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潮

關店潮,是中國零售業服務業自2015年以來出現的關店現象。傳統零售業2015年關店865家,2016年一季度,54家零售企業中,有41家營業額下降。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零售行業面臨著店鋪門可羅雀、門店業績下滑、商場關店潮、物業高空置率等殘酷現實。“關、關、關”成了零售行業的常用詞。連國外奢侈品牌也沒能逃過本輪關店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店潮
  • 類別:新型辭彙
現象,主要特點,對手,原因,觀點,

現象

關店潮2016年4月8日舉行的“2016聯商網大會暨全球零售創新峰會”上,聯商網發布了《2015年主要零售企業(超市、百貨)關店統計》。該報告顯示,2015年已然過去,國內主要零售企業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關店潮仍未間斷。2015年中國零售業已經進入了理性開店、主動關店的新時代。最令人驚訝的是,實體零售店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被關閉的大型門店平均經營周期竟然不到5年。
關店潮
關店潮
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在88家零售業上市公司的2015年財報中,有47%的公司營收出現下滑,60%的公司淨利潤下滑,營收淨利雙雙下滑的達33%,出現虧損的達15%。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零售行業面臨著店鋪門可羅雀、門店業績下滑、商場關店潮、物業高空置率等殘酷現實。一些行業代表性公司利潤下跌速度慘烈。華聯綜超從盈利轉為虧損,友好集團、中百集團、豫園商城等利潤下跌超九成;銀座股份、新世界、漢商集團、文峰股份等利潤下跌超過五成。隨之而來的結果是,百貨商場、超市賣場、品牌專賣店,2015年掀起的“關店潮”幾乎在所有的傳統商業渠道中蔓延,陣亡現象至2016年5月沒有減退的跡象。

主要特點

據統計,2015年的零售業“關店潮“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關店潮1、首先,根據統計,2015年的實體零售業擴張步伐日趨理性,12家國內主要超市新開門店580家。
關店潮
關店潮
從數據上看,受“零售寒潮”影響,零售業缺乏很高的景氣度,但實體擴張並未因此而停止,只是擴張的步伐緩慢,日趨理性。從業態內容上看,新店開業伴隨的內部微調、外部組合及社區商業服務要素在不斷的疊代積累,像華潤萬家大賣場中的堂吃、物美加重線外社區服務要素等。
此外,業者正在發力小業態,下沉三四線市場發展,布局“一帶一路”也成為眾多超市零售業的發展選擇;百貨型零售公司發展全渠道、開設購物中心及購物中心化轉型有眾多方式;而像藥店、電器等專賣業態,最佳化網點布局,發力線上渠道仍是共性選擇。無論超市還是百貨,渠道下沉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但下沉下去的店鋪關門歇業的也不少。有些地級城市,低收入的人進不去,高收入的人又湧向更大的城市,結果,無論地產還是商業都不太景氣。所以,渠道下沉也須謹慎。
儘管2014年,整體零售行業關店逾200家的數字已經很驚人,但2015年零售業的關店數量再創新高。據聯商網統計,150家百貨公司開店135家,剔除重複計算,實際開店122家,包括其他百貨單體店,全年開店總數約150家。其中70家大型百貨集團開店117家,關店87家。
值得注意的是,超市是關店的主體:華潤萬家對樂購的整合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16年華潤萬家關店727家也創了新高。家樂福關閉門店18家,人人樂關閉11家分列2、3位。此外,永輝關閉8家、物美、麥德龍關閉2家,沃爾瑪、卜蜂蓮花、歐尚、永旺關閉1家,大潤發依然保持著0關店的記錄。除了華潤萬家的驚人關店數外,家樂福關18家超過開店數(17家)、人人樂關店11家超過開店數(7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大品牌的變革之難。
2、除了關店數字驚人,實體零售店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被關閉的大型門店平均經營周期竟然不到5年。
對2015年關閉的43家大型超市與31家百貨店的統計顯示,這些店鋪的平均存續時間還不到5年,僅為4.89年,而且百貨比超市還短暫。其中,百貨店為4.81年,大型超市為4.95年。這也可以說明關店的一個基本趨勢:從被動轉向主動。前幾年零售業出現“到期危機”,即店鋪租約到期以後由於租金大幅度提高而被迫關店,如今不到5年就關店,基本上是業績不好為了止損而關店。以往,便利店一年不行就關,大賣場五年不行也不關,有些店連續多年每年虧損1000多萬還是硬撐著,寄希望於十年以後能賺錢,結果到了十年還是不賺錢。而如今,業績不好,有些企業剛開兩、三年就關店。
3、巨大壓力之下,老牌連鎖公司通過大規模關店轉型發展。
華潤萬佳全年關店727家,但同時開店約300家,年底門店數還有3400家。再如聯華超市,全年關店612家,同時新開204家,年底門店數還有3883家。其實,開店多或關店多,都會影響淨利潤,如聯華超市,關600多家店,都把利潤關沒了,寄希望於關店以後的2016年會好轉。開店多應該使銷售有所上升,但有些公司開店以後使銷售與淨利潤雙雙跳水。
2016年4月12日,北方百貨零售行業龍頭企業王府井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劉冰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公司董事、董事長、董事會戰略與投資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與此同時,公司控股股東北京王府井國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提名首旅集團副董事長、總裁、黨委副書記劉毅擔任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王府井在劉冰任職期間,多次進行轉型,嘗試了包括自建電商、布局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等新業態,並逐步嘗試買手制、自主品牌等自救措施。但是,成效並不明顯。據其2015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不增反降,而淨利潤同比僅增長3.96%。從店面數量來看,2015年全年,王府井關店數為零,但僅新開了一家店。
4、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在於,以往最牛氣的奢侈品關店提速。
24個奢侈品品牌除凱特·絲蓓缺統計數據外,其他23個品牌2015年開店74家,關店58家,門店淨增16家。與2014年相比,開店速度明顯放慢(2014年開店97家),降27%;2015年關店卻比2014年提速107%(2014年關店28家)。止損是企業當下戰略選擇的重要內容,一定程度上是企業運營能力的體現,從長期來看,優勝劣汰及商業集中度增加是必然趨勢。對多數企業來講,如何強健自身,在洶湧的大時代中做一個整合者,可能更有挑戰意義。中國零售業,聯合重組有空間,商業體量會增大,網路影響剛開始,利潤下滑未見底,業者需要好好修煉基本功。
上海城市超市總裁崔軼雄表示,實體商業要回歸本質並且差異化競爭,同時注重線上線下的聯動發展,城市超市將會加碼電商,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以期達到“1+1>2”的效果。

對手

關店潮天貓超市總經理金誠透露,2011年天貓超市開始推出,2012年3月,天貓超市正式運營,根據日常生活快消品的購買場景及特點,重新整合供應鏈,單獨設計倉儲配送流程,到2015年,天貓超市迎來了“大爆發”,阿里用10億在北京下起了“紅包雨”,同年7月天貓超市以同比2014年同期近800%的增長橫掃競爭對手。
關店潮
關店潮
整個2015年,天貓超市在加大品牌商的直接入駐。同時,大型的線下零售渠道也開始攜帶自有品牌商品入駐天貓超市開出專區。2016年,除了生鮮業務全部托盤易果生鮮整體運營外,天貓超市一半的品牌都是品牌商直供。天貓超市不招淘品牌,而是招兩類品牌:一類是快消品行業全國性的主流品牌;第二類是區域的優勢品牌。2016年天貓超市會以強勢打法擴展到十個以上的一二線城市。
在阿里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明確了在一線城市主動出擊是2016年阿里電商業務的第一場仗。對一二線城市戰略的資源規劃,其規模和力度遠遠超過2015年的“一路向北”,在選定的十大城市,在物流時效、商品價格、進口貨品、售後服務、紅包優惠、廣告行銷和數字娛樂服務上投入重兵,從線上、實體和供應鏈三個角度全方位鋪開。
2016年4月1日,淘寶宣布將推出全新購物方式“Buy+”的宣傳視頻,Buy+將使用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的簡稱,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技術,當使用者戴上VR頭盔,他/她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生成可互動的三維購物環境,讓用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實現各地商場隨便逛、各類商品隨便試。這個視頻馬上刷爆了社交網路,阿里無線事業部高級市場專家鄭重表示,像現在OculusRift、HTCVive或者三星GEARVR這樣的一些設備,消費者戴在頭上進入到淘寶的“Buy+”當中去,就可以體驗到如置身於一個非常豪華的購物場景之內對商品進行各種瀏覽。如果這項技術普遍套用,消費者將可以足不出戶,就能通過虛擬現實的技術,買到自己心儀的產品,這對不景氣的實體店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內容方面,阿里已經全面啟動“Buy+”計畫引領未來購物體驗,並將協同旗下的影業、音樂、視頻網站等,推動優質VR內容產出。阿里將率先推出並設立VR實驗室,專注打磨未來購物體驗。同時,馬雲也表示,在淘寶開發VR技術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困難,要慢慢摸索。

原因

關店潮1、實體零售好不好,跟馬雲沒有關係。
關店潮
關店潮
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表示,“近五年來中國實體零售很難做,所有人都在罵馬雲、罵阿里,都說被電商害的。實際上實體零售好不好,跟馬雲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能怪我們自己。很多人講網際網路跟零售的關係,我認為沒有關係,做好零售,做好產品就可以了,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電商是電商,如果今天我們都老老實實回歸,把產品做好、在零售上發力,肯定沒問題。”
同樣,無論是作為南派的杭州大廈,還是北派代表歐亞集團、王府井、興隆大家庭等,甚至是外資代表永旺、伊藤洋華堂,都認為傳統零售業迎來了新的商業變革。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直言:“過去四年來,上市零售企業淨利潤率一直處於下滑態勢,淨利潤率的增長率連續四年出現了負增長,當前中國零售市場正在面臨著深刻的變化,零售企業也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挑戰。”
2、零售企業O2O轉型道路不能走得太急
解百集團、杭州大廈董事長童民強認為,大服務大融合是未來實體零售行業謀變的方向,商品和服務是商業的兩個根本,急需考慮的是怎樣把商品和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傳統零售業都已經被逼到變革風口,既然要變革,只能調整策略,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譬如南派代表杭州大廈就玩起了跨界,以實體零售商業為入口,連線健康、醫療服務、體育賽事、體育場館以及培訓,未來還會涉及到教育服務等,打造大的服務產業鏈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反哺零售主業;北派王府井決定“去百貨化”,加碼奧特萊斯以及社區商業。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表示:“在大環境壓力之下,很多實體零售企業都在想著怎么突圍,通過兩年的嘗試,試錯了很多,也找對了一些方向,但總結經驗來看,作為線下零售企業,O2O的轉型道路不能走得太急。”

觀點

零售業關店潮是一種市場經濟里的好現象,企業乾不下去自然就應該退出。零售業因為進入和退出都同樣自由,極少產生殭屍企業。而不是像鋼鐵、煤炭等行業一樣寧願長期虧損也不退出市場,造成大批殭屍企業存在。鋼鐵、煤炭等行業國企占比大,占用貸款等資源多,地方政府對他們的GDP貢獻依賴大,銀行怕壞賬,地方政府既怕GDP數據下滑又怕稅收下滑,這些原因造成的現象就是企業退出困難。殭屍不能順利退出,給社會和經濟造成很大麻煩。而中國的零售業占用的貸款和資源少,歷史包袱,“政治”包袱輕,更能反映市場的需求,有利於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零售業、服務業在中國其實前景很大。從巨觀背景來看,零售業、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的比重不但不會下降反而還會增加。因為中國經濟基數大了以後,不可能像過去增長得那么快;人口出現拐點式變化,2015年以前,勞動人口占比上升,之後勞動人口占比會急劇下降,短期內又沒有看到有重大的技術革命能彌補人口紅利的消失,那么經濟成長速度下降是不可避免、很正常的現象。經濟增速放緩後,投資和出口的增長速度會明顯回落,消費反而會相對穩健,尤其是服務類消費領域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途。
行業的機會在,拼的是質量和服務。人群在哪裡,商業就在哪裡。好的產品在哪裡,人群就在哪裡。服務個性化時代、定製化時代來臨,廠家、賣家、買家直接交流的時代來臨。未來產品過硬、價格實惠、信息充分交流、具有健康理念、有特色的實體店依然能存活,而且還會活的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