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發貴州省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進落實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農委,貴安新區農水局,仁懷市、威寧縣農牧局,:

根據《農業部關於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意見》(農農發〔2015〕1號檔案,以下簡稱《意見》)要求,結合我省糧食生產實際,現制定推進落實方案如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印發貴州省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進落實方案的通知
  • 意義:結合生產實際制定推進落實方案
一、 認真學習,提高認識,二、理清思路,明確目標,三、突出重點,明晰路徑,四、找準措施,狠抓落實,五、強化領導,確保成效,

一、 認真學習,提高認識

各地農業部門要組織廣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意見》精神,充分認識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省糧食生產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保持穩定生產的難度大。同全國一樣,糧食生產資源要素繃得很緊、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增大,促進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現實而緊迫的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組織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十分必要。
(一)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是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黨中央提出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核心要義是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從國內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經濟的發展和城鎮人口的增加,助推消費結構升級,糧食需求仍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從國際看,糧食貿易量有限,國際環境複雜多變,我國大國效應明顯,必須立足國內解決13多億人的吃飯問題。通過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依靠科技創新,挖掘生產潛力,國家糧食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貴州作為糧食產銷平衡省,要在糧食供應市場調節的大背景下,努力穩定生產,保障自給率,確保農村人口糧食基本自給。
(二)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糧食需求量“超大”,人均資源占有量“超小”,這是國情農情的顯著特點。糧食連年增產,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受損,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束縛和資源制約兩道“緊箍咒”,使得拼資源、拼投入品、拼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貴州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糧食生產的限制因素不斷增加,必須通過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推廣清潔環保技術,實現生產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三)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是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幾年,國家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但糧食效益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更應看到,糧食生產面臨價格和補貼政策的“天花板”,還面臨生產成本上升的“地板”。“兩板”擠壓,使糧食生產效益提升空間收窄,農業的競爭力減弱。通過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廣高產高效的技術模式,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
(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是提高糧食質量與安全的需要。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品質與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發展綠色糧食對於保障人民民眾的健康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廣套用綠色技術模式,可有效推進糧食品質與安全性的提高,保障人民民眾的健康安全。

二、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為目標,牢固樹立增產理念、效益理念、綠色理念,堅持生產生態並重的需求導向、行政科研推廣聯動的協作導向、循序漸進的梯次導向,推進資源要素高效利用、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生產生態相互協調,促進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二)基本原則。注重“五個結合”:堅持糧食增產與資源節約相結合。既要攻關技術瓶頸、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又要推進節水、節肥、節藥。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實現農藝的農機化和農機的農藝化,真正把栽培技術物化與機械技術融合為一體。堅持試點先行與面上推進相結合。既要針對技術瓶頸開展科技攻關,率先在點上試驗示範,又要對關鍵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形成可複製、可持續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堅持集成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增產模式攻關是在高產創建平台上打造的升級版,要把集成創新與機制創新協同推進,創新服務方式,提升科技生產水平和社會化組織程度。堅持高產更高產與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相結合。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配套推廣高產高效技術,實現均衡增產。
(三)目標任務。努力實現“三個提高”,提高土地產出率,力爭到2020年糧食單產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提高勞動生產率,力爭到2020年重點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田廢舊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努力實現“兩個零增長”,力爭到2020年,實現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三、突出重點,明晰路徑

要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和控肥、控藥、控水上下功夫,實現科技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突出“六個優先”:一是良種優先。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和生產需求,科學確定育種目標。重點選育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熟期適宜、宜於機械化的新品種。二是耕作制度改革與高效栽培優先。重點是根據不同糧食生產與生態條件選擇合理的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低耗高效安全的栽培技術。三是農機農藝融合優先。以三大穀物為重點,以全程機械化為目標,加快開發多功能、智慧型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在深松整地、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化肥深施、機播機插、現代高效植保、機械收穫等環節取得突破,實現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四是安全投入品優先。重點是推廣優質商品有機肥、高效緩釋肥料、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減少和替代傳統化學肥料。研發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相容性好的農藥。五是物理技術優先。重點是採取種子磁化、聲波助長、電子殺蟲等系列新型物理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農作物抗病能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和環境友好。六是信息技術優先。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農業物聯網技術,建立完善苗情監測系統、墒情監測系統、病蟲害監測系統,指導平衡施肥、精準施藥、定量灌溉、雷射整地、車載土壤養分快速檢測等,實現智慧型化、精準化農業生產過程管理。

四、找準措施,狠抓落實

從2015年開始,圍繞農業部提出的重點開展“十二大行動”中,與貴州有關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西南地區糧食單產提升行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行動”三大行動為重點,結合我省發展糧食生產的具體措施,狠抓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落實:
(一)狠抓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實施區域是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污染重點區域、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等。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畜禽糞便等有機肥養分還田率達到60%、提高10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60%、提高25個百分點,綠肥面積穩定恢復發展。重點是有機肥積造利用,實施土壤深松深耕,改良酸化等障礙性土壤,治理侵蝕土壤等。(牽頭單位:省農委,責任單位:省土肥總站、各市(州)農委)
(二)狠抓主要糧食作物良種的推廣提升。加快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審定步伐,推進省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的評選,利用現代種業發展資金加大對省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的扶持,力爭全省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做好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發放和種子經營備案,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強化種子質量檢驗檢測和種子市場監管能力建設;提高新品種展示和示範工作水平。(牽頭單位:省農委,責任單位:省種子管理站、各市(州)農委)
(三)狠抓主要糧食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提升。加強病蟲監測預警,做好重大病蟲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大力推進科學防治,重點抓好“兩遷”害蟲、稻水象甲疫情、稻瘟病、玉米螟、粘蟲、小麥條鏽病和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深入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結合中央和省級財政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小麥“一噴三防”等項目實施,在糧食增產工程和高產創建等項目示範片,建設一批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示範區,提升科學用藥和綠色防控技術水平。(牽頭單位:省農委,責任單位:省植保植檢站、各市(州)農委)
(四)狠抓主要糧食作物單產與效益提升。以組織實施糧食增產工程和高產創建等項目為抓手,集成推廣糧食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力爭到2020年,小麥畝產提高30公斤,水稻畝產提高30公斤,玉米畝產提高30公斤,馬鈴薯畝產提高100公斤。重點是推廣高產抗病品種,大力推廣稻魚(鴨、蟹)共生、水稻生態旱育秧和水稻新型育秧、水稻直播栽培、水稻“兩增一調”、超高產栽培、拋秧栽培、水稻稀植高產高效栽培、玉米直播高效栽培、玉米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蓋、旱地分帶輪作和間套種、旱地寬廂寬頻栽培、綠肥聚壟栽培、小麥覆蓋栽培、馬鈴薯(免耕)覆蓋栽培技術和種薯脫毒等技術、小麥和玉米機直播等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攻關。(牽頭單位:省農委,責任單位: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各市(州)農委)
(五)狠抓馬鈴薯產業提升。力爭到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1200萬畝,其中脫毒種薯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鮮薯產量增加到1800萬噸以上,馬鈴薯商品率達到65%以上;建設商品薯基地500萬畝;實現年生產原原種2億粒以上,建設種薯生產基地100萬畝;加工率逐步提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打造1個以上的國內知名品牌和3-5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實現綜合產值350億元。同時,力爭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品種覆蓋率達到50%,馬鈴薯主食產品中全粉和澱粉占比達到50%。重點是在基地提升,種薯擴繁,加工升級,市場開拓,科技創新方面開展提升行動。(牽頭單位:省農委,責任單位:省農委種植業管理處、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各市(州)農委)
(六)狠抓優質特色糧食產業提升。以組織實施“優質特色糧食產業發展專項和“貴州省薏仁米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畫”為抓手,根據各類優質特色糧食作物的特點,推廣高產優質良種,最佳化品種結構,在主產區建立穩產、高產的優質特色糧食良種繁育基地和商品生產基地,發展訂單生產,注重品牌培育,扶持加工行銷,加快建成一批具有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糧食基地和加工企業集群,輻射帶動全省優質特色糧食生產。積極探索優質特色糧食的深加工利用,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體系,使優質特色糧食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有效途徑,儘快成為我省農業結構調整的新亮點。力爭到2020年,優質稻發展到700萬畝,酒用高粱發展到200萬畝,薏苡發展到100萬畝,蕎麥發展到100萬畝,芸豆發展到250萬畝。(牽頭單位:省農委,責任單位:省農委種植業管理處、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各市(州)農委)

五、強化領導,確保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省農委建立由分管的委領導為組長,委種植業管理處、科技處、計畫處、財務處、農機管理處、宣傳處、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省種子管理站、省植保植檢站、省土肥總站、省農機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為成員的協調機構,加強溝通協調,強化指導服務,協調各方力量,形成攻關合力。各市(州)要把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作為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重大舉措,抓緊制定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具體方案,確保任務到市州、措施到縣、責任到人。
(二)強化上下聯動。將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重點行動納入省農委對各市(州)農業工作績效考核的內容,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整合力量、加強督查。充分發揮教學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技術和信息優勢,鼓勵開展技術推廣、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服務指導等工作。
(三)強化政策支持。各種扶持糧食生產的項目資金,要向重點行動實施區域傾斜;糧食增產工程、高產創建、優質特色糧食發展和馬鈴薯發展專項、土壤有機質提升、重大病蟲害防治等項目資金,要優先支持開展重點行動。各地要爭取發改、財政等部門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推進各項行動順利開展。
(四)強化專家作用。各地要根據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要求,發揮專家指導的作用,積極組織育種、栽培、農機、植保、土肥、農藥、生態保護等方面專家聯合開展技術瓶頸和集成技術攻關。
(五)強化宣傳引導。各級要制定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宣傳方案,及時總結開展此項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誌、網站等媒體,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導。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開展現場觀摩活動,充分發揮典型樣板的示範帶動作用。各地要強化信息報送,每市(州)確定1名信息聯絡員,做好對上報送和對外宣傳工作,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營造良好氛圍。
2015年3月3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