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院,位於閬中城南20千米的天宮鄉。因閬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學家袁天罡、李淳風晚年先後來閬定居,在這裡擇地觀天,著書立說,死後也都埋葬在這裡,天宮院為紀念他們而建。原有萬年台、牛王亭、正殿、觀音殿等建築,始建於唐,明天順三年重建,觀音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疊梁式和穿斗式結構相結合的建築。占地6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閬中天宮院
- 地理位置:閬中城南20千米
- 占地面積:6畝
- 著名景點:觀音殿
閬中天宮院,景點簡介,天宮院景點,改革開放,
閬中天宮院
景點簡介
地址:中國-四川-閬中天宮院
年代:明
級別: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內唯一的AAAA級風水文化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天宮院景點
1、稱骨塔()
2、天罡墓()
3、淳風墓()
4、太極水()
5、西河()
6、九龍捧聖等景點()
7、世界第一大“羅盤”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30年,天宮人民迎來了碩果滿園的金色秋天。天宮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正吸引著更多人的目光和眼球,素有“風水旅遊盛地”之稱。據史書記載,唐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袁天罡、李淳風奉唐王之命步龍脈,先後來閬中,定居天宮,並共建“天宮院”,逝後葬於天宮。天宮院屬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已於2008年5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擬報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天宮鄉位於閬南交界處,地勢東高西低,群山環繞,距閬中古城29公里,幅員面積37.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00個農業合作社,2605戶,8728人,耕地面積8582畝。1984年由將軍公社改為天宮鄉,1992年與天林鄉合併,名為天宮鄉,1994年與天林鄉分鄉。
改革開放新變化
30年前,天宮鄉農村無主導產業,農民以種糧謀生,常常為溫飽發愁,吃不飽,穿不暖,住潮濕、低矮的茅草房,進城靠步行,用水靠肩挑,照明煤油燈,做飯煙燻火燎,全鄉沒有一塊水泥地,沒有一棟紅磚樓,沒有一條街道,沒有一處集鎮……人民思想禁錮,觀念陳舊,交通信息閉塞,文化生活單調,經濟十分落後。唯一令人懷念的就是那個時代民風淳樸,路不拾遺。197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59萬元,全年糧食產量1050噸,人均口糧只有200斤,人均分配收入只有118元,每年有5--7個月吃返銷糧。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吹進了天宮鄉。歷屆鄉領導班子承前啟後,帶領全鄉人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精心謀劃發展大計,實現了許多“零”的突破,譜寫了最輝煌的一頁。農村產業、基礎設施、旅遊開發、農村經濟、民眾生活質量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892萬元,人均純收入3280元,是1978年的28倍。
煥然一新的“新天宮”
1978年全鄉只有一條泥土公路通往縣城,人們望路興嘆,晴天一身灰,雨天禁通行,常常被“賣難、買難”所困擾。要致富先修路,我鄉採取“政府主導,民眾主體”的原則,運用“四權機制”,爭取國家項目,舉全鄉之力,投資1589萬元,先後建成了鄉道油路10.6公里,李淳風、袁天罡兩景區環形水泥公路5.8公里,村道碎石公路8公里,目前已啟動全鄉其餘5個村的村社公路建設,預計今年年底竣工,鄉村土路變成了康莊大道,公路通村率100%,公路到戶率75%,投資28萬元購置了西河運輸船,西河天塹變通途,實現了鄉村公路網路化。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發展後勁:1978年前全鄉僅5處提灌站,遠遠不能滿足全鄉人民生產生活用水,80年代、90年代,全鄉加大水利建設力度,建設山平塘22處,蓄水池200口,小二型水庫1處,投巨資修建升鐘農渠19.8公里,建提灌站28處,農業生產用水有了保障;打人工井500眼,建集中供水站15處,全鄉1770戶,6950人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入戶率68%。大戰長防林工程:1990年前全鄉是光山禿嶺,通過90年、91年兩年時間的奮戰,山上山下全部栽植溪柏混交林,全鄉累計造林420萬株,目前是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45%以上,建設出民眾的綠色銀行。 30年前,家家戶戶煤油燈高照,1980年至1990年10年間,全鄉人民勒緊褲腰帶,累計積資210萬元,投資電力建設,實現了戶戶通電,近幾年來,通過國家的農網改造項目,全鄉已有7個村進行了農網改造。清潔能源建設有突破性進展:招引業主張小明投資180萬元,建設了場鎮天然氣工程,600餘居民用上天然氣,建有沼氣池350口。行動電話信號覆蓋率達90%,65%的農戶擁有電話、手機,85%的農戶安裝了閉路電視。
大力發展旅遊
天宮是獨絕天下的風水古城閬中的一朵奇葩,風水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環境優美,山川景色秀麗,“九龍捧聖”奇觀,古建築民眾多,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厚重。但2005年前天宮的旅遊一紙空白,近3年來,鄉黨委政府利用自身優勢,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利用天宮院村屬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著力打造“中國風水第一村”和“風水旅遊目的地”,積極爭取閬中市委、市府的支持,規劃建設天宮“一片三點八景觀”宏偉藍圖:“一片”就是指“九龍捧聖”風水景區;“三點”就是指天宮院古建築群、袁天罡古墓建築群、李淳風古墓建築群;“八景觀”就是指天宮攬勝、麒麟天罡、淳風靈閣、驛道探微、威靈武顯、漢城遺韻、古漢墓群、西河泛舟。目前已投資100多萬元,拆遷15戶民房,面積4500平方米,安置拆遷戶15戶,建房面積4500平方米。積極配合市委市府投資約800萬元,恢復天宮院崇聖樓、廂房等,維修天宮院正殿、觀音殿及附屬設施。征地58畝,重修了李淳風古墓、袁天罡古墓及建築群,建設3處生態停車場,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栽植名貴風景樹3600株,收集、整理、充實袁天罡、李淳風有關天文、歷算、星象、風水等資料,全面布展天宮院景區,已於2008年5月1日對外開放,天宮院景區已成了古城閬中旅遊精品線路之一,每天遊客絡繹不絕,年接待遊客預計約10萬人,實現旅遊收入約300多萬元。同時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以旅遊為依託發展觀光農業,2007年投資5萬元,在景區公路兩邊栽植桂花樹500株,建成5公里桂花長廊。投資10萬元,在天宮院村成片栽植桑園600畝,讓遊客享受桂花飄香,沁人心脾,碧波蕩漾,綠色桑海勝境。配套發展農家樂3戶,較大型餐館旅社2處,以及銷售旅遊產品,保證遊客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的安心,村民服務於旅遊,旅遊實惠於百姓,帶動三產業發展。實現產值150萬元。
破解“三農”,發展新農村
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農民精耕細作,解決了溫飽問題,可兜里仍沒有錢。1990年全鄉人均純收入280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農民可支配收入十分有限,“三農”問題更加突出,解決“三農”問題顯得十分重要,鄉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推進農業多元化發展,使全鄉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一)、農村經濟結構發生巨變,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日漸繁榮。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結構由種植業轉變為農林牧漁共同發展,特別是在糧食穩定發展的同時,高效經濟作物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由1978年的85:3:10:2變為2007年的50:5:40:5,農村多種經營二、三產業得到重視和支持,農村經濟結構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農業與非農業協調發展。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外出務工人員為零,1990年外出務工人員780人,2000年外出務工人員2100人,2007年外出務工人員2899人,務工收入2700萬元。2007年同比1990年外出務工人員增加2119人。
(二)、支柱產業穩定發展。全鄉有五大支柱產業,蠶桑、畜牧、水果、水產、糧油。在穩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鄉域優勢,創新思路,積極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規模效應,帶動全鄉發展。1980年全鄉有桑園440畝,年養蠶750張,年出欄生豬1050頭,出欄家禽2500隻,水果產量25噸,水產品產量2噸,糧油產量1250噸。1990年有桑園2500畝,年養蠶2150張,出欄生豬4200頭,出欄家禽4300隻,水果產量45噸,水產品產量10噸,糧油產量3800噸。2000年有桑園3000畝,年養蠶3000張,出欄生豬4800頭,出欄家禽22400隻,水果產量56噸,水產品產量46噸,糧油產量4133噸。2007年建設蠶桑基地村5個,建桑園4800畝,年養蠶2800張,產繭84噸;發展畜牧基地5個,年出欄生豬5358頭,出欄家禽28700隻;發展水果基地3個,產量48噸;水產品年產量92噸;發展糧油基地8個,產量5421噸。2007年同比1980年桑園增加4360畝,年養蠶增加2050張,年生豬出欄增加4308頭,家禽增加26200隻,水果產量增加23噸,水產品產量增加90噸,糧油產量增加4171噸。
(三)、培育大戶,步伐加快。制定優惠政策,提高服務質量,引進業主,培育大戶。1980年全鄉種養殖業大戶為零,1990年全鄉大戶2戶,西河塘村趙萬富年種植棉花5畝,石院壩村李永康養殖蚯蚓以失敗而告終。2000年全鄉培育大戶10戶。2007年全鄉培育大戶28戶,其中龍山驛村繆永權承包荒山250畝,發展經果林及觀光農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0人,2007年實現農業產值15萬元,靈神村蒲松柏投資20萬元,建設生豬圈舍560平方米,28間,飼養母豬15頭,2007年出欄肉豬150頭,出售仔豬200頭,產值25萬元,石獅村藺子生承包扶青水庫,走豬、鴨、漁的路子,2007年出欄肉鴨3000隻,魚10噸。
(四)、土地流轉有新的突破。全鄉2007年集中流轉土地730畝,分別是龍山驛村繆永權承包荒山250畝;天宮院村唐繼松承包土地30畝,發展大棚蔬菜;寶珠村蒲朝武承包土地50畝,發展果業;田權龍承包土地50畝,種植蔬菜;田偉承包土地100畝,發展經濟林木,陳克富承包土地120畝種植西瓜,石獅村敬偉承包土地50畝,發展經果;藺登友承包土地50畝,發展蠶桑,土地流轉在我鄉是穩步推進。
(五)、農村體制機制發生轉變,農民主體地位得到確立和鞏固,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經過30年改革,農村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戶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實現了權責利的高度統一,大大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六)、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從1978年前農民收入長期停滯不前到收入持續增長,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農民人均純收入1978年114元增加到2007年3280元,年均增加106元,特別是近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收300元以上;人均糧食1978年200斤增加到2007年1242斤,人均增加1002斤;1990年人均上交各項統籌及稅費45元,2000年人均250元,2006年國家全部減免了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同時為了農業發展,落實各種惠農政策: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綜合補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種養殖保險、免除學生義務教育學雜費等,民眾加大住房建設投入,全鄉25%的農戶住進了樓房,75%的農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人民真正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向城鎮化加快建設
當前的二元經濟結構就是先進的城市經濟和落後的農村經濟的代言詞,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生活水平的高低,城鄉統籌發展,加快集鎮建設是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的必由之路。近2年鄉黨委、政府把加快集鎮發展,服務集鎮建設作為主要工作任務之一,推進川北古民居集鎮、衛生集鎮、園林式集鎮建設步伐。2007年投資80餘萬元,整治臨街房屋立面14000餘平方米;投資30餘萬元,按川北古民居房屋特色,整治居民住房35戶,78間,面積4000平方米;投資100餘萬元,建成瀝青混凝土街面15000平方米;投資30萬元,街道人行道鋪設青石板9800平方米;投資5萬元,街道兩旁栽植桂花樹400株;建設生態停車場1處,面積4500平方米,安裝路燈15盞,已建成功能比較齊備、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5條街道(天宮院街、天罡街、天罡橫街、淳風街、老街),集鎮2處。2007年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場鎮居民320戶,常住人口1800人,安裝天然氣310戶。1990年場鎮僅1條街道,2000年場鎮3條街道。2007年同比1990年鎮區面積增加1.3平方公里,居民增加260戶,常住人口增加1100人。
統籌兼顧,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
一是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以“四落實”為重點,深入開展計畫生育服務活動,持續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強化流動人口管理,圓滿完成計畫生育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2007年發放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1.8萬元。二是教育資源最佳化整合工作深入推進,中國小教育教學軟硬體建設水平持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100%。2008年在校學生597人,共有教職員工47人。2007年被評為南充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和閬中市特色工作學校。三是衛生事業得到加強,醫療條件不斷改善,投資130萬元建設2290平方米鄉衛生院門診大樓和住院部大樓,有病床25位,有專業技術人員13人,是南充市內唯一鄉鎮骨傷專科醫院,骨傷科醫療技術遠近聞名,年收入110萬元。大力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鄉有840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5%,農村普遍建立了衛生服務站,大大方便了農民就醫。四是加大弱勢群體救助力度,為117戶困難民眾落實了低保政策,全鄉33名五保老人實現老有所養。投資9.7萬元,解決12貧困戶住房困難,建築面積450平方米。五是紮實推進“平安天宮”建設,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鄉駐地、公路沿線、鄉屬單位、學校和村級四大防控體系建設,強化農村治安管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民眾治安滿意率95%以上,近10年來無刑事案件和上訪事件發生,社會安定和諧。
加強的黨建
我鄉歷屆黨委、政府不斷加強黨和政府自身建設,班子戰鬥力和凝聚力不斷提高,不斷推行工作周報制度、督查督辦制度、中心學習制度,不斷加強機關作風建設,不斷加強村黨支部陣地建設。投資18萬元,建設3個村辦公樓,面積420平方米,完善辦公設施。全鄉廣大機關幹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不斷提高,使廣大幹部執政能力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水平上有了新的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氣象,在奉獻社會上有了新的成效。2003年被評為閬中市最佳衛生單位,2004年我鄉被評為文明單位,2007年被閬中市委市府評為農村工作考核一等獎,2008年7月1日被中共閬中市委表彰為基層組織先進單位等。
“新天宮”的美好未來
擂起戰鼓,吹響激進的號角,面對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天宮鄉黨委政府一班人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全鄉上下繼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改革開放,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建設旅遊勝地為目標,樹立追趕型經濟發展理念,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軟環境,加快推進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全力促進天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持續健康發展,力爭率先把天宮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人民安居樂業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