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解讀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對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高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要求,協調匹配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實踐中國特色學徒制,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和在職員工培訓,健全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新機制,形成為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系統儲能、賦能的人才培養培訓生態。
二、工作目標
面向重點領域數位化、智慧型化職業場景下人才緊缺技術崗位,遴選發布生產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匹配職業教育資源,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在實踐中探索形成現場工程師培養標準,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到2025年,累計不少於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
三、重點任務
(一)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項目企業設立現場工程師學徒崗位,明確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學校、企業和學生簽訂學徒培養協定,明確三方的權利和責任,明確學徒參照企業職工或見習職工享受相關待遇,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用於學徒培養和員工職業教育。校企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建設核心課程、開發建設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數位化資源,基於真實生產任務靈活組織教學,工學交替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二)推進招生考試評價改革。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根據崗位人才需要,校企聯合招生(項目企業可根據需要向項目學校提出招生選拔的標準和要求)。項目學校根據教育部相關招生政策開展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等人才選拔和培養,實行小班化教學,支持通過中高職貫通培養、專升本等形式提升教育層次、接續培養。校企聯合設計和開展教學考核評價改革,開展職業能力評價,設立淘汰機制,實現動態擇優增補。職業能力評價結果作為入職項目企業的定崗定級定薪參考。探索項目企業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獨立承擔學分課程。
(三)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項目企業選派具有教學能力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參加學徒培養,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指導崗位實踐教學,與學校專任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究。項目企業選派的承擔教學任務的人員可以收取課酬。項目學校相關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踐、參與企業工程實踐或技術攻關,可以按規定取酬。
(四)助力提升員工數字技能。項目學校發揮辦學優勢和專業特長,對接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需求,按照企業需要協同開發培訓資源,根據企業運行特點,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種授課方式,面向企業在職員工開展入職培訓、專業技術培訓和數字能力提升培訓。加強人才培養培訓標準和模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組織實施
(一)完善組織機制。專項培養計畫按照確定需求、聯合申報、審核立項、管理評價的工作流程組織實施(詳見附屬檔案)。教育部牽頭,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全國工商聯等建立聯合工作機制,負責專項培養計畫的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組建專家委員會,負責具體培養項目的審核把關、指導實施、驗收評價。中國工程院負責指導項目規劃、推薦相關專家,參與方案審核。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等負責遴選推薦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穩定且具有一定培養能力的生產企業,優先考慮產教融合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行業頭部企業。省級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要求落實相關責任。
(二)合理規劃實施。專項培養計畫分領域規劃、分區域布局、分批次實施。率先在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啟動,逐步擴大到其他重點領域。每個項目存續期不低於一個培養周期。支持項目學校建設以學徒制培養為主的現場工程師學院。有關學校和企業不得以項目名義違規收取學費。結束後合作方不得再以國家級項目名義進行招生宣傳。各地可參照本計畫設計實施省級相關計畫。
(三)加強政策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向項目企業傾斜,對納入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組合式激勵。學校參與專項培養計畫情況作為高職“雙高計畫”、中職“雙優計畫”等考核遴選的參考。鼓勵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技能型社會建設試點省份率先制訂面向專項培養計畫的區域激勵政策,對參與學徒培養的有關企業進行補貼,將有關職業能力評價結果納入地方技能人才薪酬激勵政策支持範圍。相關省份統籌地方教育附加專項資金和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資金時,應對項目學校給予支持,對績效顯著的學校給予獎勵,支持項目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的建設投入並給予相應的用地、公用事業費等優惠。中國銀行支持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專項培養計畫學生獎學金。
(四)強化監督指導。省級有關部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法律相關規定,加強對項目實施過程的跟蹤指導,及時發現問題、督促糾偏整改、提出改進建議。各項目單位要紮實推進實施,及時總結經驗、健全體制機制、沉澱形成範式,確保取得實效。專家委員會依託項目管理系統開展階段性評價。
答記者問
一、請簡要介紹一下“專項培養計畫”的內涵。
答:“專項培養計畫”主要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數位化、智慧型化職業場景,面向人才緊缺技術崗位,通過匯總發布生產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匹配職業教育優質資源,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多方合作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預計到2025年,累計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
二、請介紹一下“專項培養計畫”出台的背景。
答: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迫切需要最佳化教育供給結構,推進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和職普融通,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培養具備終身學習能力、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的工程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出台專項培養計畫,就是要聚焦技術技能人才、套用技術人才需求重點領域,集聚優質資源,打破產教藩籬,採取創新舉措,加快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助力建設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包括現場工程師等在內的高水平工程師隊伍。
三、“專項培養計畫”與常規人才培養相比有哪些特點?
答: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完善工程師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專項計畫,探索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規律,形成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標準,增強工程基礎、通用技術、行動能力培養培訓,增強生產工藝、生產方式、生產設備實訓實踐,增強工程思維、工匠精神、人文素養交叉融合,貫通培養現場工程師,形成為工程技術人才緊缺領域儲能賦能的新機制。二是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首先由產業部門遴選一批企業,設立學徒崗位、明確崗位要求,選派技術骨幹承擔專業課教學,指導崗位實踐,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教育部門引導職業院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專業與產業精準對接,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層次、目標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推動形成產教融合新生態。三是推廣中國特色學徒制。校企共建以高層次學徒制培養為主的現場工程師學院,校企簽訂學徒培養協定,明確學徒的企業職工或見習職工身份享受相關待遇,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用於學徒培養和員工職業教育。創新工學交替、育訓並舉的學徒培養培訓模式,基於真實生產任務靈活組織教學,設計工學交替課時比例安排,校企合作開發優質課程及數字資源,面向企業在職員工開展入職培訓、專業技術培訓和數字能力提升培訓。
四、下一步“專項培養計畫”實施有何考慮?
答:專項培養計畫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特點,重視發揮行業部門、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各方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凝聚各方合力。一是由教育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全國工商聯等建立聯合工作機制,負責專項培養計畫的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二是組建“專項培養計畫”專家委員會,負責開展項目專家審核、指導項目實施、驗收評價。三是分批分領域推進,各聯合發文單位共同研究確定布局領域和批次安排,率先在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啟動,逐步擴大到其他重點領域。四是強化工作協同,有關行業部門分別徵集推薦參與企業及擬設立的學徒崗位,提出對合作職業院校的條件要求;教育部審核匯總發布相關信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省內有關部門組織有關職業院校主動對接企業共商合作培養方案並聯合申報。
五、“專項培養計畫”主要有哪些激勵保障措施?
答:為保證計畫順利實施,我們會同有關方面配套了以下激勵保障措施:一是對參與項目的企業,在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時予以傾斜,對納入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組合式激勵,鼓勵地方對參與學徒培養的有關企業進行補貼。二是對參與項目的學校,將學校參與情況作為高職“雙高計畫”、中職“雙優計畫”等項目考核遴選的參考。三是鼓勵相關省(區、市)統籌使用地方教育附加和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資金,對項目學校給予支持,對實施績效較好的學校給予獎勵,支持項目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的建設投入並給予相應的用地、公用事業費等優惠。四是教育部與中國銀行簽署了“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為專項培養計畫設立了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