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相互作用模式是指一種閱讀理解模式。為彌補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不足而提出。認為成功的閱讀離不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這兩種加工方式,它們同時在字詞、句法、語義和解釋四種水平上進行,並相互作用。以魯梅爾哈特的圖式理論為代表。他認為,圖式就是積集在一起的知識單元。其中包括知識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的信息。閱讀領會包含所有水平圖式的協調活動。一些較低水平(如視覺特徵)的圖式被激活後,它們一定要激活上一級較高水平(如字母)的圖式,較高水平的圖式被激活後又會激活更高一級水平(如詞)的圖式,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同時,通過自上而下的加工,高級水平的圖式要使低級水平的圖式活動起來,以便使它的組成部分具體化。因此,熟練讀者閱讀課文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加工是同時進行的,並且發生在所有的分析水平上。
按照圖式理論的觀點,閱讀領會就是在課文的各個部分之間、課文和讀者個人經驗之間積極構建意義的過程。課文本身並不帶有意義,僅向讀者提供如何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之中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構建意義的方向。課文中的字詞在讀者頭腦中激起與之有關的概念、它們之間過去的聯繫以及潛在的聯繫,課文的組織結構則幫助讀者在這些概念複合體中進行選擇。因此,讀者對課文內容越清楚,對課文的寫作格式越熟悉,就越容易領會課文。該理論可有效解釋大量閱讀問題,但把課文和讀者當時的情感因素分割開來,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局限性。為此,L M.羅森布拉特認為,在閱讀環境中,讀者和課文不再是物體,而是閱讀領會的潛在力量,讀者不是單純追求作者在課文中表達的信息.而是創造性地理解作者的意思。由於讀者的知識經驗不同,閱讀時的情緒和環境不同,對同一課文的閱讀便會有不同的解釋。魯代爾等則進一步認為,閱讀是讀者環境(語境、課文與教學特徵)、知識的利用與控制(情感、認知、元認知狀態及課文表征)、描述性知識與程式性知識(編碼、語言及社會知識的圖式與應用程式)以及讀者產品(理解、字詞識別、口語輸出、情感認知與元認知狀態的改變、新知識)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協調過程。這一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態效度,正被廣泛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