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嘯彬,原名官金庭,湖北孝感官家河人。出生於1918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是著名戲劇演員,曾拍攝《雙教子》等片,關嘯彬一貫嚴肅認真,做事一絲不苟,每年演出達400多場,還多次深入工礦、農村和軍營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嘯彬
- 別名:官金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孝感官家河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著名戲劇演員
- 主要成就:全國戲曲觀摩會演,獲三等獎
- 代表作品:百日緣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後,藝術風格,活動年表,
人物生平
關嘯彬(公元1918—1968年)原名官金亭,楊店鎮官家河人,楚劇藝術大師,生於1918年12月22日。自幼酷愛戲劇藝術,人送外號“小戲迷”,16歲時拜彭秀山為師,成為一名花鼓戲演員。後隨章炳炎等到漢口演出,成為觀眾喜愛的楚劇名伶。24歲時拜沈雲階為師,藝技日趨長進。他主演的《思凡》、《烏金記》、《百日緣》、《寶蓮燈》和現代劇《白毛女》、《三世仇》均獲中南地區匯演獎。曾參加抗美援朝和武漢市防汛慰問團演出,並深入孝感、陽新、漢陽、武昌、鄂城等地為民眾巡迴演出,被評為“防汛功臣”、“武漢市甲等勞模”。“文化大革命”中以“戲霸”、“三名高手”、“反動權威”等罪名蒙受批鬥,1968年1月18日,被“造反派”迫害致死。1979年4月,湖北省、武漢市為他平反昭雪,並舉行追悼大會。
新中國成立前
關嘯彬(1918~1968),10歲喪父。1933年在武漢的裁縫店、絲線鋪當學徒,後返鄉務農,業餘唱燈戲。1936年到漢口新市場(今民眾樂園)楚劇戲班學藝,拜彭秀山為師,習旦。他不顧官姓族長反對,決心以唱戲為業,遂改名關嘯彬。武漢淪陷後,一度隨章炳炎等人搭班到鄂城、應山、監利等縣演出。40年代初,在漢口美成劇場演出,初露頭角。後轉至民樂戲園,紅極一時。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師沈雲陔並同台獻藝,藝術上更趨成熟。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建立後,為武漢楚劇團主要旦角演員。
1952年與李雅樵合演《百日緣》,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會演,獲三等獎。
1954年為防汛慰問演出,並獲一等功臣稱號。為保護嗓音,他菸酒不進,冬不烤火,夏不貪涼,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藝術創造力和嚴肅的演出態度。
1955年和1956年,在武漢市及湖北省戲曲會演中,分別獲表演一等獎和二等獎。
1966年初調入湖北省楚劇院(籌)。關扮相俊秀,表演樸實,擅演悲劇人物。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湖北省、武漢市為他平反昭雪,並舉行追悼大會。
藝術風格
塑造的舞台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雙玉蟬》中的曹芳兒、《百日緣》中的張七姐、《李三娘》中的李三娘、《蕎麥饃趕壽》中的翠花女、《思凡》中的尼姑、《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三世仇》中的虎兒媽等。
嗓音因“倒倉”而帶嘶聲,卻能揚長避短,勤奮鑽研,在繼承前輩名旦李百川唱腔風格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創立了別具一格的聲腔流派。其唱腔字重腔輕、字正腔圓、風格濃郁、韻味醇厚,注重聲腔語氣的起伏和咬字力度的變化,沒有過分的裝飾。在《百日緣》、《雙玉嬋》、《蕎麥饃趕壽》和現代戲《三世仇》等戲中演唱的“女迓腔”、“仙腔”、“悲腔”及“悲迓腔”深受民眾歡迎,為眾多的中青年楚劇演員學唱和繼承,對楚劇的演唱和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活動年表
1952年,農曆壬辰年:武漢市楚劇團成立
武漢市楚劇團禳聒了當時知名的老藝人如高月樓、沈雲陔、章炳炎、陶古鵬、楊少華、黃楚材以及嶄露頭角的李雅樵、袁璧玉、關嘯彬、熊劍嘯、汪玲陔、張雲俠、馮雅南等名家,加上解放初培養起來的優秀青年演員姜翠蘭、吳昭娣、徐大樹、榮明祥、張漪、肖毅勤等,陣容十分強大,同時。政府把漢口大眾戲院劃給楚劇團作為專演劇場。
武漢市楚劇團的成立,標誌著楚劇在湖北武漢的鼎盛、輝煌時期的開始,後來直至文革前,其紅直掩京、漢兩劇,加上後來全市成立的各區屬民營的如光明、橋口、漢陽、武昌等20多箇中、小楚劇團(隊),楚劇從此擁有了武漢地區最大的觀眾群。
1965年,農曆乙巳年:楚劇影片《雙教子》開拍
楚劇黑白影片《雙教子》開拍,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武漢市楚劇團演出,關嘯彬主演。
主要傳人
吳昭娣(楚劇皇后,著名的楚劇表演藝術家家,國家一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