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村遺址
閻村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閻村以東、黃澗河西岸的台地上,地勢較為平坦,高出河床約3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共約25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1~3米。
閻村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遺墟,內涵豐富。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業地帶。閻村遺址不僅是一處相當大的古人類村落遺址,而且還是一個瓮棺埋葬區。1978年,出土了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珍藏於國家博物館,在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組)重要文物中名列第一。
2019年10月7日,閻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村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閻村以東、黃澗河西岸的台地上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 占地面積:約 25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080-1-08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化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50年,原臨汝縣文化館的文物幹部發現了閻村遺址,當地社員遺址東部種樹,在不到30平方米的範圍內,挖出了11座瓮棺葬。
1964年以來,閻村遺址及附近修築河渠和平整土地,不斷出土瓮棺葬、白衣彩陶、石斧、石鏟、骨針和大量的夾砂紅陶片。
1978年11月,原臨汝縣紙坊公社紙北大隊村民在閻村東地挖樹坑時,挖出了一批陶器。這批陶器共13件,包括鸛魚石斧彩陶缸。
1980年10月28日,河南省專項調查組進駐臨汝縣閻村遺址,調查組的成員有省博物館的湯文興、縣文化館的張久益、縣文化館辦公室主任晉明德等人。
閻村遺址遺址特點
閻村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遺墟。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3米左右,內涵豐富。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業地帶。不僅是一處相當大的古人類村落遺址,而且還是一個瓮棺埋葬區。1978年,出土了鸛魚石斧彩陶缸,珍藏於國家博物館,在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組)重要文物中名列第一。
閻村遺址文化層 文化遺存
綜述
閻村遺址文物豐富,多為石器、陶器。
石器
石器均採用質地堅硬的河卵石精細磨製,有石斧、石鏟、石鑿。其中石斧2件,打制、灰色隧石質,體扁平,刃部呈半弧狀,表面未經加工磨製,長17.8厘米、寬8.8厘米。
閻村遺址出土石斧圖 鸛魚石斧彩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為一隻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塗白,並用黑線條清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後傾,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並刻畫符號等。白鸛的眼睛很大,鸛身微微後仰,頭頸高揚。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鸛魚石斧彩陶缸的發現,把中國繪畫史向前推移了數千年。這幅畫解讀了原始人使用石斧的方法,畫面的寓意一說,陶畫上的兩種動物都是氏族和部落的圖騰。鸛鳥是死者本人所屬氏族及部落的圖騰,魚則是敵對氏族及部落的圖騰。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權力的象徵;還有專家認為魚類是遠古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老鸛捉魚”反映的是原始人祈求漁獵收穫的願望,是史前藝術家表達理想,借陶缸的表面來進行描寫現實的創作。
研究價值
閻村遺址的發現對研究黃河流域中下游文化序列、伊洛文化的探討以及黃、淮流域的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貴的地下實物資料。
《鸛魚石斧圖》在繪畫史上,不僅反映了人類早期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已經具備了中國畫的基本畫法,應當是中國畫的雛形,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它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標誌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展,展現了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思想。
《鸛魚石斧圖》從民族藝術而言,彩繪陶缸證明了中國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點、線、面的藝術表現方法和繪畫法則,整個器皿和構圖展示出一種較強的民族時代精神與藝術魅力。從科學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夠利用黏土,經水濕潤,塑成一形狀,彩繪加工,乾燥燒成,整個工藝流程掌握得既熟練又恰到好處,展示了先民開發大自然,利用化學變化創造發明的科技水平。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閻村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閻村以東、
黃澗河西岸的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政府開車前往閻村遺址,路程約17.9千米,用時約2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