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國民經濟創造力的研究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理論,都認為技術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三次產業革命也充分說明哪個國家能夠掌握先進技術,就能居於世界前列。但是一個國家如何才能擁有先進技術?這一問題的解決對於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各種問題不斷暴露,經濟成長不僅受到資源、環境的嚴重製約,而且也越來越受到國外核心技術的限制。因此要改變現狀,中國必須推動技術進步。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為中國指明了克服當前困難,和平崛起的發展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中國國民經濟創造力的研究
  • 外文名:Research on the creativity for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 論文作者:劉吉斌
  • 導師:劉成瑞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科專業
國民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中國經濟 國民經濟管理 經濟發展 創造能力 技術進步
館藏號
F123
館藏目錄
2009\F123\2

中文摘要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理論,都認為技術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三次產業革命也充分說明哪個國家能夠掌握先進技術,就能居於世界前列。但是一個國家如何才能擁有先進技術?這一問題的解決對於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各種問題不斷暴露,經濟成長不僅受到資源、環境的嚴重製約,而且也越來越受到國外核心技術的限制。因此要改變現狀,中國必須推動技術進步。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為中國指明了克服當前困難,和平崛起的發展方向。本文認為先進技術的獲得,依賴於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揮。因而透過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踐,闡明國民經濟創造力形成和發揮的一般性的決定因素,從而找到一條中國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發展的路徑。 國民經濟創造力是一個國家國民發現、發明新事物,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具有創造性的國民,即參與創造活動的國民數量; (2)創造性的形成過程,即如何成為具有創造性的個人;(3)創造性的產品,即創造活動的直接成果,表現為論文、專利、設備的發明等;(4)創造性的環境,即創造活動需要的制度、教育、物質投入等要素;(5)創造性的經濟成果,即創造性帶來的技術進步,產業發展以及國民福利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國民經濟創造力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對這一系統的提出和研究,有助於促進國民的發現、發明創造活動,從而獲得先進技術,提高國民經濟的競爭力。 國民經濟創造力從性質上看,是生產力的質的方面。按照馬克思的生產力系統的內容,生產力可以分為創造能力和製造能力,創造能力是發現或發明生產新產品的方法技術能力,製造能力則是在新產品出現後,將新產品複製或產量擴大的能力,從功能上看,二者分屬於生產力的質與量兩個方面。這裡的創造能力,就是國民經濟創造力。發展生產力,最根本地是提高創造力,即提升國民經濟創造力。 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揮,根據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踐,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首先,個人慾望是國民經濟創造力形成的動力源泉。“人生而有欲”,人的欲望不僅有生理欲望,而且有心理欲望。但是兩者產生的基礎不同。生理欲望的產生是基於人的動物性,而心理欲望的產生則是基於人的社會性。由於生理欲望的動物性,使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人是利己的“經濟人”;由於心理欲望的社會性,又使西方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具有為他人利益的“公利人”性質。事實上,任何人都是“經濟人”和“公利人”相結合的複合體,而不是絕對的“經濟人”或“公利人”。無論是關於人的本性是“經濟人”的假定,還是“公利人”的假定,都認同每個人所具有的欲望追求,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形成創造力。由於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停止欲望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因此一個社會一旦能夠確立人們在一生中對欲望滿足的無限追求的信念,推動人們欲望的實現,就會為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揮帶來不竭的動力源泉。 其次,制度是欲望實現的保障。制度是各種欲望實現的規則組合。制度可由正式規則(如法律、政治等)和非正式規則(如習俗、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組成。制度是逐漸演化的,即存在著制度創新。保障民主和自由的制度創新,一方面能夠帶來平等、自由,能夠更好地維護人權、產權,為欲望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建立激勵機制,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揮。 第三,教育是傳播思想、方法、知識,培養創造力的途徑。教育對經濟成長有雙重效應:技能效應和非技能效應。技能效應是人們在接受教育後,獲得了科學知識,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增強了技能,提高生產效率。非技能效應則是人們在接受教育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因此,通過教育培養人們愛國,具有民主和自由的意識,激發出人們的創造潛能,就不僅使每個人自身得以更好地發展,而且為經濟發展培養出所需要的具有創造性的人力資本,從而促進了技術進步,推動了經濟成長。 第四,資金投入是國民經濟創造力形成的物質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通過資金投入,滿足研發活動所需要的設備和人員經費等,才能構築國民經濟創造力形成必需的物質條件。相對於作為國民經濟創造力形成的“軟體”的制度和教育,資金投入可以稱之為國民經濟創造力形成的“硬體”。 按照資金投入對國民經濟創造力直接產生影響的不同,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套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投入活動。這三個方面通常概括稱為研究與試驗發展(R&D)費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是直接的創造性活動,試驗發展則不具有創造性。因此,提高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經費在研發費用中的比重,是提高國民經濟創造力的重要物質保障。構築包括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等所構成的國家創新體系,形成國民經濟創造力的主體力量。同時不斷提高教育事業的投入,保證了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上述四個方面決定了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揮。三次產業革命中,凡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如英國、德國、美國等,無一不是在這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善,從而實現了技術突破,推動了經濟發展。 對比這些方面,我國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從而阻礙了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揮。主要表現在:第一,缺乏對人性的全面認識。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影響了我們對個人慾望作為創造力源泉的廣泛認同,直接影響了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建立,並且使中國的改革開放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只能摸索前進。第二,制度創新緩慢,交易成本較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民主制度不健全,權力過分集中,從而導致民主缺乏。人權保護落後,尤其是農民的人權得不到切實保障。在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居壟斷地位,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重重限制,不能夠自由從業。外資控制了中國的技術和市場,對民族經濟構成傷害。第三,應試教育不能向素質教育轉化,過分強調知識的掌握,而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出學生的創造品質,影響了創造力人才的出現。第四,對科學研究以及教育投入的不夠,影響了直接的創造性活動的開展,以及人才的培養。總之,這些因素的存在,影響了國民的創造積極性,導致了國民經濟創造力不能充分形成和發揮,阻礙了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轉換。 要提升中國國民經濟創造力,就必須改善形成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制約因素。首先,客觀地認識人所具有的“經濟人”和“公利人”的雙面性,明確人的欲望是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動力源泉,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從而確立中國特色經濟學建立的理論基礎。其次,樹立正確的提升國民經濟創造力的指導思想,正確認識國民經濟創造力與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聯繫,樹立科學的政績觀。第三,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制度改革。通過法律完善,保障民主制度和個人自由,發揮產權制度的激勵作用。制定人權法,保障人權,尤其是保障從事創造活動的科研人員以及農民的人權。減少國有經濟壟斷的不利影響,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堅決捍衛民族經濟,維護經濟安全。第四,加大對科研活動和教育事業的投入,提高科研活動和教育事業投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為創造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擁有創造性的人才打下必需的物質基礎。 本文所做的具有創新性的工作,首先是理論上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明確了國民經濟創造力的內涵,並解決了國民經濟創造力的量化問題,為評價國民經濟創造力水平提供了依據。二是提出了像中國這樣資本充裕,但技術落後的國家,如何實現資本向技術的轉化,這是西方經濟學並沒有回答的問題。三是通過對國民經濟創造力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理論。四是通過對人的欲望的研究,說明了中國特色經濟學建立的理論基礎應該是以人為本。其次是實踐上,在分析中國國民經濟創造力決定因素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提升中國國民經濟創造力的政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