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主義的論爭(1920年—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圍繞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展開的論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論爭之一。1920年,張東蓀在陪同來華講學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過程中,發文支持羅素勸告中國“暫不主張社會主義”,當務之急是“開發中國資源”、發展實業的觀點。梁啓超於1921年2月撰文,支持張東蓀的觀點,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他們認為:中國經濟落後,大多數人民無知識,“絕對不能建設勞動階級的國家”,也不能建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只可“冷靜研究”,連宣傳“亦可少做”,否則就是製造“偽勞農革命”。陳獨秀、李大釗、李達、蔡和森等人紛紛著文,反駁張東蓀、梁啓超等人的言論。他們指出,中國經濟雖然落後,但無產階級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中國的無產階級和農民不但遭到本國資產階級、地主的壓迫和剝削,而且遭到國際帝國主義的殘酷掠奪和壓迫,有強烈的革命要求,“革命之爆發乃是必然的趨勢”。中國遭受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現狀,“除了中國勞動者聯合起來組織革命團體,改變生產制度,是無法挽救的”。“中國勞動(農工)團體為反抗資本家資本主義而戰,就是為保全中國獨立而戰。只有勞動團體能夠達到中國獨立之目的”。在中國,結合共產主義信仰者,組織鞏固的團體,建立共產黨,不僅有必要,而且有條件。他們還指出:中國必須發展實業,但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狀態,出路在於社會主義。他們對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指出用“溫情主義”的社會政策來“矯正”資本主義的弊病,只不過是一種改良主義的幻想。這場論爭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從本質上說,這是一次關於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實行社會革命還是實行社會改良和需要不需要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論爭,是馬克思主義者對以提倡基爾特社會主義為名而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的人們的有力回擊。在這場論爭中,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把握了時代前進的方向。他們運用剛剛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剖析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揭示出資本主義最終必將在矛盾激化中走向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肯定中國的出路只能是社會主義;強調要改造中國社會,必須建立共產黨組織。這些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在論爭中也有弱點,如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還缺乏科學的認識,主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他們沒有看到在中國社會經濟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民族資本主義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的發展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益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這些不足,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逐步得到了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