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強迫症

疾病病理,發病原因,疾病預防,預防,解決,如何控制問題,相關案例,疾病測試,音樂緩解,治療方法,精神治療,藥物治療,其它,

疾病病理

“關懷”或者“關心”別人,一直被認為是好的行為,一直是受社會嘉許的。人與人之間也需要互相關心和幫助。但是,如果一個人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關懷,使別人依賴於自己的關懷,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對人與人的關係產生破壞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了。

發病原因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經歷,你的父母總在冬天永遠都認為你少穿一件衣服,會太冷,夏天又會認為你多跑了兩步,會太熱;到了學校宿舍習慣性給你鋪被褥;你的母親明明知道你最愛吃她做的土豆燉牛肉,依然每次都會問上一句,好吃嗎?……這種過度關懷和溺愛便是一種來源!而另一種則是極端影響則是在孩提時代經常挨打挨罵,亦或家庭不完整,就會使人的情感庫得不到滿足,長大後,她會把自己想要滿足的情感需要投射到伴侶或孩子身上,通過過分滿足他人來彌補自己情感上的缺失和需要。
有些關懷強迫則表現為需要被別人控制,而並不是想控制別人。 因為關懷強迫者幾乎不可能拒絕別人,所以可能成為體力和情感虐待的犧牲品。 他們相信如果自己做得更好,或是更愛別人,就可以改變別人的行為。 有時候他們認為自己受到虐待並非別人的錯: 如果不是我忘記了洗碗,他是不會打我的。
關懷強迫是內心掙扎的誘因之一。 做決定時,關懷強迫者可能以他們認為別人想讓他們怎么做為依據。他們可能自認為幫助別人的動機是同情,但其實卻是因為他們想得到愛和認可。 如果那些曾受過幫助的人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沒返還他們相同程度的幫助、愛或感激,他們就會傷心或憤怒。這一過程也可以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 他們很難明白,象他們這樣製造出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而不是提供他人所需,其實可能是在傷害對方。
關懷強迫也會在時間協調方面產生矛盾。 關懷強迫者對太多的人和事付出關心,因此會感到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履行承諾。 由於他們每周太忙於幫助別人,在各種場合間趕場,往往忽略了其最重要的允諾和友情親情。 這也跟他們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有關,無論是做志願者,擔任某個職務,還是幫助一個朋友。 不去做志願者,不去擔任一個職務,或不去幫助朋友這樣的念頭, 他們是想也不會去想的。 如果他們拒絕一種請求,會覺得自己不負責任,不是好朋友,或者不是好人。 然而,這些處境和關係卻往往會帶給他們傷害、憤怒或不滿。
從關懷者內心角度而言,過度關懷他人實際上是"對別人需要自己的需要",是屬於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周海宏博士認為:它往往表現在最親密的家庭或人際圈子裡,雖然這種行為是積於一種愛或友誼,但處理不當就容易形成結果性危害,偏離了你最初良好的願望。
在培養和關懷孩子的過程中,做家長的一定要有顆平常心,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生長環境。多些鼓勵少些關懷,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依天性發展,也只有孩子親身經歷風雨苦痛,才能體味出生活的點點甘甜。

疾病預防

預防

在關心別人的過程中,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心理問題,讓別人在沒有或少有強迫感的情況下生活。

解決

改變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好的觀念,換個思考模式:我這么做,他是否真正需要?
回憶自己過去情感滿足的模式。比如:自己小時候是誰帶的,得到關懷的滿足程度如何?再了解一下另一半的關懷滿足模式,問同樣的問題。
可以為自己的關懷行為列出一個表:有兩項,一個是你為他做了什麼?另一個是你為自己做了什麼?

如何控制問題

有些關懷強迫症表現為需要被別人控制,而並不是想控制別人。 因為關懷強迫症者幾乎不可能拒絕別人,所以可能成為體力和情感虐待的犧牲品。 他們相信如果自己做得更好,或是更愛別人,就可以改變別人的行為。 有時候他們認為自己受到虐待並非別人的錯: 如果不是我忘記了洗碗,他是不會打我的。
關懷強迫症是內心掙扎的誘因之一。 做決定時,關懷強迫症者可能以他們認為別人想讓他們怎么做為依據。他們可能自認為幫助別人的動機是同情,但其實卻是因為他們想得到愛和認可。 如果那些曾受過幫助的人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沒返還他們相同程度的幫助、愛或感激,他們就會傷心或憤怒。這一過程也可以使他們
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 他們很難明白,象他們這樣製造出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而不是提供他人所需,其實可能是在傷害對方。
關懷強迫症也會在時間協調方面產生矛盾。 關懷強迫症者對太多的人和事付出關心,因此會感到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履行承諾。 由於他們每周太忙於幫助別人,在各種場合間趕場,往往忽略了其最重要的允諾和友情親情。 這也跟他們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有關,無論是做志願者,擔任某個職務,還是幫助一個朋友。 不去做志願者,不去擔任一個職務,或不去幫助朋友這樣的念頭, 他們是想也不會去想的。 如果他們拒絕一種請求,會覺得自己不負責任,不是好朋友,或者不是好人。 然而,這些處境和關係卻往往會帶給他們傷害、憤怒或不滿。

相關案例

最近幾天,14歲男孩周周(化名)和媽媽一直處於“冷戰”狀態,媽媽說話他不理,讓他做事他不做,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冷戰”?這還要從一周前的生日聚會說起。
2009年3月8日,周周生日,他邀請了幾個最要好的朋友到家裡慶祝,“爸媽準備了一大桌子菜,吃的時候老媽還像往常一樣不停地給我碗裡夾菜,我碗裡的菜都快堆成山了,幾個同學雖然嘴上不說,但是我看到他們的表情就是在偷偷笑話我。每次吃飯都要夾來夾去,外人在也是如此,我都這么大的人了,太不給我面子了。”
“在我看來,周周就是我的一切。”周周媽媽顧女士向記者大倒苦水,“周周是早產兒,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周周小時候我的精神壓力就特別大,生怕孩子有點啥閃失,上幼稚園吃得怎么樣啊?有沒有被小朋友欺負?會不會有陌生人跟他搭訕?每天起夜都要去看看孩子是不是睡得好,周周一和同學們出去玩,我就擔心,怕出現意外。對於生活我更是凡事考慮周到,周周吃穿用,樣樣都提前備好。我看這孩子就是不知道好歹!難道我這無微不至的關懷還出了毛病?”
小心患上“關懷強迫症”
沒錯,周周母子倆矛盾的導火索還真就是出在了“關懷”上,用音樂心理學博士周海宏的理論來講,那就是顧女士患上了“關懷強迫症”,周博士首創了“關懷強迫症”一詞並認為,“現在許多中國父母患上了‘關懷強迫症’”。
那么何謂“關懷強迫症”呢?周海宏解釋為,一個人特別需要別人依賴自己,總是強行向別人提供他並不需要的關懷,從而使他不能獨立,並使雙方都進入特別痛苦的生活狀態中。“關懷強迫症”是一種不健康的、對人際關係產生破壞作用的心理和行為,患上該症的家長必須及時加以矯正,否則不僅會讓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類 “棍棒”而且後果還“很嚴重”。
後遺症A:“大齡兒童”
“症狀”描述:爸媽,你們趕緊來幫我
馬燦(化名)今年28歲,每天早晨7:30,馬燦的媽媽都會準時將她送到公車站,望著女兒上車後再回家,這個多年前養成的習慣,到現在依然在延續著。“從上學起,我就每天接送她上學。”對於媽媽,馬燦一直非常依賴,馬媽媽無奈告訴記者,“我女兒在外地上的大學,當時我還想這回有個機會讓她鍛鍊,沒成想她還是離不開我,就連穿什麼內衣都要問我,後來沒辦法,我只好辭了工作,住到了她大學附近,方便照顧她。”
“快30的人了,可還像個小孩子,什麼事情都需要我幫忙……”對於馬燦的未來,媽媽很擔心。
後遺症B:有家不願歸
“症狀”描述:離開家,空氣中都是自由的味道
大二學生曉偉(化名)兩個暑假沒有回家了,理由是“回家不自由”。曉偉告訴記者,在家的時候一舉一動都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自己就像一個小木偶,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來生活,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感覺好像出獄了,自己安排生活、安排開銷,空氣中都是自由的味道。”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家長關心孩子無可厚非,但發展到‘關懷強迫症’的程度就過了。”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東校劉鶴濤老師認為,家長對孩子所有的關心愛護,都有一個共同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過得快樂、幸福。“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後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但是要想在社會上立足,首先要有能力,這個能力指的是正常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而絕不是動不動就向父母伸手、張口的‘能力’。”怎樣獲得能力?劉老師提醒家長,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去體驗,去總結經驗,“現在很多家長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從而剝奪了孩子獲得經驗和成長的機會。給孩子獲得經驗的自由,才是更高層次的關心。”
“一首歌唱得好,‘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家長要是愛孩子,也應該學會放手,在‘關懷強迫症’的家長教養下,孩子缺乏自己的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將來在社會生活中很難成為強者。殊不知,你眼中的‘關懷’反倒為孩子種下一顆苦果,害了孩子。”

疾病測試

1、每天出門前叮囑他注意穿衣,注意安全。
2、每次他出去吃飯前,一定要叮囑他少喝酒、早點回家,席間擔心他,會再次打電話過去詢問。
3、每天晚上他加班時,覺得他很辛苦,給他倒水準備夜宵,叮囑他早點睡。
4、每次逛街都要去下男裝部,留意有沒有適合他的衣服。
5、每次上班前給他準備好搭配的衣服。
6、他出差的行李都是你收拾的,走時再三叮囑他某某東西放在什麼地方。
7、無論他喜歡與否,只要你覺得對他好,就會軟磨硬泡讓他接受。
8、覺得他某些生活習慣不好,有時候會因為他不聽自己的勸導而和他生氣。
9、會因為他的緣故,退掉與朋友的約會。
10、每次和朋友聊天,主要話題都是他如何如何。
11、做每一個決定前,考慮他的感受,他對決定的意見會改變你最初的想法。
12、只要他提到的東西,總是格外留意。如果能幫他完成某個心意就很開心,如果不能完成,就心有愧疚。
13、當他對自己的關心感到不耐煩的時候,懷疑她已經不再愛自己。
14、覺得自己不在他身邊的話,他的生活會過得一團糟。
15、經常會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自己對他更好的人。

音樂緩解

首先,強迫症患者可以選用一些安靜、柔和的音樂,通過令聆聽這些音樂讓情緒逐漸恢復穩定。如果可以判斷出自身具體存在哪種不良情緒,還可以根據需求編制出能引起同感的音樂,讓自己在音樂世界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其次,當情緒得到充分的宣洩並產生尋求改變願望時,把音樂更換成上進、開明、遼闊型的,以此讓自己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體會到人生意義所在,走出心理誤區,然後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當然,音樂的選擇及治療過程的控制、調試都要由專業人員來實施。
再次,談到音樂如何緩解強迫症,並希望取得不錯的效果,還需患者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音樂,這也是針對治療的一種體現,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自己喜歡的音樂能起到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作用,一般只要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控制,就會對疾病的治癒發揮作用。
最後,專家提醒:音樂不僅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治癒強迫症等疾病的有效輔助療法,因此治療疾病時不要僅局限於飲食調整、心理疏導等方法,還要關注音樂如何緩解強迫症的具體方法或步驟,為自身健康的實現做每一份努力。

治療方法

精神治療

精神治療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對強迫動作可進行行為治療,以反應阻抑法的療效較佳。
1. 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 行為治療
在對於強迫症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症的人是藉助於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稱為"驅力降低模型" 。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於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行為與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是基於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後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範學習。
①採用驅力降低模型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各種降低焦慮的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統脫敏。(系統脫敏技術在恐怖障礙的治療中已經詳細介紹過,在此不再贅述)
②榜樣學習技術也經常被運用於強迫症的治療中,主要有參與示範和被動示範,其中參與示範運用最多。和系統脫敏一樣,實施參與示範也需要建立刺激等級。從最低等級到最高等級,治療者逐漸示範暴露在相應的情景中,然後再由患者自己去逐漸面對這個情境,知道能夠完全獨立面對為止。被動示範也是讓患者觀察治療者從低到高地接觸各種情境,所不同的只是不讓患者介入情境。此外,這兩種治療都採用反應阻止法。譬如,在治療強迫性潔癖的時候,治療者可以藉助於某種協定來阻止兒童的所有洗手行為。從國外現有的資料來看,一般認為參與示範比被動示範的治療效果更好一些。此外,示範學習經常可以與暴露療法結合起來加以使用,效果會更好。
③暴露療法的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被許多人重視和運用,尤其是把患者逐漸暴露於各種無論是想像的還是現實的焦慮情境中,效果都很好。由於暴露持續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是否讓兒童青少年消除焦慮和回復寧靜為準,因此,採用這種方法的治療時間要比較長一些,大約在2小時左右。
④在進行暴露療法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反應阻止法。這種方法在於減少儀式性動作和強迫觀念出現的頻度。
3. 家庭人際關係治療
此種方法強調人際關係的因素,避免單純研究孤立的個人行為。這種思想注重研究行為問題的整體意義,它強調在治療患者的同時,為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諮詢。具體方法如下:
①訓練家庭成員使之成為患者心理分析的諮詢員,或者稱為欣慰治療的助手,協助實施反應阻止訓練計畫;
②配合精神分析治療或行為治療對於患者進行"自我"強化諮詢輔導;
③影響並改善家庭關係;
④進行家庭交往技能訓練;

藥物治療

平慮解迫安神劑,是抗焦慮藥物,可減輕焦慮,有助於心理治療與行為治療的進行。

其它

電抽搐治療適用於強迫觀念強烈,並伴有濃厚消極情緒者,對症狀頑固、久治無效,極端痛苦的患者,可試用精神外科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