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關於《復活》
病中,有時我感到寂寞,無法排遣,只好求救於書本。可是捧著書總覺得十分沉重,勉強念了一頁就疲乏不堪,一本《托爾斯泰:人、作家和改革者》念了大半年還不到一半。書是法國世界語者維克多·勒布朗寫的。這是作者的回憶錄。作者是托爾斯泰的信徒、朋友和秘書。一九零零年他第一次到雅斯納雅·波良納探望托爾斯泰的時候,才只十八歲,在這之前他已和老人通過信。在這裡他見到那個比他年長四十歲的狂熱的女信徒瑪利雅·席米特,是老人帶他到村子裡去看她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晚飯很快地吃完了,我們走進隔壁的小房間。
不曾油漆的小桌非常乾淨,桌上豎著托爾斯泰的油畫小肖像,看得出是高手畫的。……
靠牆放著一張小床,收拾得整整齊齊。
“你看,他們把《復活》弄成什麼樣了!”她說,拿給我莫斯科的新版本,書中夾滿了寫了字的紙條。“審查刪掉四百九十處。有幾章完全給刪除了。那是最重要的,道德最高的地方!”
我說:“我們在《田地》上讀到的《復活》就是這樣!”
她說:“不僅在《田地》上。最可怕的是在國外沒有一個地方發表《復活》時不給刪削。英國人刪去所謂‘駭人聽聞’的地方;法國人刪去反對兵役的地方;德國人除了這一點外還刪掉反對德皇的地方。除了契爾特科夫在倫敦出版的英文本和俄文本以外,就沒有一個忠實的版本!”
我說:“可惜我沒有充足的時間。我倒想把那些刪掉的地方全抄下來。”
她說:“啊,我會寄給你。把你的通訊處留給我。我已經改好了十本。……以後我會陸續寄新的給你。”……
引文就到這裡為止。短短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一些回憶,一些想法。
一九三五年我在日本東京中華青年會樓上宿舍住了幾個月,有時間讀書,也喜歡讀書。我讀過幾本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對老人寫《復活》的經過情況很感興趣,保留著深刻的印象。五十年過去了,有些事情在我的記憶中並未模糊,我把它們寫下來。手邊沒有別的書,要是回憶錯了,以後更正。
托爾斯泰晚年篤信宗教,甚至把寫小說看成罪惡,他認為寫農民識字課本和宣傳宗教的小冊子比寫小說更有意義。他創作《復活》是為了幫助高加索的托爾斯泰信徒“靈魂戰士”移民到加拿大。過去在沙俄有不少的“托爾斯泰主義者”,“靈魂戰士”(或譯為“非靈派教徒”)是其中之一,他們因信仰托爾斯泰的主張不肯服兵役,受到政府迫害,後來經過國際輿論呼籲,他們得到許可移民加拿大,只是路費不夠,難於成行。於是有人向托爾斯泰建議,書店老闆也來接洽,要他寫一部長篇小說用稿費支援他的信徒。老人過去有過寫《復活》的打算,後來因為對藝術的看法有了改變,擱下了。這時為了幫助別人就答應下來。書店老闆還建議在世界各大報刊上面同時連載小說的譯文。事情談妥,書店老闆預付了稿費,“靈魂戰士”順利地動身去加拿大,托爾斯泰開始了小說的創作。據說老人每天去法院、監獄……訪問,做調查。小說揭露了沙俄司法制度的腐敗,聶赫留朵夫公爵的見聞都來自現實的生活。
小說一八九九年三月起在《田地》上連載,接著陸續分冊出版。《田地》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有圖片的周報。每月還贈送文學和通俗科學的附刊。《復活》發表前要送審查機關審查,正如席米特所說,刪削的地方很多,連英、法、德等國發表的譯文也不完全,只有契爾特科夫在倫敦印行的英、俄兩種版本保持了原作的本來面目。但它們無法在帝俄境內公開發賣,人們只能設法偷偷帶進俄國。
契爾特科夫也是托爾斯泰的一個熱心的信徒(他原先是一個有錢的貴族軍官),據說老人晚年很相信他,有些著作的出著作權都交給了他。
維·勒布朗離開雅斯納雅·波良納後,拿著老人的介紹信,去匈牙利拜訪杜先·瑪科維次基醫生。杜先大夫比勒布朗大二十歲,可是他們一見面就熟起來,成了好朋友。勒布朗在書中寫道:
杜先一直到他移居托爾斯泰家中為止,多少年來從不間斷地從匈牙利寄給我契爾特科夫在倫敦印售的《自由言論》出版物,包封得很嚴密,好像是信件,又像是照片。靠了他的幫助,靠了瑪利雅·席米特的幫助,可惡的沙皇書報審查制度終於給打敗了。
我不再翻譯下去。我想引用一段《托爾斯泰評傳》作者、蘇聯貝奇科夫的話:“全書一百二十九章中最後未經刪節歪曲而發表出來的總共不過二十五章。描寫監獄教堂祈禱儀式和聶赫留朵夫探訪托波羅夫情形的三章被整個刪去。在其他章里刪去了在思想方面至關重要的各節。小說整個第三部特別遭殃。第五章里刪去了一切講到聶赫留朵夫對革命者的態度的地方。第十八章里刪去了克里爾左夫講述政府對革命者的迫害情形的話。直到一九三三年在《托爾斯泰全集》(紀念版,第三十二卷)中,才第一次完整地發表了《復活》的全文。”(吳鈞燮譯)
以上的引文、回憶和敘述只想說明一件事情:像托爾斯泰那樣大作家的作品,像《復活》那樣的不朽名著,都曾經被審查官刪削得不像樣子。這在當時是尋常的事情,《復活》還受到各國審查制度的“圍剿”。但是任何一位審查官也沒有能夠改變作品的本來面目。《復活》還是托爾斯泰的《復活》。今天在蘇聯,在全世界發行的《復活》,都是未經刪削的完全本。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
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死亡》。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完成長篇小說《
家》《
春》《秋》,中篇小說《
憩園》《
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說《寒夜》。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2005年10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