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台:即閼伯(è bó)台,別稱火神台、火星台。為了祭祀火星,閼伯在商丘建了一個長和寬各一百步的火台。在閼伯死後,商丘人改稱此火台為閼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閼台
- 即:閼伯(è bó)台,
- 別稱:火神台、火星台。
- 目的:為了祭祀火星
辭彙釋義
相傳黃帝的孫子帝嚳氏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閼伯,老二叫實沈。這兩個人長大後,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力士,可就是兄弟不和,經常互相攻打。一仗下來,往往要死成千上萬的人。帝嚳氏死後,堯即位為天子,眼看著兩人的勢力不斷壯大,干戈不息,傷透了腦筋。當時閼伯擔任的是火正之官,就是掌管著天下火種採集儲藏和祭祀火星的官。而實沈擔任著主金之官,就是冶煉五金製造器皿、兵器和祭祀金星的官。後來堯想出了一個辦法,天上不是有二十八宿嗎?這二十八宿中的辰宿又叫心宿,又叫商星,又叫大火星。而二十八宿中的參星,按五行一排,主的是金。那時候還有個天地分野的說法: 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一些區域有個對應。堯帝按圖一查,大火星對的是地上的商丘,參星對的是地上的大原,也就是後人叫做太原的這個地方,於是就把閼伯安置在商丘,依時祭祀大火之星,而把實沈安置在太原,依時祭祀參星。五行所說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古人可是深信不疑的。按照五行的順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閼伯掐著手指頭一算,火土不相生,自然無事,火又克金,於是大喜,認為他永遠能壓住實沈,乃是命定的事,於是乖乖地來到商丘,而且建了一個長、寬各一百步的祭台,好不排場。他在世的時候稱此台為火台,死了之後,商丘人改稱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