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金門、大嶝等地設立在建築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台等處的獅子像,旨在用來替人或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據說,明清時期,廈門翔安、金門一帶的漁民根據當地風沙大的氣候特點,將“石敢當”和獅子形象結合起來塑造成風獅爺的形象,以求鎮煞辟邪,從而逐漸形成風獅爺信仰,流傳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民俗內容
金門、大嶝兩地的百座風獅爺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高的達385厘米,小的僅30多厘米。風獅爺的類型有村落型、牆垣屋脊型、觀賞型等。就材質而言,金門東半島的風獅爺,以石雕為主,而西半島以泥塑為主。風獅爺造型各異其趣,尤其是臉部表情豐富。
風獅爺的安置需要由法師舉行儀式,風獅爺如有倒狀不能隨意扶立,需擇日擇時,請法師依一定儀式重行安置立起。在風獅爺生日或廟會時,都要舉行祭典,在風獅爺面前作醮、演酬神戲,將紅布綁在風獅爺身上,或給風獅爺穿上披肩,以示禮敬並感恩。每年農曆二三月,人們以包菜粿供祭家中的祖先和神明,祭畢取一兩個粿站在中庭由門牆上方拋到屋外,隨貓狗撿食;再用祭過的菜粿敬奉風獅爺,塞一個在獅口中,或留一兩個在地上。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風獅爺信仰歷史流長,具有獨特的形式和信仰文化內涵,顯示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僅於翔安、金門遺存的風獅爺信仰是特殊的鎮風壓邪信仰,是研究兩岸信仰相同的實物資料。
傳承狀況
金門、大嶝兩地的風獅爺數量多。據金門學者楊天厚先生統計,金門村落型的風獅爺尚存99座。大嶝鎮的風獅爺信仰則主要在東埕村,其中東蔡自然村的一座泥塑風獅爺,約有三百年歷史。
社會影響
展覽活動
2022年6月10日上午,翔安首屆閩南文化·風獅爺藝術節頒獎儀式暨獲獎作品展覽活動,在澳頭社區超曠美術館舉行。
文化交流
2022年7月14日,第十四屆海峽論壇“福臨浯洲”兩岸福文化交流活動在廈門集美嘉庚書房舉行。開幕式上,一尊高2米、從金門運來的“風獅爺”雕塑吸引了眾人目光,大家圍繞“獅文化”進行了一番深入交流。
衍生作品
金門陶藝大師王明宗擅於創作陶土“風獅爺”,他用文創形式賦予其生命,將其開發成旅遊工藝品,讓金門“風獅爺”成為一種活態的“福”文化。