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外文名:Hot Issues:A Study of News Reports Based on Specialized Reporting
- 書名:關注熱點:特定議題新聞報導研究
- 作者:陳麗丹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865816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法律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關注熱點:特定議題新聞報導研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麗丹,吉林通化人,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四川大學新聞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與法治、國際新聞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在《新聞界》N《傳媒觀察》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數篇,曾參與國家級課題部,主持、參與省部級課題3部
圖書目錄
序言/I
導論/1
一、本書的寫作背景/I
二、本書的寫作意義/4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5
四、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7
第一章環境領域熱點議題新聞報導/9
第一節環境新聞報導/9
一、環境新聞概述/10
二、環境新聞報導的現狀與對策/16
三、特殊類型環境新聞報導/22
第二節災害類事件的新聞報導/32
一、災害新聞報導概述/32
二、我國災害新聞報導觀念的變化/37
三、災害新聞報導的問題與時策/47
四、關於災難新聞圖片的使用/54
五、中西媒體災難性新聞報導比較/56
第二章犯罪類議題新聞報導/62
第一節犯罪新聞報導概述/62
一、犯罪新聞報導現狀/62
二、犯罪新聞報導的正面社會影響/65
三、犯罪新聞報導的負面社會影響/67
四、犯罪新聞報導的規範之荒/73
第二節國際犯罪新聞報導/77
一、國際犯罪概述/77
二、國際犯罪新聞報導/86
第三章揭露性議題報導/97
第一節揭露性報導概述/97
一、揭露性報導的含義與現狀/97
二、揭露性報導對媒體的影響/107
三、揭露性報導應遵循的原則/ll0
第二節網路反腐新聞報導/lII
一、網路傳播與反腐敗/112
二、網路反腐的提出及其特點/ll5
三、網路反腐中的失范現象與對策/ll8
……
第四章特殊群體議題報導/l32
第五章反思:特定議題下的媒介責任與倫理/245
參考文獻/261
後記/268
導論/1
一、本書的寫作背景/I
二、本書的寫作意義/4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5
四、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7
第一章環境領域熱點議題新聞報導/9
第一節環境新聞報導/9
一、環境新聞概述/10
二、環境新聞報導的現狀與對策/16
三、特殊類型環境新聞報導/22
第二節災害類事件的新聞報導/32
一、災害新聞報導概述/32
二、我國災害新聞報導觀念的變化/37
三、災害新聞報導的問題與時策/47
四、關於災難新聞圖片的使用/54
五、中西媒體災難性新聞報導比較/56
第二章犯罪類議題新聞報導/62
第一節犯罪新聞報導概述/62
一、犯罪新聞報導現狀/62
二、犯罪新聞報導的正面社會影響/65
三、犯罪新聞報導的負面社會影響/67
四、犯罪新聞報導的規範之荒/73
第二節國際犯罪新聞報導/77
一、國際犯罪概述/77
二、國際犯罪新聞報導/86
第三章揭露性議題報導/97
第一節揭露性報導概述/97
一、揭露性報導的含義與現狀/97
二、揭露性報導對媒體的影響/107
三、揭露性報導應遵循的原則/ll0
第二節網路反腐新聞報導/lII
一、網路傳播與反腐敗/112
二、網路反腐的提出及其特點/ll5
三、網路反腐中的失范現象與對策/ll8
……
第四章特殊群體議題報導/l32
第五章反思:特定議題下的媒介責任與倫理/245
參考文獻/261
後記/268
序言
總序
2014年是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二十周年,為總結我院辦學經驗,醇化學術氛圍,提升學術影響力,經過認真籌備和嚴格篩選,我院從今年起,陸續向社會呈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列叢書”。
這套叢書,集中體現了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的傳承和創新。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籌建於1994年,原名為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1995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在全國法科大學中,最早設立新聞傳播學科本科專業。近二十年來,走出了一條與綜合性大學新聞傳播學科錯位發展的特色之路,形成“媒介·法律·社會”三者融合併重的辦學特色。
2010年1月,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更名為“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時提出鮮明的辦學指導思想與發展定位:以全球新聞視角打造國內一流新聞傳播學科。這是為適應中國國力提升之後全球新聞傳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充分整合國際國內資源,在法制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拓展建立國際化辦學模式,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新聞與傳播人才的一次大膽創新。
近年來,學院按照既定發展目標,已取得斐然成績:2006年,新聞學科成為重慶市新聞傳播學類唯一的“十一五”重點學科;2007年,新聞學專業被評為重慶市新聞傳播類唯一特色專業;2009年,成功獲批重慶市法制新聞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0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12月,成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0年,新聞學專業被確立為教育部財政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新聞傳播學科成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通過部市共建,本學科實驗教學硬體投入已達810萬元,建成了法制紀錄片實驗室和電視片製作實驗室,擁有重慶高校新聞學類最強的實驗教學平台;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本學科排名並列全國第二十三位、西部第三位、重慶第一位。目前,學院已建設成為重慶市新聞傳播學學科特色最明顯、學科體系最全面、教學科研能力最雄厚、聚集新聞傳播類高層次人才最多、在西部新聞學界有影響力的高級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基地。
目前,在研究方向上,學院結合自身辦學思路與教師研究特長,形成了新聞與法治研究、國際新聞研究、影視與新媒體研究、政治傳播研究這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並各自聚集了相當數量的研究人員,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本套叢書共11部作品,是我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新聞與法治研究、國際新聞研究、影視與新媒體研究、政治傳播研究這四個研究方向的代表性成果,也是我院新生代學術實力的一次整體亮相。
在本套叢書中:
蒙曉陽教授所著的《新聞侵害人格權研究》,詳細闡述了新聞侵害人格權的特殊性及其與重大公共利益的聯繫,作者期待通過對新聞侵害人格權特殊性的法理闡述,促使維護重大公共利益的基礎性法治觀念能在新聞侵權立法與司法領域得到更好的落實。
蔡斐副教授所著的《1903年:上海蘇報案與清末司法轉型》,從上海蘇報案這一個案出發,論證了蘇報案及清末司法轉型發生的必然性,作者認為當1903年、上海、《蘇報》等因素聚集在一起時,蘇報案的發生成為一種必然,而清末司法轉型作為當時社會轉型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必然。文章最後從蘇報案視角看百年司法改革,對清末司法轉型諸多學說在蘇報案中的體現進行梳理,並從個案談論了司法的現代性及百年司法改革。
陳笑春副教授所著的《法律的電視虛構生產——中國當代法律題材電視劇研究》,以一定的電視劇文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現實的、客觀存在的法律,包括法律的制度性規定、法律的基本價值、中國法律文化等是如何被作為大眾媒介和藝術作品的電視劇表現。
裴永剛副教授所著的《中國出版物著作權輸出競爭策略研究》,從產業競爭的角度分析著作權輸出,特別是從出版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來輸出著作權的角度進行探討,糾正了以往只強調著作權產品對外輸出而忽視出版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行著作權輸出的問題,試圖構建起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輸出戰略競爭體系。
李林容教授所著的《中國電視娛樂文化批評》,試圖解答以下問題:在我國當下的媒介文化具體語境下,電視娛樂是如何建構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在“娛樂為王”的時代,如何打造優質的娛樂產品?電視娛樂化的道德倫理底線在哪裡?其合理的核心、價值和邊界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對娛樂進行審美救贖?應該塑造和架構一種什麼樣的娛樂精神、審美精神和“快樂文化”?
郭曉科副教授所著的《製造信任危機》,提出了將媒體看作中介要素的社會信任系統模型,在這個模型中,與媒體要素相連的其它要素分別是影響社會信任的外因和內因。信任是一種社會複雜性的簡化機制,是面對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未來的一種賭博,是否願意給予信任,最終是由人來決定和展開行動的。因此,人的因素是影響信任的內因;巨觀的社會條件,是影響信任的外因。媒體作為一種中介因素,它對社會信任的影響正是通過與這些外因和內因的作用實現的。
賀艷副教授所著的《關於“家”的想像與敘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倫理電視劇的敘事文化研究》,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家庭倫理電視劇做文本研究的方式,探討了以下問題:作為擁有廣泛客群的大眾傳播媒介,電視這一大眾傳媒通過家庭倫理劇的方式表達著什麼樣的“家”的意象?“家”這一意象在電視劇文本中是如何被建構的?在“家”形象的建構背後,如何隱藏著各種社會力量的角逐?
鄭微波副教授所著的《三峽工程紀實影像傳播史》,提出從三峽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大規模的出現了以三峽工程為題材的紀實影像作品。他們的生產傳播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傳播現象。如果沒有影像參與三峽工程的形象書寫,歷史的敘述是不完整的。過去我們的歷史寫作呈現文字與文獻的壟斷效應,影像的缺席成為傳統歷史敘述體系中致命的遺憾。
周松博士所著的《地理影響與文化表征——重慶電視紀錄片研究》,選擇重慶電視紀錄片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媒介地理學的視野和思路,梳理了重慶電視紀錄片的歷史淵源、萌芽、生成和發展,著力分析地理如何影響重慶電視紀錄片創作者、客群以及傳播途徑,具體闡釋了重慶電視紀錄片對重慶地理的影像表征的各個方面。
趙文丹講師所著的《重慶都市報發展史》,對重慶都市報近三十年的歷史進行回顧與梳理,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對其進行趨勢預測。作者認為,重慶都市報的發展幾乎與我國都市報的發展同步,它們共同見證了我國都市報業的興起、繁榮與挑戰。經過近三十年的崛起和發展,重慶都市報尚存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且隨著重慶直轄市地位的進一步鞏固,這種空間將日益彰顯。但重慶都市報也和其他省市的都市報一樣,在網際網路時代面臨著空前的行業危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危機是由於技術的更新換代所導致的社會結構的合理變革。
陳麗丹講師所著的《關注熱點:特定議題新聞報導研究》,主要對災難新聞報導、環境保護中的新聞報導、醫患糾紛報導、犯罪新聞報導、國際犯罪報導、網路反腐新聞報導、揭露性報導、女性議題報導、未成年人議題報導、農民工題材報導、大學生議題報導等十多個方面的議題進行研究,並在最後一個專題中對當前網路媒體的社會責任進行反思。
我們真誠期待學術界對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列叢書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是為序。
李佩二〇一四年一月毓秀園
2014年是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二十周年,為總結我院辦學經驗,醇化學術氛圍,提升學術影響力,經過認真籌備和嚴格篩選,我院從今年起,陸續向社會呈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列叢書”。
這套叢書,集中體現了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的傳承和創新。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籌建於1994年,原名為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1995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在全國法科大學中,最早設立新聞傳播學科本科專業。近二十年來,走出了一條與綜合性大學新聞傳播學科錯位發展的特色之路,形成“媒介·法律·社會”三者融合併重的辦學特色。
2010年1月,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更名為“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時提出鮮明的辦學指導思想與發展定位:以全球新聞視角打造國內一流新聞傳播學科。這是為適應中國國力提升之後全球新聞傳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充分整合國際國內資源,在法制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拓展建立國際化辦學模式,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新聞與傳播人才的一次大膽創新。
近年來,學院按照既定發展目標,已取得斐然成績:2006年,新聞學科成為重慶市新聞傳播學類唯一的“十一五”重點學科;2007年,新聞學專業被評為重慶市新聞傳播類唯一特色專業;2009年,成功獲批重慶市法制新聞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0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12月,成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0年,新聞學專業被確立為教育部財政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新聞傳播學科成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通過部市共建,本學科實驗教學硬體投入已達810萬元,建成了法制紀錄片實驗室和電視片製作實驗室,擁有重慶高校新聞學類最強的實驗教學平台;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本學科排名並列全國第二十三位、西部第三位、重慶第一位。目前,學院已建設成為重慶市新聞傳播學學科特色最明顯、學科體系最全面、教學科研能力最雄厚、聚集新聞傳播類高層次人才最多、在西部新聞學界有影響力的高級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基地。
目前,在研究方向上,學院結合自身辦學思路與教師研究特長,形成了新聞與法治研究、國際新聞研究、影視與新媒體研究、政治傳播研究這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並各自聚集了相當數量的研究人員,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本套叢書共11部作品,是我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新聞與法治研究、國際新聞研究、影視與新媒體研究、政治傳播研究這四個研究方向的代表性成果,也是我院新生代學術實力的一次整體亮相。
在本套叢書中:
蒙曉陽教授所著的《新聞侵害人格權研究》,詳細闡述了新聞侵害人格權的特殊性及其與重大公共利益的聯繫,作者期待通過對新聞侵害人格權特殊性的法理闡述,促使維護重大公共利益的基礎性法治觀念能在新聞侵權立法與司法領域得到更好的落實。
蔡斐副教授所著的《1903年:上海蘇報案與清末司法轉型》,從上海蘇報案這一個案出發,論證了蘇報案及清末司法轉型發生的必然性,作者認為當1903年、上海、《蘇報》等因素聚集在一起時,蘇報案的發生成為一種必然,而清末司法轉型作為當時社會轉型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必然。文章最後從蘇報案視角看百年司法改革,對清末司法轉型諸多學說在蘇報案中的體現進行梳理,並從個案談論了司法的現代性及百年司法改革。
陳笑春副教授所著的《法律的電視虛構生產——中國當代法律題材電視劇研究》,以一定的電視劇文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現實的、客觀存在的法律,包括法律的制度性規定、法律的基本價值、中國法律文化等是如何被作為大眾媒介和藝術作品的電視劇表現。
裴永剛副教授所著的《中國出版物著作權輸出競爭策略研究》,從產業競爭的角度分析著作權輸出,特別是從出版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來輸出著作權的角度進行探討,糾正了以往只強調著作權產品對外輸出而忽視出版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行著作權輸出的問題,試圖構建起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輸出戰略競爭體系。
李林容教授所著的《中國電視娛樂文化批評》,試圖解答以下問題:在我國當下的媒介文化具體語境下,電視娛樂是如何建構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在“娛樂為王”的時代,如何打造優質的娛樂產品?電視娛樂化的道德倫理底線在哪裡?其合理的核心、價值和邊界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對娛樂進行審美救贖?應該塑造和架構一種什麼樣的娛樂精神、審美精神和“快樂文化”?
郭曉科副教授所著的《製造信任危機》,提出了將媒體看作中介要素的社會信任系統模型,在這個模型中,與媒體要素相連的其它要素分別是影響社會信任的外因和內因。信任是一種社會複雜性的簡化機制,是面對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未來的一種賭博,是否願意給予信任,最終是由人來決定和展開行動的。因此,人的因素是影響信任的內因;巨觀的社會條件,是影響信任的外因。媒體作為一種中介因素,它對社會信任的影響正是通過與這些外因和內因的作用實現的。
賀艷副教授所著的《關於“家”的想像與敘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倫理電視劇的敘事文化研究》,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家庭倫理電視劇做文本研究的方式,探討了以下問題:作為擁有廣泛客群的大眾傳播媒介,電視這一大眾傳媒通過家庭倫理劇的方式表達著什麼樣的“家”的意象?“家”這一意象在電視劇文本中是如何被建構的?在“家”形象的建構背後,如何隱藏著各種社會力量的角逐?
鄭微波副教授所著的《三峽工程紀實影像傳播史》,提出從三峽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大規模的出現了以三峽工程為題材的紀實影像作品。他們的生產傳播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傳播現象。如果沒有影像參與三峽工程的形象書寫,歷史的敘述是不完整的。過去我們的歷史寫作呈現文字與文獻的壟斷效應,影像的缺席成為傳統歷史敘述體系中致命的遺憾。
周松博士所著的《地理影響與文化表征——重慶電視紀錄片研究》,選擇重慶電視紀錄片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媒介地理學的視野和思路,梳理了重慶電視紀錄片的歷史淵源、萌芽、生成和發展,著力分析地理如何影響重慶電視紀錄片創作者、客群以及傳播途徑,具體闡釋了重慶電視紀錄片對重慶地理的影像表征的各個方面。
趙文丹講師所著的《重慶都市報發展史》,對重慶都市報近三十年的歷史進行回顧與梳理,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對其進行趨勢預測。作者認為,重慶都市報的發展幾乎與我國都市報的發展同步,它們共同見證了我國都市報業的興起、繁榮與挑戰。經過近三十年的崛起和發展,重慶都市報尚存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且隨著重慶直轄市地位的進一步鞏固,這種空間將日益彰顯。但重慶都市報也和其他省市的都市報一樣,在網際網路時代面臨著空前的行業危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危機是由於技術的更新換代所導致的社會結構的合理變革。
陳麗丹講師所著的《關注熱點:特定議題新聞報導研究》,主要對災難新聞報導、環境保護中的新聞報導、醫患糾紛報導、犯罪新聞報導、國際犯罪報導、網路反腐新聞報導、揭露性報導、女性議題報導、未成年人議題報導、農民工題材報導、大學生議題報導等十多個方面的議題進行研究,並在最後一個專題中對當前網路媒體的社會責任進行反思。
我們真誠期待學術界對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列叢書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是為序。
李佩二〇一四年一月毓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