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道生

閻道生

清末民初,近代中國傳統武術迎來了時代激變後的勃興,從民國成立至“七七事變”,逐漸達到了鼎盛時期。在這輝煌的二十幾個年頭裡,在直隸天津武林活躍著一位關注現實,為社會進步作出突出貢獻的形意拳家閻道生(1884-1962),他不僅是精通理法的內家拳高手,還是譽滿津門的書畫大家、津派國畫的開拓者,同時在教育、慈善、詩詞、音韻等方面均有建樹,堪稱近代中國武術界、文化界“德藝雙馨”、“文武兼修”的典範。

閻道生的武術活動和藝術生涯的黃金時期主要在天津展現,創造了天津城市文化坐標上寶貴的亮點,在當時影響巨大。但因其盛年即淡出武林、文化界,歸隱田園,沉浮於兵燹亂世間,聲名逐漸湮沒無聞,成為民國史上眾多被遺忘的大師之一。近年,通過京津冀文史學者的共同努力,閻道生被重新發現,其人其藝在穿越了塵世的風霜雪雨之後,再次進入當下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視野。

基本介紹

  • 本名:閻道生
  • 字號:子陽
    閻仲子、北溟劍士
  • 出生地:直隸省靜海縣揚芬港村
  • 出生時間:1884
  • 去世時間:1962
家世淵源 鑄就俠義,從文習武 奠基形意,襄辦武館 志在終焉,

家世淵源 鑄就俠義

閻道生,字子陽,四十歲後改至陽,號閱廬,別號北溟劍士。明朝建文年間,閻氏先祖閻磐石從燕王掃北,永樂二年,蒙軍功而受賜,封百戶侯世襲,遂舉家於金陵移地北遷,卜居揚芬港,堂號詒燕堂。
閻道生的父親閻恩煥,字炳萱,以教書為業,是當地德高望眾的鄉紳。他還曾以行醫為生,醫術高明,頗有口碑。閻恩煥育有三子,長子閻旭生,次子閻道生,幼子閻午生。閻道生出生時其父正受聘於江西教專館。十歲上,閻道生開始讀《詩經》,兼習書畫,並隨父親學唱昆弋。閻恩煥是村中十番會的會首,尤擅武戲,也把自己的身手傳授於子嗣,使閻道生從小養成了好武的習性。閻恩煥最為推崇清代顏李學說,顏李學派所倡導的注重實學、強調習行、習動,反對死讀書的學風和墾荒、均田、興水利,嚮往天地間田,宜天地間人,土地資源共享的社會理想為閻家推崇。顏元所著《四存編》為家中子弟必讀之書,書中的存性、存學、存治、存人,所弘揚的注重實事實學,反對偽道門、無神論等思想成為閻氏家族的家道和家風,也鑄就了閻道生的思想基礎和嚮往境界,致使閻道生一生不信教門。顏李學派強調和提倡的“動以致強”、“文武兼修”思想成為其終身以求的志向。
1901年,清朝新政初始,18歲的閻道生與一位同鄉結伴赴武昌報考湖北武備學堂,學習軍事。當時湖北武備學堂為編練新式陸軍,除招生收營內武弁進修,也另外招收20歲左右身體健壯、文理通順的官員子弟和士紳子弟,前者為正課生,後者為附課生。閻道生和同鄉被順利錄取。
閻道生接受了嚴格的制式訓練,學習優良,深受教官器重。按照正常的發展途徑,閻道生畢業後將進入軍界,一定會大有作為。誰知,閻道生的人生卻在這裡發生了重大轉折,在畢業授官之前竟不辭而別,獨自去闖蕩江湖。閻道生一生無意仕進,此事即是開端。在命運的轉折點,在主流與個性之間,閻道生選擇了順應自然、率性而為的快意生活,與同鄉一起漫遊湖南湖北的名山大川,寫生畫畫,臨摹山川風景,尋訪高人隱士,行俠仗義,落魄時便以乞討為生,最終走遍了大半箇中國。閻道生回津後,終生再未離家遠行。這次豐富而艱難的實踐給他提供了鮮活的創作素材和人生體驗,成為一生受用的財富。

從文習武 奠基形意

1909年,閻道生歸津,登上新政最為活躍的天津舞台。依靠繪畫之長,供職於直隸教育圖書局和商務印書館天津分館,繪製教科書插圖。民國成立後,又在《民約報》和直隸學務公所社會科就職。
1912年6月16日,中華武士會在三條石直隸自治研究會總所召開成立會,隨後中華武士會會館定址於河北公園內的學會處,與閻道生供職的直隸學務公所毗鄰,隸屬於社會科管理。閻道生做為學務公所同仁,與張繼等八十餘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中華武士會,並拜中華武士會教務主任李存義為師,被編入本部第一班。閻道生寓居學務公所二樓,自號“北溟劍士”,室號“詩韻劍光樓”,一直到1916年辭去學務公所事務,專職中華武士會執教。
閻道生從師李存義習形意拳、八卦掌,受教於李彬堂最多,刻苦習練,寒暑不輟,穎悟銳進,遂得李存義父子真傳。形意十二形中“燕形”是他最拿手的絕活,表演之時,身子貼地,能在板凳底下一掠而過,出去丈余,再次俯身下探,掠過第二條板凳,輕盈落地,俗名“燕子抄水”。1923年,孫祿堂曾作《拳意述真》一書,書中為前輩大師宋世榮作傳,寫到宋世榮精於燕形,及見閻道生演習,孫氏驚為絕技,可追前輩。《拳意述真》最終由閻道生校訂,皆因孫祿堂對閻道生文通武備的欽服。閻道生還擅長抖桿子,在中華武士會有“桿子閻”之稱。
經李存義老師介紹,閻道生還就學於李瑞東先生,學習太極劍法,融形意、八卦、太極於一身,兼收並蓄。與師兄程海亭學習春秋刀、六路戟法。1916年4月2日,中華武士會本部第一班學員畢業,在河北公園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五名畢業生分別表演了武技,向同門及來賓匯報,天津《大公報》予以報導。

襄辦武館 志在終焉

1916年,袁世凱稱帝,民國進入政治動盪時期,閻道生在直隸學務公所社會科主持的年畫改良運動被迫中止,便離開官方機構,專心執教於中華武士會本部。時李存義任會長,嗣子李彬堂主持教務,閻道生等為教員,專職授課。
閻道生授課的特點,亦是文武並重,不拘一格,根據學員的特點衍其所長,尤其適合各校教師及高等學生。天津新學書院學生劉楚軒、清華赴美預科班學生卞蠡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二人同時就學於李彬堂、李星階與閻道生,拜師李存義,與李彬堂、李星階、閻道生以師兄弟相稱,相濡以沫。建國後,卞蠡洲任中科院電子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
河北法商學院學生董怡如也是閻道生的入門弟子,習文練武。董怡如1908年生於天津,20年代拜閻道生為師,是天津城南詩社秘書、代理過廣智館館長和河北教育廳長、商職校長。三十年代,多次與張占魁、李子揚共同主辦天津市體育運動大會,在體育界頗有威望。建國後效力於我國的體育事業,被國家授予多種榮譽。董怡如是國內知名的文武全才,1990年82歲高齡時,仍精神矍鑠,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個人書畫展,亞運會前為大會揮毫50餘幅,讓體委主任袁偉民感慨道:“體育界老前輩,能書會畫者太少了,您能贈畫賦詩真是太可貴了。”我們從董怡如身上也看到了其師閻道生的才能和風度,應了名師出高徒的古語。
李敦素是閻道生在中華武士會後期傳授的弟子。李敦素出身於中國北方最著名的武術世家,津門武林“定興三李”李星階之後,其武學、書法得閻道生衣缽。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十劍譜》一書就是閻道生傳授於李敦素的武學著作,並由李氏後人珍藏至今,李敦素先後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北京中法大學任教,受到過教育家李石曾等人的提掖。抗日戰爭爆發後,不甘做亡國奴,拋卻富貴利祿,與父親李星階回鄉組織抗日隊伍,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這一點尤與其師閻道生相仿。
於整理武術典籍、從事武術教學之外,閻道生重在襄辦武館,構建內家拳在中國北方的活動、傳播基地。
1917年,直隸督軍曹錕賞識閻道生之畫品,曾到河北公園拜訪畫家。閻道生與其切磋畫藝,濡筆談歡,臨別互贈作品。不久,中華武士會即上書曹督軍,呈請提倡維持,“河北公園內中華武士會自民國元年開辦以來,講授本國固有之武術,造就學校技擊之師資,歷經北京訓練總監、南京武術研究社暨各省、本省各級學校團體延聘,該會人員充當教習成效卓著,久為各界社會所歡迎所讚許。惟該會自馮大總統批准立案撥給會所捐資提倡之後,迄未籌有的款只恃教職各員甘盡義務推廣傳習,本於愛國之熱忱,奮為強種之善舉,艱難締造煞費苦心。現聞該會因曹督軍素重拳勇關懷武術,已於日昨呈請提倡維持。際此國勢阽險之日,幸值碩果僅存之餘,曹督軍衛國經武定有一番倡導也”(《益世報》)。其後,曹錕常往武士會視事,提供資金,聘請武術人才。
晚年,閻道生以書畫詩劍為伴,崇尚老莊,自比陶潛,寄興東籬,以恬淡超脫的田園生活為適,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仍樂天知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