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德國情話》是作者關愚謙人生三部曲的第二本,故事延續著《浪——一個為自由而浪跡天涯者的自述》,講述了作者隻身一人到達德國後在舉目無親的環境中艱難地生存下來,出乎意料地進入大學學習,機緣巧合成為大學的教師,還結識了美麗的德國姑娘佩特拉並經過浪漫曲折的愛情後終於走到了一起、成為中德文化交流使者的各種故事,在種種見聞和經歷中,作者融入了自己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思考和比較,也見證了另一個世界中時代變遷的軌跡。
基本介紹
- 書名:關愚謙人生三部曲之2·情:德國情話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276頁
- 開本:16
- 作者:關愚謙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關愚謙人生三部曲之2·情:德國情話》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關愚謙,1931年生於廣州,德國漢堡大學碩士、博士,作家、時事評論家、翻譯家。1949年畢業於上海市西中學,同年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後在中央部門擔任俄文翻譯,後被下放青海,做過記者、農民、牧民和漁民。1962年調回北京,在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負責對外聯絡工作。“文革”風潮中的1968年,他出走埃及,後赴德國。1970年受聘於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前後任教近三十年;1988年、1998年受聘為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兼職教授,並長期任中國香港《信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歐洲新報》、《歐洲華商報》專欄作家,現任歐洲華人學會理事長、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國外理事,用中、德、英、意文出版了二十餘本著作,其中代表作有與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W.Kubin)教授聯合編譯的六卷本德文版《魯迅選集》,以及《燦爛中華》、《中國文化指南》、《歐風歐雨》、《到處留情》等。
媒體推薦
他來到德國時,身無分文,也無任何證件,沒有一個熟人,一個德文字都不會。一個年齡近四十的中國人在異國如何維持生活,如何掌握德文,如何完成學業,如何獲得正式證件,一切的一切都和他的“生”與“死”聯繫在一起。到現在,如果他不對人說,誰也不會相信他這一生是經過那么多坎坷,爬過懸崖、翻過峭壁、越過險灘過來的。誰也不會相信,這個好像從外星球來的中國人,竟然是赤手空拳奮鬥過來的。
——海佩春
歷史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他關愚謙,則要把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還給歷史,留給世人,留給後人。實際上,每一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應該這么做。
——曹景行
這是我的第二本回憶錄,其中的內容延續著上一本的故事,是我從埃及飛到德國之後的人生經歷。當年我只想快點從暗無天日的埃及監獄生活中擺脫出來,卻沒有想到自己從此紮根德國,書寫了新的人生篇章。在德國的日子裡,我的人生被重新塑造,見識了另一片天空,經歷了更多人間真情。
——關愚謙
——海佩春
歷史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他關愚謙,則要把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還給歷史,留給世人,留給後人。實際上,每一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應該這么做。
——曹景行
這是我的第二本回憶錄,其中的內容延續著上一本的故事,是我從埃及飛到德國之後的人生經歷。當年我只想快點從暗無天日的埃及監獄生活中擺脫出來,卻沒有想到自己從此紮根德國,書寫了新的人生篇章。在德國的日子裡,我的人生被重新塑造,見識了另一片天空,經歷了更多人間真情。
——關愚謙
圖書目錄
序言——德國的中國女婿
序言——異鄉中的喃喃情話
自序——不思量,自難忘
第一章初到德國印象
1自我放逐到異邦
2“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3善良的韋伯先生
4波鴻大學的“造反派”
5一個美麗的波蘭姑娘
6多情總被痴情誤
7斷腸春色離別時
第二章漢堡的新生活
8我的第一本書
9加拿大拒絕了我
10忍辱負重為溫飽
11“文革”燃燒到了歐洲
12熱心腸的拉斯博士
13不速之客
14大學有個劉教授
15別開生面的考試
16在劉教授家包餃子
第三章在大學打天下
17當上漢堡大學的助教
18在大學裡作報告
19此情可待成追憶
20不可輕易言敗
2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2娜維珂瓦教授
第四章愛情與事業
23初見佩特拉
24似曾相識來又去
25佩特拉家的聖誕夜
26碩士學位考試
27德國弟子們的罷課風波
28美國心影錄
29關先生,您可要小心了
第五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30寒窗苦熬論文關
31她長成大姑娘了
32君自故鄉來
33銀河街24號
34香江喜結連理枝
35孔夫子的智慧
36見識漢堡上流社會
37騎馬俱樂部和賓士大跑車
38師友助成終身職
39我們的結婚典禮
40洋裝無奈穿在身
第六章回家的路
41母親的來信
42祖國的“圈套”
43“四人幫”被打倒了
44等待與轉機
45雲中家書最斷腸
46雙喜臨門
47天涯浪子終還鄉
48全家團聚
49天津省親
50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51拜訪故交生變故
52安息吧,母親
53倉皇告別黯然歸
後記華發多情憶往昔
序言——異鄉中的喃喃情話
自序——不思量,自難忘
第一章初到德國印象
1自我放逐到異邦
2“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3善良的韋伯先生
4波鴻大學的“造反派”
5一個美麗的波蘭姑娘
6多情總被痴情誤
7斷腸春色離別時
第二章漢堡的新生活
8我的第一本書
9加拿大拒絕了我
10忍辱負重為溫飽
11“文革”燃燒到了歐洲
12熱心腸的拉斯博士
13不速之客
14大學有個劉教授
15別開生面的考試
16在劉教授家包餃子
第三章在大學打天下
17當上漢堡大學的助教
18在大學裡作報告
19此情可待成追憶
20不可輕易言敗
2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2娜維珂瓦教授
第四章愛情與事業
23初見佩特拉
24似曾相識來又去
25佩特拉家的聖誕夜
26碩士學位考試
27德國弟子們的罷課風波
28美國心影錄
29關先生,您可要小心了
第五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30寒窗苦熬論文關
31她長成大姑娘了
32君自故鄉來
33銀河街24號
34香江喜結連理枝
35孔夫子的智慧
36見識漢堡上流社會
37騎馬俱樂部和賓士大跑車
38師友助成終身職
39我們的結婚典禮
40洋裝無奈穿在身
第六章回家的路
41母親的來信
42祖國的“圈套”
43“四人幫”被打倒了
44等待與轉機
45雲中家書最斷腸
46雙喜臨門
47天涯浪子終還鄉
48全家團聚
49天津省親
50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51拜訪故交生變故
52安息吧,母親
53倉皇告別黯然歸
後記華發多情憶往昔
後記
華發多情憶往昔
自我第一次返國到今日,已經三十餘年了。
在我的知天命之年,我有幸回到闊別十三年的祖國。我在德國經歷了種種洗禮,自信已經獲得了救贖和蛻變,回國就好像是一種考驗,考驗我是否真的做到了。
現在的祖國,人們出入其他國家已經是非常方便和頻繁,所以大約不太能體會我當年得知自己可以回國探親時那如蒙大赦的心情。我曾經站在香港的邊界上,隔著鐵絲網眺望對面的土地,但我卻不能走過這短短的幾步路。我多想跟老母親打個電話寫個信件報個平安,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迫於現實政治和社會狀況而造成的骨肉分離,給我心中帶來了至今無法癒合的傷痛。
很多人都說苦難是一筆財富,不過這財富不是即存即用的,不經過心靈的淨化和意志的錘鍊,苦難依舊是苦難。
初到德國,尤其是初到漢堡和剛進入大學那一段時間,房租和吃飯,如同沉重的兩座大山一樣壓在當時的我身上。我最欣慰的是,每當這兩個討厭的催債鬼出現在我面前,我想到的總是想方設法掙錢,而不是去跳阿爾斯特湖。去碼頭扛包裹、去工廠打零工、去飯店端盤子、給報紙投稿,用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掙微薄的報酬,我感到非常自在和痛快,即使我心中充滿了回憶過去的痛苦和顧慮未來的迷茫。身體的疲憊讓我感到自己還活著的感覺真好。前半生的人生足跡,緊緊地盤旋在我腦海中,既會讓我痛苦低落,又充滿讓我幸福振奮的力量。那些人和那些事,離我越來越遠,在變得越來越小,成為一顆一顆的星星,在我沉淪在黑暗冰冷的內心世界中點點閃爍。
因為有了那么多溫暖的記憶,我堅持著走下去。我渴望自由,熱愛生命,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誰都無法奪走。面對周圍不停變動的世界,我不允許自己躊躇和失落太久,生命多么短暫又寶貴,我要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去體驗萬物的精彩。
我雖然從小在上海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的薰陶,但無論從外表還是從內心來看,我都是一個典型的傳統中國男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始終紮根在我的骨子裡。每當做了一些事情,我總是想到我的祖國,我的同胞。在取得了德國國籍之後,我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體內文化基因的巨大作用。雙重的文化薰陶,讓我既能以典型中國人的心理去理解世界,也兼具了西方的視角。這項特殊的優勢讓我得益不少,也成就了我後半生的另一種生活。人生在不停地繼續,我和颯春像兩隻飛雁,自由飛翔、旋轉在這個精彩的世界上。我發現中國大變了,世界大變了。這本書中所講述的故事,還只是我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階段,更精彩的後半生還在等待我記錄下去。評書藝人們不是常常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嗎,我的下回故事,也請諸君期待。人生越活越精彩,因為認真,所以充滿了收穫。
自我第一次返國到今日,已經三十餘年了。
在我的知天命之年,我有幸回到闊別十三年的祖國。我在德國經歷了種種洗禮,自信已經獲得了救贖和蛻變,回國就好像是一種考驗,考驗我是否真的做到了。
現在的祖國,人們出入其他國家已經是非常方便和頻繁,所以大約不太能體會我當年得知自己可以回國探親時那如蒙大赦的心情。我曾經站在香港的邊界上,隔著鐵絲網眺望對面的土地,但我卻不能走過這短短的幾步路。我多想跟老母親打個電話寫個信件報個平安,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迫於現實政治和社會狀況而造成的骨肉分離,給我心中帶來了至今無法癒合的傷痛。
很多人都說苦難是一筆財富,不過這財富不是即存即用的,不經過心靈的淨化和意志的錘鍊,苦難依舊是苦難。
初到德國,尤其是初到漢堡和剛進入大學那一段時間,房租和吃飯,如同沉重的兩座大山一樣壓在當時的我身上。我最欣慰的是,每當這兩個討厭的催債鬼出現在我面前,我想到的總是想方設法掙錢,而不是去跳阿爾斯特湖。去碼頭扛包裹、去工廠打零工、去飯店端盤子、給報紙投稿,用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掙微薄的報酬,我感到非常自在和痛快,即使我心中充滿了回憶過去的痛苦和顧慮未來的迷茫。身體的疲憊讓我感到自己還活著的感覺真好。前半生的人生足跡,緊緊地盤旋在我腦海中,既會讓我痛苦低落,又充滿讓我幸福振奮的力量。那些人和那些事,離我越來越遠,在變得越來越小,成為一顆一顆的星星,在我沉淪在黑暗冰冷的內心世界中點點閃爍。
因為有了那么多溫暖的記憶,我堅持著走下去。我渴望自由,熱愛生命,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誰都無法奪走。面對周圍不停變動的世界,我不允許自己躊躇和失落太久,生命多么短暫又寶貴,我要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去體驗萬物的精彩。
我雖然從小在上海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的薰陶,但無論從外表還是從內心來看,我都是一個典型的傳統中國男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始終紮根在我的骨子裡。每當做了一些事情,我總是想到我的祖國,我的同胞。在取得了德國國籍之後,我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體內文化基因的巨大作用。雙重的文化薰陶,讓我既能以典型中國人的心理去理解世界,也兼具了西方的視角。這項特殊的優勢讓我得益不少,也成就了我後半生的另一種生活。人生在不停地繼續,我和颯春像兩隻飛雁,自由飛翔、旋轉在這個精彩的世界上。我發現中國大變了,世界大變了。這本書中所講述的故事,還只是我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階段,更精彩的後半生還在等待我記錄下去。評書藝人們不是常常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嗎,我的下回故事,也請諸君期待。人生越活越精彩,因為認真,所以充滿了收穫。
序言
異鄉中的喃喃情話
關愚謙先生是前輩,我一直尊稱他關老爺,關天培後人嘛。我們又是上海西區名校市西中學的校友,好像是我出生的1947年,他就入讀市西了。即使到了今天,在他身上仍然有著清晰的上海“老克拉”味道和線條,但畢競浪跡天涯半個世紀有多,已經很難算是上海人了。我們這兩年的一大爭議,就是誰的上海話更加標準,顯然他占不到上風。
算一算,今年八十二歲的關老爺出生在1931年,那是“國破山河在”的特殊時刻。像他那個年代的中國人,甚至我們這些比他小一二十歲的中國人,都無法逃脫坎坷國運和時代巨浪擺布。關老爺上一部自傳體著作取名為《浪》,或許就有這個意思吧。
尤其是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局,我們不管什麼年齡都只能隨波逐流,許多人就連苟且求存都難。那年的9月3日,也就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二十一周年的那一天,傅雷夫婦在上海自縊身亡。那時我住南京西路電視台旁邊五層高的舊樓,“文革”第二年夏天接連有人從頂層跳下,鄰里熟人中自殺的有詩人聞捷夫婦。
關愚謙先生走的卻是求生之路,不僅方法奇特,而且成功出走。這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極大的膽量,還有十分的運氣。“文革”十年期間許多人比他悲壯,但都沒有他幸運。他的這本“情話”,記錄的正是從出走他國到重歸祖國的另一段人生。
這些年我從香港回到中國內地教書、做新聞,不止一次聽到八O後、九。後的孩子抱怨他們是中國最不幸的一代,很是羨慕我們這些“爺爺”、“奶奶”經歷豐富、人生多彩。怎么對他們說呢,只是一句“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用嗎?或許就推薦他們看看關先生的書吧。
一年多前,尚在作最後支撐的河北衛視《讀書》節目做了一期關先生夫婦的專題,主要推薦關夫人海佩春的新書《德國媳婦中國家》,同時也介紹了關先生已經出版的書籍。兩個多小時的錄製,聽他們說那前後幾十年的故事,現場的好幾位年輕朋友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那期節目收視率特別高。歷史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他關愚謙,則要把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還給歷史,留給世人,留給後人。實際上,每一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應該這么做。
關老爺現在是德國公民,前不久在柏林坐他的車子逛街,覺得他的駕駛風格就像十足的德國紳士。但他從裡到外仍然是中國人;即使日後可能終老德國,仍然是十足中國人。而他的這本《情——德國情話》,記錄的只不過是他在異鄉對著家鄉中國發出的喃喃情話。
他同中國朋友一起時,談的是中國;他同德國朋友一起時,談的還是中國。我甚至相信,他同夫人佩春兩人之間談得最多的,應該也是中國。近期中國發生的一些事情,讓他有點困惑,更有點焦慮。我勸他不如“老老實實安度晚年”,別放著好日子卻不懂得享受,國家大事還是讓“在其位”的人去操心吧。但我也知道他不會,也不可能,因為他畢竟是那個時代出品的中國人。
不過,他的書,包括本書,今天能夠在中國出版,能夠被許許多多讀者所喜歡,也正表明中國還是在發展、在前進、在提升。前面還是會有許多坎坷,國家只要不倒退就好。這也許是我們的共同願望,儘管卑微。
曹景行
關愚謙先生是前輩,我一直尊稱他關老爺,關天培後人嘛。我們又是上海西區名校市西中學的校友,好像是我出生的1947年,他就入讀市西了。即使到了今天,在他身上仍然有著清晰的上海“老克拉”味道和線條,但畢競浪跡天涯半個世紀有多,已經很難算是上海人了。我們這兩年的一大爭議,就是誰的上海話更加標準,顯然他占不到上風。
算一算,今年八十二歲的關老爺出生在1931年,那是“國破山河在”的特殊時刻。像他那個年代的中國人,甚至我們這些比他小一二十歲的中國人,都無法逃脫坎坷國運和時代巨浪擺布。關老爺上一部自傳體著作取名為《浪》,或許就有這個意思吧。
尤其是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局,我們不管什麼年齡都只能隨波逐流,許多人就連苟且求存都難。那年的9月3日,也就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二十一周年的那一天,傅雷夫婦在上海自縊身亡。那時我住南京西路電視台旁邊五層高的舊樓,“文革”第二年夏天接連有人從頂層跳下,鄰里熟人中自殺的有詩人聞捷夫婦。
關愚謙先生走的卻是求生之路,不僅方法奇特,而且成功出走。這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極大的膽量,還有十分的運氣。“文革”十年期間許多人比他悲壯,但都沒有他幸運。他的這本“情話”,記錄的正是從出走他國到重歸祖國的另一段人生。
這些年我從香港回到中國內地教書、做新聞,不止一次聽到八O後、九。後的孩子抱怨他們是中國最不幸的一代,很是羨慕我們這些“爺爺”、“奶奶”經歷豐富、人生多彩。怎么對他們說呢,只是一句“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用嗎?或許就推薦他們看看關先生的書吧。
一年多前,尚在作最後支撐的河北衛視《讀書》節目做了一期關先生夫婦的專題,主要推薦關夫人海佩春的新書《德國媳婦中國家》,同時也介紹了關先生已經出版的書籍。兩個多小時的錄製,聽他們說那前後幾十年的故事,現場的好幾位年輕朋友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那期節目收視率特別高。歷史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他關愚謙,則要把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還給歷史,留給世人,留給後人。實際上,每一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應該這么做。
關老爺現在是德國公民,前不久在柏林坐他的車子逛街,覺得他的駕駛風格就像十足的德國紳士。但他從裡到外仍然是中國人;即使日後可能終老德國,仍然是十足中國人。而他的這本《情——德國情話》,記錄的只不過是他在異鄉對著家鄉中國發出的喃喃情話。
他同中國朋友一起時,談的是中國;他同德國朋友一起時,談的還是中國。我甚至相信,他同夫人佩春兩人之間談得最多的,應該也是中國。近期中國發生的一些事情,讓他有點困惑,更有點焦慮。我勸他不如“老老實實安度晚年”,別放著好日子卻不懂得享受,國家大事還是讓“在其位”的人去操心吧。但我也知道他不會,也不可能,因為他畢竟是那個時代出品的中國人。
不過,他的書,包括本書,今天能夠在中國出版,能夠被許許多多讀者所喜歡,也正表明中國還是在發展、在前進、在提升。前面還是會有許多坎坷,國家只要不倒退就好。這也許是我們的共同願望,儘管卑微。
曹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