口為第一,陰涼崖第二,三鋪為第三。
西撥子
《西關志》卷二載,明景泰年間置有擺撥,自八達嶺起,南至京城兵部門前止,東至灰嶺昌平州止,共11撥,輪流傳報軍情。八達嶺以北繫懷來城擺撥馬軍士。西撥子在八達嶺之西,是懷來城最東的一個擺撥。現今為延慶八達嶺鎮所在地。
翠山寨
《西關志》載,在居庸關南10里疊翠山上,由險道盤旋5里許方達其處。至則巨石俯仰宛若隔世之區,其中可容百人,四壁雨露滋滴,涼氣襲人,左右澗谷深沉,莫敢下視,惜無字跡可考,亦奇境也。
六郎寨
在居庸關東北山上,山頂平坦,傳說楊六郎曾在山頂安營紮寨。此處有一深不見底的洞,投進石頭,很長時間還能聽到滾動的聲音。
陳友諒寨和康茂才寨
四橋子村北,東西山勢相峙,各有一谷。過去這裡谷深林密,人說東山是陳友諒寨,西山是康茂才寨。陳友諒和康茂才兩人是表兄弟,因政見不和,康茂才殺了陳友諒。按陳友諒元末從徐壽輝起兵,尋殺壽輝,稱帝於采石磯,國號漢。後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兵敗,中流矢死,立凡四年。康茂才,字壽卿,從朱元璋破陳友諒,後從徐達經略中原。說兩人紮寨於關溝顯系虛構。陳友諒溝產香柴,清代,每年內務府委員採取香柴,禁止關溝人扶襯(櫬是棺材,扶親即運靈),故此山名香草山。

摩崖洞窟類

金牛洞
八達嶺南停車場南側公路旁。一個小山包的岩壁上有一圈直徑2米多近園形岩縫,好像一個洞口被一塊大石頭堵住,當地人叫它金牛洞。
天險
八達嶺東門外林場停車場北山,山勢陡峭,峽谷幽深,地形險要。在公路左側距地面15米高的山壁上有摩崖“天險”二字,隸書,兩字各半米見方。左面有五行小字,是:知延慶州事四明童恩摩崖,同游元和宋駿聲、四明張忠恕、元和張嗣鴻,道光十五年(1853)四月遼陽劉振宗鐫。四明屬浙江,元和屬江蘇。《水經注·濕余水》說,“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這個關垣就在“天險”對面的山谷峽口,是漢居庸關的內關垣所在地。
五郎影
在石佛寺西隧道洞口上方的半山腰峭壁上。有人工刻鑿的一尊盤膝而坐的佛像,高1米左右,佛像上邊還雕有人字形屋頂。當是元代人為祈禱行人旅途平安吉祥而雕的佛像。叫它五郎影乃後人附會。
猴面壁
八達嶺林場1里,舊公路右側半山腰的峭壁上,有一塊比較平整的岩壁,如斧剁刀劈一樣整齊,在岩壁上沿崖縫生長的青苔、小草,自然形成一個猴面的輪廓,有眉、眼、鼻、咀,非常形象,當地人稱之猴面壁。
五貴頭山洞
五桂頭山洞原是舊京張鐵路一個隧洞,現路基已拆除廢棄不用。洞高7米,寬4米,長30米。五桂頭原名亂柴溝,為關溝七隘口之一,在五桂山下。五桂山本名五龜山,在八達嶺南9里,因山勢如五龜相聚,故名。也叫五貴山。傳說元末,明軍進攻居庸關,亂柴溝有元兵防守,有火家莊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轟開亂柴溝,為明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明以火氏五兄弟為蒙古細作的罪名,殺了五兄弟,把五顆人頭懸在附近道旁示眾,人們遂稱此地為五鬼頭。不久,明為了安撫人心,封火氏五兄弟為五顯財神,並立廟於石佛寺西,人們又改稱此地為五貴頭。修京張鐵路第四次改名為五桂頭。清道光十九年(1839)春月,江南河道總督麟慶(字見亭)宦遊於此,摩崖“五貴頭”三字。《閱微草堂筆記》下冊498頁則說,明成祖北征,打擊元朝殘餘,曾任用火仁、火義、火禮、火智、火信五兄弟製作飛炮,大敗元軍於山西考義縣亂柴(崖)溝。成祖忌五兄弟身懷絕技,恐生不測,藉故將他們斬首。把山西之事移至關溝。成祖時關溝山西哪來元兵,不過是故事輾轉傳說罷了。
六郎影
在五桂頭隧洞右上方山腰處,一塊突出的岩石上,有一人工刻鑿的坐式佛像,雕工精細,傳稱為六郎影。《延慶衛志略》說,“彈琴峽以北東山懸崖上勒有影像二,人呼為六郎影(五郎影也呼為六郎影)。按宋興國、鹹平(太宗年號太平興國、真宗年號鹹平)間,北邊以瓦橋關(在河北雄縣南易河上)與契丹分界,楊延昭安得至此,無稽之談,不可徵信。”實際這些佛像都是元代所鑿,居庸關是大都、上都間孔道,皇帝巡幸,官軍商旅,往來絡繹,蒙古人篤信佛教,鑿此祈求行路人旅途吉祥如意。元袁桷《居庸關·竹枝詞》,“鑿石化作金彌陀”;周伯琦《過居庸關》,“絕壁雲霞龕佛像”,即指這些佛像。
彌勒聽琴
五桂頭隧洞對面小山的山腰處,原有一小廟,廟內刻有一尊1米多高彌勒石佛,坦胸**,大腹下垂,坐於峽道,象聆聽彈琴峽發出的琴聲。
狼窩
又叫豬拱窩。在岔道城西南,一處花崗岩峭壁底部的岩石向里凹進一塊。傳說古代媯川發大洪水,有隻仙豬要從這裡拱一道溝把水泄下去,拱不動,遂往西直拱至今官廳,拱出一條河道,取名豬拱河。此景修京張公路時已遭破壞。
五郎卸甲洞
在居庸關西7-8里的西山溝里有座佛岩寺,旁邊有一洞。傳說楊五郎在金沙灘打了敗仗,落荒至此,卸甲洞中,奔山西五台山削髮為僧。
吐米洞
不知所指。

石羊山

八達嶺火車站對面坡上,布滿白石,遠看象羊群在吃草。這些“石羊”是從哪裡來的呢?說起來話可就遠了。當年修大邊的時候,老百姓的累可受大了。你想呀,那么大的石頭,要拾著山上去壘城牆,就說那時候的人力氣大,也夠嗆呀!抬著抬著,眼冒金花,昏倒了。監工頭還說你裝死,不好好乾,硬拿鞭子抽打,逼著你往上抬。死了就往城牆裡一扔,填了餡。要不有人說是“築人築土一萬里”呢,那萬里長城是人和土築起來的呀! 人死的太多了,還是玉皇大帝體恤下界黎民的災難,便傳下御旨,命令當地山神幫助減輕黎民修邊的痛苦。山神接到御旨,不敢怠慢,趕忙取出趕山鞭,去執行玉皇大帝下達的任務。這敢山鞭可厲害了。不光山上各種野獸害怕,就連石頭都得聽它指揮。山神爺變做一個老漢,手裡拿把鞭子,每天夜裡趕著一群“羊”上山,來到山頭,就對著那群“羊”說: “趴下,趴下,挨個兒趴下。”第二天,修邊的民夫上來一看,大石條全都整整齊齊地壘上了。是誰給壘的呢?民夫們都很奇怪。一天夜裡,山神爺趕著一群“羊”又上了山。剛趕到半山坡上,被當地的一個財主攔住了。原來這財主留心了好幾夜,天天夜裡是這個時候有人趕著一群羊上山。他想,這羊肯定不是從正道上來的,要不,為啥不走大道,偏要從山上走呢? “你這羊是要往哪兒趕呀?”財主問。 “往山頭上敢。” “啥?往山頭上趕?山頭上整修大邊,你過得去嗎?” “這你就別管了。” 財主說:“這山可是我的。我這山到處都是小樹,羊群一過,全都給毀了。” 老漢說:“明天我從旁走就是了”。財主不乾,說:“沒那么便宜,你糟踏了我的樹,得賠我。” 老漢問:“怎么賠?你說吧。” 財主說:“賠錢,一百兩銀子。沒錢,就把這群羊留下吧!”老漢哈哈一笑說:“可以可以,就給你留下這群羊吧!”說完,自個兒提著鞭子走了。 財主可高興了,沒想到老漢竟是這么痛快。等老漢走遠之後,她就往回哄羊,可那羊一個個站著不動,財主上去就拽,這一拽。傻眼了,原來全都是石頭。打那兒以後,就留下了石羊山這一美跡
北山雪立
四橋子村正北,一峰拔地而起,岩石層疊整齊,每逢大雪,雪復山岩,層層陡立,氣勢獨絕,謂之北山雪立。
壽星山
在居庸關北3里,四橋子村南一個山頭,山形如壽星,當地人稱為壽星山。
駝山曉霧
明居庸八景之一。有二說,一說居庸關南12里有山,高下起伏,儼如駝峰,遇天陰常有雲霧。一說金櫃山對面的東山上,有一條伸延的山嶺,嶺上有3座小峰,形狀極似一頭昂首駱駝,夏日清晨嶺上常有雲霧繚繞,故名。
金櫃山
居庸關西城牆蜿蜒於金櫃山上,山高於城數倍,山坡漫衍,可容萬騎。明土木之變,專守大臣羅通鎮守居庸關,曾把都督府設在山上,率領軍民抗擊瓦剌別部3萬人圍攻,取得勝利。傳說山上埋著儲存金子的柜子,故名。
二龍戲珠
從南口進入關溝2里路,回頭往南望,只見臭泥坑南關溝兩側,東西兩鳳凰山相鉗,南口鎮旁有一座孤立的山丘,名叫老金山,正在兩山的盡頭,兩山夾一丘,天造地設,如二龍戲珠,故名。京張公路正處在兩山之間,所以也名之二龍爭路。
下棋峰
居庸關東南山谷里有個六郎拴馬樁,沿南山坡望去,那最高峰叫下棋峰,仔細觀看,峰頂生出3個小峰,恰象兩個屈背低頭奕棋的人,旁邊還有一個觀棋不語的君子,三個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奕棋。
八達嶺南5里青龍橋。
羊頭山
八達嶺北5里,其山昂若羊頭,故名。山又像桃形,也叫桃山。
東平柏山
也叫東屏柏山,在居庸關附近。
達摩山
也叫達摩岩山,在居庸關附近。
淺煤山
在居庸關附近。
兩座明山
在居庸關附近。
不知在何處

泉水類

觀音泉
在居庸關北8里上關玉峰山下,其水清冽沏涼,石刻“觀音泉”三字。
潄玉泉
在居庸關南4里。明永樂初成祖文皇帝朱棣北狩至此,時欲飲水,惡河水馬濺渾濁,遂鑿井,不三四尺,水出,故名。嘉靖年間已乾涸。
雙泉合璧
在居庸關附近。明雷宗有雙泉合壁詩三首詠其景。
青龍倒汲水
八達嶺東門外公路北側山腳下原有一汪清潭,水從灰黃色岩壁上一條20厘米寬的青色岩脈石罅流下,形成的一個深潭,水出而又入,恰似從潭中汲出,看去就好像一條青龍頭朝下汲水。八達嶺地處分水嶺,水源極缺,這個終年不斷的清泉,實乃天賜,過去居於八達嶺之人皆飲此水。水已乾涸,用一個四方鐵蓋蓋著,好象下水道。《水經注·濕余水》說,“濕余水出上谷居庸關東”,濕余水源頭的“關山”,就指此處。濕余水即今溫余河。漢居庸關置在今八達嶺
青龍潭
八達嶺林場對面的西山溝中的一個水潭,潭水清沏,為溫余河另一水源。傳說潭裡有一條青龍,主管關溝一帶的陰晴旱澇,過去遇到天旱,當地人就到此潭祈雨。
金魚池
在三堡新修公路下面,原來是一個水譚,外面用石砌成池子。傳說潭中有一條金魚,故名。今泉水乾涸,池也不存。
龍門噴雪
在居庸關西南紅龍山下,泉水匯流,波濤湍急,水白如練。峭壁上有明代鐫刻“龍門噴雪”四個大字。也是關溝勝景之一。可惜大字已被採石毀掉。這裡已修築響潭水庫。
位於岔道西3里,延慶縣烈士陵園對面馬路南約1里。這裡是一條小山溝,名叫小南溝,溝的盡頭,由5組石壁圍成一筒狀石潭。東、南、北三面是峭壁,水從西口入,水面約100平方米,深2米。水從峭壁上流下,形似瀑布,水擊潭底,發出啌啌聲,如萬馬嘶鳴,其景甚為壯觀。潭中立有一巨石。潭北石坎上刻有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覽勝詩五言二首。是年五月五日遼東參將高勝雲同上谷總兵官歐陽□、□□周一先、游戎張承煥等奉欽差總督宣大兵部尚書之命修南山長城,因見石潭勝景而紀。

奇石類

望京石
八達嶺東門外公路南側,一塊裸露的大花崗岩石,長15米,寬3米,高1米,北面刻有“望京石”三字。原為金望京寺之一部分,昔人建樓於石上,說侵晨日出從山隙可以遠望京師,後寺樓俱毀,只留下此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陰曆7月21八國聯軍破紫禁城,慈禧太后偕光緒皇帝外逃,7月22路經此處,太后曾站在石上遙望北京城。
石虎
八達嶺西南牛角嶺下拐角樓前,有一塊巨石,形似猛虎,故名。
棺材石
五郎影對面的西山山腰上有一塊白色大石,大頭小尾形狀像一口停放在半山的棺材,人稱棺材石。因與五郎影遙遙相對,又稱五郎棺材石。
磨刀石
猴面壁隔公路對面的遠方山頭上,有幾塊大石壘起的一個尖狀石台,在台頂又有一塊略小的岩石,兩頭翹起,中間凹陷,很像一塊磨刀石。傳說是關老爺的磨刀石。
石駱駝
三堡隧洞西邊的半山腰,有一塊巨石橫臥,其形狀像一頭大駱駝趴在地上。這塊巨石離公路較遠,遊人不易找到。又說山上一堆巨石,狀如群駝臥于山上,又叫駱駝石。
烏龜石
豎臥於上關北公路西側城牆下的一塊巨石,形似烏龜,翹首俯視下面的公路,故名。傳說有隻烏龜興風作怪,被王母娘娘用金簪釘在此處,烏龜變成這塊石頭,金簪變成一株桑樹,桑樹後被人砍伐了。
范陽荒石:
《西關志》載,上關下永安河(即澗河)邊有巨石,上刻一犬吠二鳳之狀,傍又刻“范陽荒石”四字。《延慶衛志略》說,或好事者為之,無可考據。
水盆石
《西關志》載,上關東山之巔有石似盆,石刻“燕窩”二字,相傳遼蕭後梳妝處。元代稱之研石,百招長老和耶律柳溪居庸十詠有研石詩倡和。
居庸石
《西關志》載,在上關,石長10餘丈,濶4丈,厚3丈。按居庸皆石也,獨此石為最。明兵部尚書劉大夏有“題居庸巨石”詩。
仙枕石
上關南河東邊有一塊巨石臥在山溝,高3米,石上平面約50-60平方米,石側刻有隸書“仙枕”二字,傍刻呂賁。俗呼為仙人枕。石上刻有自稱太行散人的詩三首。石上還刻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十二韃靼犯古北口,兵部尚書許論奉命率三鎮兵二萬餘眾由居庸關入援京師。二十二日虜敗遁。二十五日班師,出居庸關取道懷來回歸陽和(今山西陽高,為明邊防要地)的紀事。石上有大小28個園眼,傳說是穆桂英在台上搭帳篷的篷桿眼,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曾在此石上點將分兵,故當地人又叫它帳篷台或穆桂英點將台。
羞姑姑
關溝里一個像人立著的石頭,說是魯班的妹妹變的。傳說,巧匠魯班他說一夜能修一座塔,他妹妹不信。魯班先到延慶佛峪口修好塔尖,又到易州修完塔腰,最後回到居庸關修塔座(雲台),算計著拂曉以前把尖腰座合在一起,一座寶塔就可告成。正當合成之際,天還沒亮,他妹妹在山上喔喔學起雞叫來,居庸關里的雞也叫起來,魯班長嘆一聲,啥也沒說,離開修好的塔座走了。他妹妹知道做錯了事,躲進山溝,面壁而立,後來變成一個石人。當地人說,石人面向山立著,如果把她轉過來,第二天去看,又轉回面向山壁了。可惜這個石人修京張公路毀掉墊了路基。
六郎拴馬樁
居庸關東面群峰競舉,高巒截雲,山谷深處有一筆直挺立的石柱,傳說楊六郎曾在此拴過馬,故名。而今石樁已折斷,只剩下2尺來高了。或說東面山頭上有山峰如柱,突出在山嶺上,象一根石樁栽在山頂。二說不知孰是。所謂發生在今南口的金沙灘大戰,實際乃是虛構,是由宋太平興國四年(979)的宋遼高梁河戰役演繹而成。高梁河戰役宋軍最北打到得勝口,旋即敗退。而且楊業剛剛從北漢投降宋朝,楊家將沒有參加此次戰役,即使參加了,宋太宗趙光義也不會對之信任重用。史載,楊業戰敗於朔州陳家谷口,被擒於狼牙村,戰爭發生在宋雍熙三年(986)。兩次戰役時間相差7年,地點北京山西朔州相差千里。故居庸關溝中一組有關楊家將的景點都是虛構,宋兵從未到過關溝
月牙石、白山夜月
居庸關西南有一呈蓮花形的山峰,怪石嵯峨,中有孔隙,夜月從孔隙中透過的光亮,形如月牙,當地人稱月牙石。或說有塊山石,在月夜的陰影如同月牙,故得名月牙石。又說峰頂怪石色白鮮明,入夜,與漆黑的山影相襯,黑白分明,取名白山夜月。
蠍子石
在居庸關附近。
驢蛋石
地點不清。

碑坊類

金梁玉柱坊
居庸關南門與雲台之間,原有一座過街牌坊,現在牌坊已毀,只剩下一根石柱,石柱西側還能看到榫卯。大約就是《西關志》所載的迎恩坊,中說,居庸關南門外舊有牌坊一座,廢。嘉靖元年(1522)太監右少監姚政鎮守居庸關,重建,今廢。
聚奎坊
在居庸關城中,為明成化舉人朱嗣宗、弘治舉人陳澍、雷綱、雷宗、張翱立,今廢。
驅胡萬里坊
八達嶺門外,今廢。
威鎮雄關碑
此碑記載無考。程維周先生把它列為三堡附近12景之一。元世祖忽必烈時郝經曾作《居庸關銘》交與燕京道宣慰司使勒石關上。不知上碑置在什麼地方,兩碑有無關聯。又說,彈琴峽東山魁星閣附近有清同治年間延慶知州屠秉懿刻的“雄鎮燕關”四個大字,修京張鐵路複線時毀掉,或許指此。
察院題名記
青石碑,立在居庸關北門裡察院內。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關御史錢嶫所立。碑上記載著從天順七年(1463)巡按西關御史柳華至嘉靖十七年(1538)巡按西關御史陳豪一共78位御史的名字。這是一塊重要的碑刻,不知居庸關方面發現沒有。
玉泉來歷碑、御馬泉
程維周先生說御馬泉是四橋子附近8景之一。
泮宮石坊
即居庸關儒學的欞星門,其匾曰“泮宮”。泮宮,頒政教之宮。古之學府,西南為水,東北為牆。石坊現遺在居庸關南門外西坎上。隆慶衛儒學(即文廟),在居庸關南門外,明正統四年(1439)創建。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入侵,毀於兵火。天順七年(1463)重修,規制益弘。文廟正殿5間,兩廡各5間,戟門3間,欞星門1座,匾曰“泮宮”。明倫堂5間,博文齋5間,約禮齋5間,教官私宅東西二所,二門3間,大門1座,敬一箴亭1座。儒學左,嘉靖七年(1528)巡關衙門建立文學社一所,正堂3間,左右書館各3間,大門一空。儒學右,嘉靖十年(1531)巡關御史建立武學社一所,正堂3間,左右書館各3間,後房3間,前大門3間。嘉靖二十年(1514)巡關御史蕭祥曜在泰安寺後改建疊翠書館一所,是藏圖書的地方,共有殿堂80餘間。明末清初傾毀幾盡,春秋祭祀不能成禮。康熙七年(1668)春,重建大成殿、戟門、名宦、鄉賢兩祠。後續建明倫堂3楹,其規制遠非昔比。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延慶衛學為延慶鄉學。同治八年(1869)延慶知州屠秉懿、訓導袁兆紳重修,原有房屋45間。毀於民國初年兵燹,只殘存下泮宮石坊。

其他自然景觀類

白果樹
白果即銀杏。樹在四橋子村,高數十丈,乾徑數圍,蒼勁挺拔,枝椏參天,傳說植於唐代。為一雌株,秋季果實纍纍。
古槐
八達嶺林場前公路旁,樹齡有600-700年。枝葉茂密,高約15米,胸徑近1米。
彈琴峽、琴峽清音
《西關志》說,五龜山下有彈琴峽,兩山夾峙,下有深潭,遇淫雨連綿,山崖水滴石罅有聲若彈琴。歷代多有名人吟誦此景,元郝經《居庸行》詩稱之彈箏峽。彈琴峽為五桂頭山洞東側一條花崗岩峽谷,溪水在谷底亂石中流淌,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加上峽谷的回音,遠聽猶如彈琴聲。修建京張鐵路展寬路基,彈琴峽谷已無。崖壁上鐫刻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春月,江南河道總督麟慶宦遊關溝,題“彈琴峽”三個大字。
十八盤
八達嶺到三堡,公路盤旋而下,兩側山勢陡峭,據說要轉過十八個彎,故名十八盤。形勢險要,景色宜人。元郝經《居庸行》說的“居庸關頭是羊腸”,酈道元《水經注·濕余水》描述的“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鄣邃險,路才容軌”,都指這段山路,是居庸關最扼要的所在。
別有洞天
出彈琴峽和五桂頭山洞南望,谷底是一片寬闊平坦的田野,與彈琴峽北的狹谷相比,另是一種景色。這裡臨水環山,樹木成蔭,溪旁三五人家,雞鳴犬吠,柳暗花明,是關溝中不可多得的美景,故名別有洞天。
仙人橋
三堡火車站對面的公路旁半山腰上,有一塊天然生成的石塊,長1米多,寬40-50厘,浮跨於兩峭壁之上,形如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上刻“仙人橋”三字。橋後邊還有一個山洞。
有鍋無灶
地點不清。

其他人文景觀類

白鳳冢
居庸關西南有一高峰,山頂園平,形似烏龜,俗稱王八蓋子山。晴空萬里,站在山頂上,可以望見北京城。明正德十二年(1517)正德皇帝朱厚照聽信幸臣江彬的話,要微服出居庸關巡幸宣府,時貴州道監察御史張欽奉敕巡視居庸關。千戶閆岳至南門傳旨召欽,張欽捧敕書並御史印至門固守,收南門鑰匙帶在身上,發誓說:“有奪門者,御史當手斬之。”連上三疏奏諫,皇帝只好回京。這就是京師盛傳的張御史閉門三疏美談。但是沒過幾天皇帝乘張欽到牡羊口視察,還是出了關。在陽和得民女李鳳,於宣府建行宮,從京師運銀百萬兩至宣府。皇帝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帶李鳳回京,至居庸關,不得入。李鳳曾站在王八蓋子山上遙望北京,這山便叫望京台了。不久鳳歿,葬在望京台南面的西山坡上。墳頭草一片白色,所以叫白鳳冢。
都閫府
明代,居庸關地位非常重要,駐有經略大臣、鎮守內官、巡關御史、分守都指揮、監督糧儲分司、隆慶衛都指揮等官員,故有北察院、南察院、分守衙門、監督糧儲分司、隆慶衛衙門、把總衙門等官署。都閫府當指居庸關北門內的北察院。原設鎮守內臣衙門,嘉靖十年(1531)裁革內官,改為察院衙門,巡關御史駐此。清初為居庸關都司衙門,後為延慶衛署,道光年間改為千總署。官署早毀,遺址上有被推倒石碑一;草叢中有倒在地上的石獅二,當是衙門口的所在地。
詹天佑墓和銅像、紀念碑
在青龍橋車站。詹天佑是我國第一代傑出的鐵路工程師,廣東南海人。12歲時考取清政府設立的幼童出洋預備班赴美國留學,光緒七年(1881)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歸國後主持修建關內外和粵漢等鐵路大幹線。他親自設計修建的京張鐵路,是第一條用中國自己的錢、自己的工程師建造的鐵路。他成功地開鑿了八達嶺隧洞,發明了人字形道岔,為當時深受欺侮的中國**長了志氣。1919年逝世,享年59歲。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當年在青龍橋車站鑄立了他的銅像,並為立碑。像為熟銅澆鑄,系高2米多的全身立像。碑為當時任大總統的徐世昌頒給之碑。1982年5月20日又將詹天佑及其夫人譚萄珍的骨灰從海淀區萬泉莊遷至青龍橋車站北山根。墓室由半浮雕的9塊花崗岩石塊和一個潔白的漢白玉石半園冢所組成。墓室正面鐫刻著“詹天佑先生之墓”7個漆金大字。
烽火台
又叫煙墩,築在易於瞭望的山頭、大道或邊牆線上。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修《西關志·居庸卷》所載,隆慶衛官軍守把的煙墩有124座。關溝大道上有居庸關總接墩、上關墩、轉輪山墩、八達嶺東山墩、八達嶺西山墩。嘉靖二十八年(1549)《隆慶志》所載,媯川各衛官軍守把的煙墩有84座。利用煙墩晝舉煙,夜舉火,四海如有警,頃刻可以達居庸關;獨石口有警,也可朝發夕至。天順二年(1458)重申煙墩守了官軍制度:“煙墩高5丈有奇,周圍城1丈5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賺坑,門道上置水櫃,暖月盛水,寒月盛冰,守軍以繩梯上下,鎮巡不時稽查,有違禁者重罪。”成化二年(1466)“令(發現敵人)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清代延慶有煙墩29座,關溝大道上有石佛寺、四橋、道陽坡、狼窩4座,其性質已變成傳迎信息的驛卒休息地。
人字形道岔
是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附近的一個鐵路道岔。為使火車在這裡拐過一個較小的彎,和爬上陡坡,詹天佑發明了人字形道岔,使火車在這裡掉頭倒行,巧妙地拐過一個角度很小的彎,然後反過來向西北方向八達嶺隧洞駛去。
金沙灘
現在的南口農場,過去是一片荒漠,傳說是宋遼大戰的金沙灘戰場。《續資治通鑑》說,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四年(979)七月初六,宋兵被遼兵戰敗在幽州高梁河,其具體地點在今北京西便門外。八月,楊業才從北漢投降宋朝,可見楊家將沒有參加高梁河戰役。即使《續資治通鑑》所記楊業降宋月份有誤,宋太宗也不會委楊家將保駕親征的重任。《遼史·耶律斜軫和耶律奚低傳》載,統和四年(即宋雍熙三年,986)七月,“楊業與耶律斜軫戰於朔州陳家谷口,楊業遇伏敗走,至狼牙村,眾軍皆潰,業匿深林中,耶律奚低望袍影而射,楊業墮馬被擒,既擒,三日不食死。”故金沙灘大戰、楊業碰死李陵碑均為後人虛構。
居庸外鎮
八達嶺城東門,居庸外鎮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19.3米,寬10.8米,面積208.44平方米。下面券高大的門洞。城牆高6-9米,最高10米,平均7.8米。門額為明嘉靖十八年(1539)重修東門時所嵌。浮雕,外鋃磚邊,長0.8米,高0.7米。右題已亥仲秋吉旦立,左款巡按監察御史陳豪書。已亥,即嘉靖十八年。陳豪,福建長樂人,嘉靖十七年差巡按西關監察御史。
北門鎖鑰
八達嶺城西門,北門鎖鎖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20.8米,寬15.1米,面積314.8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下面券高大的門洞,城台兩側30-40米遠各建敵台一座,與長城相連。門額為明萬曆十年(1582)重修城台時所嵌。浮雕,外鑲磚邊,長0.8米,高0.7米。右題萬曆十年歲次壬午伍月吉日立建。左款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陰吳兌、副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新喻敖鯤、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延安岳汴、左營中軍都督府右都督桐城楊四畏、副總兵官署都指揮僉事定遠胡懋功、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密雲李鳳先。
神威大將軍炮
陳列在八達嶺東城“居庸外鎮”平台上,是所陳5尊炮中最大的一尊。長2.88米,底外圍0.69米,口外圍1.23米,口徑0.1米,外徑0.18米,底上0.5米處有捻孔。5道箍。明崇禎十一年(1638)三月製造。該炮是1958年從二道河鄉張五堡東山腳下運來的,當是架在陵後邊牆上守紅門口的重火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